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7)
2023(10371)
2022(8576)
2021(8010)
2020(6699)
2019(15659)
2018(14734)
2017(28584)
2016(15432)
2015(17332)
2014(16884)
2013(17286)
2012(16468)
2011(14975)
2010(14672)
2009(13581)
2008(13366)
2007(11621)
2006(9955)
2005(9169)
作者
(45674)
(38115)
(37883)
(36317)
(24696)
(18606)
(17057)
(14830)
(14751)
(13502)
(13442)
(12973)
(12407)
(12393)
(12334)
(11982)
(11278)
(11158)
(11040)
(10961)
(9503)
(9489)
(9319)
(8746)
(8700)
(8601)
(8592)
(8082)
(7789)
(7759)
学科
(73117)
经济(73027)
(41166)
管理(39881)
方法(37725)
数学(34685)
数学方法(34481)
(30629)
企业(30629)
中国(21960)
(19847)
(18519)
(15677)
贸易(15665)
(15317)
(13867)
(13346)
农业(13008)
业经(12891)
(12068)
金融(12067)
(11670)
银行(11641)
(11220)
地方(11189)
收入(10517)
(9867)
财务(9860)
财务管理(9833)
企业财务(9493)
机构
大学(231327)
学院(225101)
(107547)
经济(105964)
研究(86418)
管理(83663)
理学(72994)
理学院(72147)
管理学(71100)
管理学院(70687)
中国(66271)
科学(50394)
(49300)
(48253)
(44261)
(41562)
研究所(40576)
财经(39128)
中心(37603)
经济学(36706)
(36249)
业大(33586)
经济学院(33391)
农业(33134)
北京(31547)
(30994)
(30958)
财经大学(29833)
(27535)
师范(27177)
基金
项目(155374)
科学(123955)
基金(119075)
研究(108111)
(106628)
国家(105834)
科学基金(89524)
社会(74108)
社会科(70598)
社会科学(70582)
基金项目(61118)
自然(57324)
自然科(56112)
自然科学(56090)
自然科学基金(55208)
(55150)
资助(50757)
教育(49067)
(48876)
编号(38113)
(37165)
重点(35723)
国家社会(33509)
(33139)
教育部(32027)
(31806)
成果(31494)
中国(31248)
科研(30547)
创新(29991)
期刊
(107114)
经济(107114)
研究(70587)
中国(43671)
学报(40231)
科学(36809)
(36315)
(35239)
管理(30615)
大学(30502)
学学(29035)
农业(25050)
(23076)
金融(23076)
财经(20787)
经济研究(20485)
教育(18141)
(17995)
技术(15790)
(15181)
(15104)
问题(14982)
世界(13976)
业经(13858)
国际(13356)
统计(12467)
技术经济(11278)
(10745)
(10544)
决策(9651)
共检索到334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李华  孙早  
准确把握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来源和潜力是构建合理、适度的社会性流动格局的基础。本文利用CGSS数据和CHIP数据从整体情况、性别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及变化趋势等多个角度勾勒了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全貌;并进一步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利用反事实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户籍类型、职业和社会资本四个维度的社会性流动所创造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其潜力。测算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46,女性、城镇和较低收入个体的代际流动性低于男性、农村和较高收入个体的代际流动性,代际收入流动性未表现出恶化趋势;如果仅使用代际收入弹性、收入排序的代际相关性或绝对流动率均难以完整刻画代际收入流动性。综合来看,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创造力最大且创造代际收入流动的潜力也最大。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着力点仍应集中于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章奇  米建伟  黄季焜  
如果在收入分配分析时考虑了收入流动性因素,收入分配问题可能就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因为今天的穷人可能成为明天的富人。我们利用中国农村的调研数据,发现最穷的25%的农村居民收入地位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中等收入农民的向上收入流动性却逐步陷入停滞。我们还把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一直停留在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的那部分人的收入的变化,另一部分是向上流动到富人阶层或向下流动到穷人阶层的那部分人的收入的变化,发现收入流动性的变动对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是在不断上升的。最后,我们利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可能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家庭抚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小瑛  魏洲  
本文利用代际收入弹性考察香港居民代际收入流动及其动态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扩张对香港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2001至2006年,香港居民代际收入流动增强,但在2006至2011年间,其降低至较2001年更低水平。第二,香港居民收入的底层和上层趋于凝固,底层凝固主要源于父代失业家庭的子代,面临的就业机会减少;上层凝固表现为最高收入家庭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持续走高。第三,高等教育扩张并未显著提升香港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父代高收入,其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同时高等教育的回报率也显著较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阳义南  连玉君  
本文使用CGSS及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根据社会地位与年度虚拟变量交互项回归系数判断我国社会流动性的演化趋势。首先使用主观法测量的社会地位指标(自评),极大似然估计结果表明家庭社会地位对子代社会地位的影响在2010年、2012年都比2008年显著下降,而使用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则表明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在2012年比2010年也显著下降了;接着使用客观法测量的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父亲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的影响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也依次显著降低了。从主观法和客观法获得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验证了该阶段我国社会流动性趋于上升的变化趋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国内外的一些微观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存在强烈的再分配偏好。为剖析这一现象,本文从个体主观感知视角出发,基于再分配偏好决定因素、不平等陷阱理论以及目标追求理论,构建了分析收入公平感、流动性预期对再分配偏好影响的基本框架,并利用CGSS 2013数据,采用Logit回归、改进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收入公平感的降低不仅会直接增强再分配偏好,还会通过降低流动性预期这一中介变量来进一步提高再分配偏好。这一双重作用的存在构成了我国居民再分配偏好偏强的主要诱因。这一结论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寒松  
本文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利用2006-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区居民消费潜力,并实证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潜力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潜力。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应致力于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居民消费潜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娟  张绘  
本文通过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库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在控制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和同住性样本选择偏差后,我们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递增的趋势。1981~1987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1974~1980年和1967~1973年出生组。父辈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此外,代际收入流动性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也不同。低收入组的代际流动性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而在高收入组代际流动性较低,子辈可以凭借父辈的优势继续获得较高的收入。建议采取征收级差遗产税等措施调节代际收入差距,同时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尽可能保障低收入子女有机会流动到高收入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青青  刘泽云  
本文运用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在考虑收入测量偏误和同住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1970—1995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呈下降趋势,代际收入秩回归系数从“70后”的0.397上升至“80后”的0.435,进而上升至“90后”的0.493。(2)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具有性别和户口差异。其中,男性和农业户口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没有显著变化,非农业户口则在“70后”至“80后”有显著下降。(3)不同类型收入的代际流动性趋势略有不同,“90后”工资性收入和主要工作收入的代际流动性与“80后”没有显著差异,但劳动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均呈下降趋势。(4)同住样本选择偏差对分性别和工资性收入、主要工作收入代际流动性的敏感度较大,但也没有改变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结论。本文为提高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和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沫  王岩  
基于1989~2015年共计10轮CHNS数据,本文采用代际收入弹性和代际收入秩关联系数双重测度指标对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在1991~2004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以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基于收入分组视角的研究发现,各收入组2004年以后代际收入阶层固化程度均有所降低,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固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各组,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保持较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动力来源。从城乡差异视角看,受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影响,2000年后农村家庭的代际流动性显著提升,且持续高于城市居民的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基于人力资本分析框架对我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了探究,发现父亲的非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中起到主导作用。受整体社会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的积极影响,2004年以后非教育传递机制不断减弱,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起到较大助推作用;而受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影响,教育因素在2004年左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超  商玉萍  李芳芝  
文章基于1988—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使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2SLS)获取父辈收入,估计了中国居民2013年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水平存在异质性,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父子高于父女,中等收入群体高于高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晓燕   石磊  
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教育和迁移对其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70及80后的代际收入弹性在控制相关变量前后分别为0.597(0.573)、0.652(0.647)及0.728(0.690),使用代际位序相关性和收入流动矩阵进行度量的结果保持稳健。本文还发现教育具有显著提升社会流动的功能,其中高中与大学比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更能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人口流动可以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而且相较城市居民,教育和人口流动都更能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流动性。但没有显著证据表明人口流动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丽荣  张俊瑞  李彬  马晨  
目前,资产流动性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在理论上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正向影响"、"负向影响"和"倒U型影响"三种观点。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1998-2009年间12110个公司年度观测值为样本,采用资产交易强度衡量资产流动性,实证检验了上述三种观点。结果表明,资产流动性越高的公司债务期限越长,即资产流动性正向影响债务期限结构,支持了较高的资产流动性能够增加公司清算价值从而延长债务期限的经典理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雷倩华  柳建华  龚武明  
现有的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流动性成本:逆向选择和信息效率。一方面,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会增大流动性成本;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通过股票交易使私有信息渗透到股价之中,则会提高信息效率,减少流动性成本。因此,机构投资者与流动性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实证问题。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了报价价差、有效价差和PIN值;进一步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其他机构投资者持股更可能导致流动性成本的增加。因此,我们认为,监管层应严厉打击机构投资者获取内幕信息,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减少逆向选择问题,同时应减少机构投资者操纵股票市场等影响股价信息效率的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李青原  彭飞  彭小微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公司资本结构与其盈利能力以及公司规模显著负相关;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所得税费用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爱丽  郑逸芳  许佳贤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在采取相关处理方式消除教育通胀作用的基础上,从教育水平及其代际变动状况的双重角度,实证检验教育在不同代际社会阶层流动模式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阶层代际向上流动和抑制其代际向下流动;第二,教育代际流动是实现社会阶层升迁性代际流动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的提高,实现代际社会阶层地位改善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职业层级是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增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教育帮扶与补偿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