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4)
2023(14962)
2022(12718)
2021(12088)
2020(10394)
2019(24627)
2018(24322)
2017(46319)
2016(25155)
2015(28794)
2014(28543)
2013(28187)
2012(25995)
2011(23440)
2010(23613)
2009(21895)
2008(21648)
2007(19064)
2006(16255)
2005(14500)
作者
(72331)
(60752)
(60576)
(57467)
(38562)
(29184)
(27604)
(23717)
(22960)
(21643)
(20761)
(20477)
(19308)
(19188)
(18911)
(18863)
(18072)
(18004)
(17614)
(17393)
(15113)
(14946)
(14744)
(13936)
(13667)
(13656)
(13519)
(13143)
(12243)
(12040)
学科
(107162)
经济(107053)
管理(69092)
(67567)
(55105)
企业(55105)
方法(53392)
数学(47884)
数学方法(47153)
中国(30251)
(27931)
(27455)
(23891)
贸易(23881)
(23354)
(21859)
业经(21106)
(19188)
地方(18281)
农业(18261)
(16722)
财务(16659)
财务管理(16617)
理论(16504)
企业财务(15734)
(15679)
(15501)
银行(15461)
技术(15319)
(15159)
机构
大学(364997)
学院(362871)
(154177)
经济(151342)
管理(139512)
研究(123479)
理学(121436)
理学院(120049)
管理学(117602)
管理学院(116932)
中国(93146)
(77135)
科学(75665)
(68190)
(62386)
(60184)
研究所(57201)
中心(56369)
财经(55420)
业大(53993)
(52230)
(50586)
经济学(49030)
北京(48460)
农业(47613)
(47125)
师范(46611)
经济学院(44404)
(44311)
财经大学(41356)
基金
项目(246758)
科学(195369)
基金(182180)
研究(176812)
(159862)
国家(158625)
科学基金(136061)
社会(113011)
社会科(107277)
社会科学(107247)
基金项目(95328)
(94350)
自然(89206)
自然科(87278)
自然科学(87250)
自然科学基金(85717)
教育(83176)
(80799)
资助(76527)
编号(70035)
成果(56780)
重点(56323)
(55973)
(52522)
(51362)
课题(48655)
创新(48109)
科研(48087)
教育部(48067)
国家社会(47717)
期刊
(158791)
经济(158791)
研究(102518)
中国(66467)
学报(57818)
科学(53925)
(53203)
(53125)
管理(50100)
大学(44118)
学学(41557)
教育(37422)
农业(36503)
技术(33220)
(29199)
金融(29199)
财经(27443)
经济研究(27158)
业经(24317)
(23646)
问题(21648)
(20809)
统计(20291)
(20176)
技术经济(18579)
(17942)
(17493)
国际(17217)
世界(17148)
决策(16364)
共检索到522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方一  王娟  李兰兰  唐志鹏  
本文研究了2002-2012年中国就业总量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构建结构分解模型(SDA)定量测度了各产业就业变化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10年间中国的就业总规模增长了4.7%。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费、投资、出口、进口、就业系数和技术的变化这六项因素的变化使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74.3%、60.6%、27.6%、-25.2%、-143.7%和10.4%。消费增长带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投资增长带动了资源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比例上升,进出口贸易是劳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尤其是就业系数的降低使农业就业人数下降最为明显,但与中间使用网络有关的技术变迁却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盈之  金乃丽  
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和波拉特四次产业划分法下的中国就业结构状况,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其他产业正由弱变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国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起运  
在全面考察模型构造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模型进行列向、行向的深入分析表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质是等维局部闭模型,模型对最终产品具有挤出效应,对增加值具有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颖  高东伟  周杰琦  
本文根据结构分解技术和投入产出理论,提出了总偏差、增长性偏差、结构性偏差的概念,通过总产出和总投入平衡关系,推导出了初始投入、国内最终需求、出口、进口以及技术进步之间的偏差影响关系,形成了完整的投入产出偏差模型,这个模型包括总偏差模型、增长性偏差模型、结构性偏差模型三部分。其中,结构性偏差模型可以更清晰地分析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能够为考查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系统的健康性以及实际经济系统与预期的偏离程度的测算提供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海燕  
本文构建中国投入产出占用表,测算1995—2009年间中国单位产出要素结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项指标,进而深入产业层面对比出口商品与国内消费商品在三方面的差异,衡量中国开放收益。研究显示:(1)统计期内,中国单位产出要素结构不断优化,高技能劳动力含量不断提高;(2)统计期内,中国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明显下降,中国节能减排取得成效;(3)统计期内,中国出口商品能耗与碳排放逐渐超过国内消费品,说明中国现有开放模式承载着全球能源与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逐步降低直至消除开放负收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金生   王炳轩   屈豆豆  
如何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OECD提供的2003~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就业数据库,采用世界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方法,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分析了“双循环”对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上,2003~2018年中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均得到提升,一般贸易在其中的作用大于加工贸易;内循环和双循环联动分别是拉动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提升的主动力,纯外循环在其中作用均较小;中国初步形成“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双循环赋能”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模式。背后的原因在于,中间品投入和最终需求的正面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份额)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得总效应为正。从动态来看,中国不同贸易方式推动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但就业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分三次产业来看,中国就业数量呈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实证检验表明,“双循环联动”对中国就业数量和质量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中国如何通过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新建  
一、引言 为适应人力资源的规划及预测分析的需要,本文将动态投入占用产出分析与教育系统学生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联结起来,构造出一个人力资源动态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型。 1.动态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的基本模型 为了弥补传统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简单再生产的资本补偿的欠缺,本人曾提出一个考虑资本补偿的动态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基本模型,其形式如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智峰  陈霜华  汪伟  
文章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对199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以探究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动因,并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同时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做了单独考察。文章还基于各种推动因素,多角度地考察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2002-2007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其推动因素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较大。(2)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信息产业的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冉东凡  王志标  
文章通过构建按大类划分的文化产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就业贡献度系数,并据此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总就业效应和对社会就业的促进程度进行详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在十类文化产业中,就业系数与劳动力的影响力系数和劳动力的感应度系数的结果大小保持一致。(2)文化产业增加单位产值所增加的直接就业人数为0.0321,高于第二产业,但增加单位产值所增加的就业总人数低于第二产业。(3)文化产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性与该行业促进国民经济部门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不能笼统地认为行业产业关联强(弱),其推动社会就业的能力就大(小),关键要看该行业的技术构成。(4)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的就业系数存在明显差异。工艺美术品的生产部门就业系数最大,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的间接就业系数较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郭玲  宁才晟  王文烂  
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浆、纸张和印刷品”两类木质林产品,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生产侧碳排放量,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测算发现,1995-2010年两类林产品生产侧总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下降,说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提高;而2011-2018年总排放量逐渐降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上升,关键在于2011年碳交易点的设立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下降;1995-2018年纸浆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木材等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发现比较碳指数大于1,中国林产品出口碳强度一直高于进口碳强度,说明其生产侧承担了较高碳排放量。结构分解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技术效应起主导的抑制作用,规模效应起主导的正向作用,并且贡献率大小接近,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抵消;结构效应贡献率最低,但对于总体上占比下降的高污染产品(纸浆等)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政策启示:在保证中国林产品贸易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林产品出口规模,更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林产品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起运  
一、关于存量与流量的概念 为了全真描述一个经济系统,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量值体系。对于全部的经济量值指标,按其性质均可归属为存量与流量。所谓存量是指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上的一个指标,它表现经济系统在这一时点上所处的状态、所拥有财富、所具有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辉  王振民  
本文从结构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 ,就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过程其分析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 ,推导出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 ,较好地解决了产业部门发展影响因素偏差的定量计算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东  席玮  
作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指标之一,生态占用模型衡量了支持既定人口现有资源消费水平所必须的土地面积。投入产出分析的引入,弥补了生态占用模型在区分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反映产业间联系结构、识别环境影响发生的真实位置等方面的不足。本文讨论了投入产出生态占用模型与传统生态占用模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模型内组分生成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应用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估算了国内最终使用、出口、进口各项在土地占用和能源占用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是土地占用的净进口国和能源占用的净出口国,但进出口影响很小。土地占用中,第一产业占用最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能源占用中,第二产业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亦玮  郭晶  杨艳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运用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得到调整后的真实出口额,并据此对出口复杂度指标进行修正。对32个样本国家制造业真实出口复杂度测度的结果表明:中国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制造业出口复杂度逐年提升,存在"Rodrik悖论"。但传统的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统计误差,高估了中国2005年的出口复杂度水平,低估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晓宇  徐悦  
本文基于国家间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测度1995-2009年中国33个部门直接、间接用水份额,确定了用水系数较高的部门,核算并分析分部门水足迹以及水足迹流进、流出、净水足迹及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各行业用水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国各部门大部分用水均以间接用水为主。中国水足迹总量15年间基本持平,但是水足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用水份额下降,第二、三产业份额上升。本文发现,水足迹流出占生产水足迹的很大份额,而消费水足迹则以国内生产国内消费为主。绝大多数行业均为水足迹净流出,且净流出持续增长,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了大量水资源,别国水资源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节约。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