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9)
2023(7069)
2022(5839)
2021(5426)
2020(4379)
2019(10193)
2018(9741)
2017(18969)
2016(9777)
2015(11024)
2014(10649)
2013(10776)
2012(10180)
2011(9369)
2010(9132)
2009(8441)
2008(8178)
2007(6904)
2006(6045)
2005(5722)
作者
(27105)
(22663)
(22601)
(21669)
(14315)
(10796)
(10174)
(8874)
(8651)
(8015)
(7873)
(7536)
(7347)
(7223)
(7204)
(7131)
(6887)
(6464)
(6400)
(6144)
(5903)
(5419)
(5414)
(5190)
(5112)
(5015)
(4827)
(4588)
(4498)
(4442)
学科
(53639)
经济(53608)
(24336)
管理(23533)
方法(21210)
数学(19252)
数学方法(19189)
(18196)
企业(18196)
中国(18062)
(12937)
(11777)
贸易(11772)
(11519)
地方(11445)
业经(10931)
产业(10081)
(8987)
(8829)
农业(8491)
(8152)
环境(7507)
结构(7486)
地方经济(7316)
(7241)
技术(7206)
(7174)
金融(7174)
(7116)
(7103)
机构
大学(145633)
学院(144106)
(76293)
经济(75458)
研究(56957)
管理(55087)
理学(48005)
理学院(47425)
管理学(46961)
管理学院(46689)
中国(43455)
(31211)
科学(31196)
(29890)
(27683)
经济学(26054)
研究所(25451)
财经(24713)
中心(23966)
经济学院(23541)
(22814)
(20537)
北京(20221)
(19756)
财经大学(18599)
(18590)
(18493)
师范(18351)
科学院(17726)
业大(17658)
基金
项目(99630)
科学(81599)
基金(77010)
研究(73355)
(67222)
国家(66820)
科学基金(57852)
社会(52043)
社会科(49802)
社会科学(49794)
基金项目(40383)
(35548)
自然(34768)
自然科(34018)
自然科学(34010)
自然科学基金(33507)
教育(31885)
资助(31242)
(30745)
编号(26083)
(23863)
(23776)
国家社会(23533)
重点(23086)
中国(22513)
(21307)
教育部(20804)
成果(20477)
发展(20224)
创新(20127)
期刊
(79483)
经济(79483)
研究(46853)
中国(27634)
管理(21132)
科学(20926)
(20141)
学报(18889)
(17903)
经济研究(15091)
大学(15034)
学学(14287)
财经(12982)
农业(12896)
(11996)
金融(11996)
(11590)
(11308)
问题(11293)
业经(11164)
技术(11140)
世界(10412)
国际(10258)
教育(10121)
技术经济(8104)
(8048)
统计(7372)
资源(7230)
经济问题(6855)
(6657)
共检索到213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四友  赵媛  许昕  刘笑杰  
文章运用ESTDA框架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时空耦合视角分析了1997-2017年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时空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其三大地带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均呈"先降后升"态势,形成"东—中—西"阶梯递减分异格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局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稳定性,且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特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重心在112.010°~112.236°E与33.354°~33.644°N之间变动,空间格局在东北—西南方向演变较为明显。从研究结论出发,提出了提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建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国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其次,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梅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青海产业发展“虚高度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大量积淀在农村,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针对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的思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少国  刘欢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相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较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交动存在滞后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虞孔卡  张干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邹璇  黎恢富  
本文根据1998~2013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出与就业等数据,分别运用结构协调度和结构偏离度来测量制造业总体和制造业三大子行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结果发现制造业总体的协调度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倒"U"型的走势,制造业三大子行业结构偏离度的走势虽各有特点,但与制造业总体协调度大体保持了一致性。此外,本文采用了偏最小二乘模型(PLS)对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德亚  汤龙  
文章通过使用多种指标,比较分析了全国、长江经济带及其内部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发展趋同问题。结果发现,二者发展失衡的同时,各地区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步优化,结构高度化速度持续加快,结构相似水平不断增强,地区间结构趋同趋势显著,但地区差异较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雨露  李正升  曹洪华  娄阳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指标、综合协调系数及产业结构匹配度等方法,对1991-2015年间湖北省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口需求进行测算,最后选取2006-2015年数据,基于GM(1,1)模型对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作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二、三产业逐渐放缓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第三产业主导就业人口的吸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此外,二、三产业的不对称性开始加剧,其产业、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逐年降低,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琴  李长春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借用建立在相似系数公式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计算方法,以重庆市为例,从时间、空间上分别测算了1985—2011年间及"一圈两翼"战略下2008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结果显示:城市或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发展可以通过协调系数整体了解和掌握;长期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整体协调性较差,协调系数呈现明显的波浪性变动;从空间上看,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海燕  
文章基于1978年-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已演变升级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式结构,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秋明  姜海蓉  魏丽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决定着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性。为了实现江苏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为依据,并运用结构偏离度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剖析了江苏省就业结构滞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海燕  
文章基于1978年-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已演变升级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式结构,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海燕  
文章基于1978年-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已演变升级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式结构,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向晓梅  李宗洋  姚逸禧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深层次协调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挤出效应显著且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工业劳动力趋于饱和、就业效应不显著;粤港澳三地第三产业均表现强劳动力吸纳,其中珠三角和澳门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升;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水平不均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和澳门的产业与就业结构稳定性显著弱于香港,珠三角协调性和就业结构适应力显著低于港澳地区,其就业结构调整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方忠   肖绮淇   陈舒悦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本文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调性分析,并使用指标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域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进行比较,研究其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相关性,从研究结论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言献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