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2)
- 2023(12114)
- 2022(10621)
- 2021(10319)
- 2020(8582)
- 2019(20293)
- 2018(20029)
- 2017(39024)
- 2016(21204)
- 2015(24020)
- 2014(23901)
- 2013(23845)
- 2012(21968)
- 2011(19830)
- 2010(19768)
- 2009(18038)
- 2008(17560)
- 2007(15121)
- 2006(13358)
- 2005(12094)
- 学科
- 济(87546)
- 经济(87444)
- 管理(58571)
- 业(55861)
- 企(45512)
- 企业(45512)
- 方法(40452)
- 数学(35482)
- 数学方法(35090)
- 中国(26986)
- 农(23336)
- 财(21342)
- 学(18473)
- 业经(18240)
- 贸(18045)
- 贸易(18037)
- 易(17610)
- 制(16903)
- 地方(16231)
- 农业(15306)
- 和(13618)
- 银(13548)
- 银行(13510)
- 环境(13215)
- 理论(13128)
- 务(13085)
- 财务(13019)
- 财务管理(12991)
- 行(12891)
- 融(12576)
- 机构
- 大学(303521)
- 学院(299544)
- 济(126452)
- 经济(123945)
- 管理(119512)
- 研究(105150)
- 理学(103482)
- 理学院(102334)
- 管理学(100714)
- 管理学院(100184)
- 中国(79663)
- 京(65907)
- 科学(63823)
- 财(55977)
- 所(52926)
- 研究所(48279)
- 中心(46394)
- 农(45565)
- 财经(45366)
- 业大(42785)
- 北京(42732)
- 江(41529)
- 经(41441)
- 范(39990)
- 师范(39664)
- 经济学(38736)
- 院(38060)
- 农业(35512)
- 经济学院(34893)
- 州(33894)
- 基金
- 项目(204369)
- 科学(161209)
- 研究(151021)
- 基金(149884)
- 家(130350)
- 国家(129307)
- 科学基金(110749)
- 社会(95688)
- 社会科(90663)
- 社会科学(90638)
- 基金项目(79497)
- 省(76478)
- 自然(71284)
- 自然科(69638)
- 自然科学(69622)
- 教育(68727)
- 自然科学基金(68390)
- 划(65426)
- 资助(62678)
- 编号(60695)
- 成果(50134)
- 部(46430)
- 重点(45626)
- 发(43493)
- 创(41888)
- 课题(41793)
- 教育部(40063)
- 国家社会(39610)
- 创新(39094)
- 科研(38888)
- 期刊
- 济(136538)
- 经济(136538)
- 研究(93422)
- 中国(55002)
- 学报(45990)
- 管理(43658)
- 科学(43634)
- 农(41493)
- 财(40666)
- 大学(34940)
- 教育(33200)
- 学学(32592)
- 农业(29241)
- 融(25534)
- 金融(25534)
- 技术(24703)
- 经济研究(22450)
- 财经(22307)
- 业经(20644)
- 经(19115)
- 问题(18434)
- 图书(16257)
- 贸(15467)
- 理论(15158)
- 业(15152)
- 技术经济(14742)
- 世界(14137)
- 科技(13914)
- 实践(13502)
- 践(13502)
共检索到440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爱文 莫荣 卢爱红
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就一般意义上讲,就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性别与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狭义的就业结构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本报告重点研究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城乡结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测算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不但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滞后关系,还能准确反映滞后时间的长短。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时间分别为9、8、3年。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滞后时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当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大量生产自动化时代,结构性就业人员所扮演的不是"工匠",而是"螺丝钉"。这说明结构性工作岗位并不独特,而且容易被替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新常态下最突出的矛盾,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革户籍制度,改善就业环境,构建新劳动力培育体系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 结构性问题 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二震 任志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之一是促进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FDI促进中国就业结构演进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促进劳动力素质结构升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导向性引资,并通过发展外资经济来促进就业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FDI 就业结构 演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建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国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其次,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云 刘国和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高供给下的招工难"与"高需求下的就业难"同时并存,并在产业、城乡、区域、群体、素质以及劳动力内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表现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转型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公共政策与服务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滞后实践发展等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民化进程;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薛继亮
本文以就业结构转变方向指数、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为自变量,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1978—2015年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论证就业结构转变。结果发现:时间序列数据显示资本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省际面板数据显示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就业结构转变方向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但显著抑制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工资率显著促进了就业结构转变方向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是就业结构转变的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振信 谢晓晶 王书平
本文基于中国8个行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碳排放和就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检验,选取变系数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碳排放强度和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就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行业就业比重每增加1%,会使得该行业碳排放强度增加8111%;(3)中国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显著,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自发碳排放强度最大,其次是制造业。
关键词:
碳排放 就业结构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洋 谭萱 叶金珍
从理论上分析了R&D总体投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R&D投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差异,并基于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R&D投入优化了我国的就业结构,而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资金来源来看,政府R&D投入释放了第一产业劳动力,而企业R&D投入增加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从研究类型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R&D投入释放了第一产业劳动力,而试验发展研究R&D投入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聪聪 陈翔
就业结构变化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劳动力就业的内容与形式不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以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私营经济吸纳更多劳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变化愈加明显。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时期经济体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类型变化的结果。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催生出新产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现代产业内部衍生出新职业、新岗位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条件下,劳动力技能提升,劳动者具备向现代产业转移的素质与禀赋条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就业结构空间格局对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增洋
目前对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研究主要关注增长效应,还没有研究涉及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本文利用转移份额法和反事实法对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985-2004年的就业结构变迁不仅具有β趋同效应,而且具有σ趋同效应,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向第二产业部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薛继亮
本文以就业结构转变方向指数、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为自变量,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1978—2015年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论证就业结构转变。结果发现:时间序列数据显示资本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省际面板数据显示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就业结构转变方向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但显著抑制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工资率显著促进了就业结构转变方向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是就业结构转变的重要诱因。在没有发生重大产业革命之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就业结构转变将依然呈现向第三产业发展,并且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