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2)
2023(15748)
2022(13108)
2021(12171)
2020(10308)
2019(23853)
2018(23425)
2017(44721)
2016(24741)
2015(28552)
2014(28852)
2013(28435)
2012(26653)
2011(24032)
2010(24139)
2009(22992)
2008(22875)
2007(20882)
2006(18206)
2005(16869)
作者
(72355)
(60639)
(60579)
(57807)
(38562)
(29028)
(27718)
(23600)
(22856)
(21711)
(20769)
(20584)
(19488)
(19462)
(19270)
(18986)
(17996)
(17943)
(17708)
(17486)
(15225)
(14990)
(14770)
(13799)
(13751)
(13660)
(13452)
(13418)
(12222)
(12024)
学科
(105685)
经济(105545)
管理(73348)
(68927)
(55601)
企业(55601)
方法(48194)
数学(42631)
数学方法(42306)
中国(32378)
(29350)
(28616)
(25445)
业经(21962)
(21760)
(21477)
贸易(21463)
(20908)
(19652)
银行(19615)
(18999)
金融(18991)
(18778)
农业(18539)
(17780)
财务(17731)
财务管理(17684)
(17575)
地方(17551)
企业财务(16793)
机构
大学(364995)
学院(361462)
(156922)
经济(153751)
管理(134716)
研究(127453)
理学(114766)
理学院(113510)
管理学(111702)
管理学院(111026)
中国(100857)
(78204)
(75438)
科学(74275)
(64841)
(60870)
财经(59415)
中心(58552)
研究所(58333)
(55080)
(54018)
业大(51852)
经济学(50337)
北京(49965)
农业(47883)
(45983)
(45628)
师范(45467)
经济学院(45409)
财经大学(44097)
基金
项目(233910)
科学(184610)
基金(172103)
研究(171139)
(149997)
国家(148798)
科学基金(126719)
社会(110788)
社会科(105049)
社会科学(105022)
基金项目(89582)
(88541)
自然(79963)
教育(79811)
自然科(78157)
自然科学(78130)
自然科学基金(76808)
(75723)
资助(71555)
编号(68264)
成果(57394)
(53968)
重点(53091)
(49656)
(48249)
课题(48227)
国家社会(47013)
教育部(46589)
(45966)
创新(45294)
期刊
(173319)
经济(173319)
研究(110889)
中国(78277)
(60403)
学报(57680)
(54989)
科学(52350)
管理(50638)
大学(44087)
学学(41466)
(39173)
金融(39173)
教育(38406)
农业(36636)
财经(31246)
技术(31144)
经济研究(28787)
(26891)
业经(25787)
问题(23176)
(21045)
(20189)
国际(18257)
世界(17925)
技术经济(17913)
(17545)
统计(17378)
理论(17258)
商业(15484)
共检索到555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  张平  袁富华  
居于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就业系统的形成、演进和调整,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受到经济追赶所必须的高强度资本积累的制约,中低层次人力资本主导的中国就业系统,源于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且被低价工业化模式强化。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城市化转型,中国的这种工业化就业系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大量劳动力漂移于低端部门,低端锁定现象明显。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漂移将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明显的负反馈效应,特别是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群体表现尤甚。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形成于大规模工业化时期边疆开拓式发展环境下的维持型就业系统,在向城市化和高质量转型中导致大量劳动力就业漂移,人力资本在漂移中不断耗散,形成中国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跨越的极大障碍。在中国发展逐步触及创新与福利这些最本质的现代化理念时,就业的制度组织应从维持型就业系统转型并逐步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持续积累激励的分享型就业系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波  谭华清  
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与美国就业周期不同的特征:(1)农业就业十分明显的反周期性;(2)总就业十分明显的无周期性甚至微弱的反周期性。从中国宏观数据和CHIP2007—2008年微观面板数据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机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再配置。将该机制和中国劳动力市场摩擦相结合,本文构建了考虑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农业和非农两部门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中国就业的周期特征。其核心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两个部门的顺周期再配置。而且劳动力市场摩擦会放大农业部门劳动力对于非农部门的经济冲击反应,从而加剧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波动性。但总就业仍然表现出波动较小、与GDP相关性较弱的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文利用2003年、2009年上海就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通过对比外来人口、户籍居民的从业部门、职业流动的程度与类型、教育回报率、职业流动对收入的影响等,我们得到了一些意味深长的新事实。主要有:从业于正规部门的外来人口比率上升,外来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增大,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的教育回报率趋于相等。据此我们推论:从收入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来看,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完成了从二元分割走向一体化的结构转型。目前,在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之间存有的收入、行业分布等差异,更多地起因于两者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外来人口在择业、社保等方面存有制度性歧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进  盛丹  
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摩擦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微观机制的影响:当发生负面经济冲击时,由于差异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资无法灵活调整,这就使得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用工需求、利润和产值的大幅下降。因此,频繁的经济波动会增加这些产业的运行成本,并降低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跨国分行业数据验证了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结构的现象,并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07和2009年微观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而言,经济波动显著降低了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全良  
本文通过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在假定货币政策遵循拉姆齐规则,以最大化经济人社会福利的前提下,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摩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技术生产率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增加,能强化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性,从而能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摩擦会引致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消失,从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美辞  喻春娇  
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平均工资来看,进口贸易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收入,而且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本身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未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来看,进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出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工资收入位于低端和中间位置的群体更容易从进口贸易中受益,同时也更容易从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贺亮  
采用对湖北省随州市和黄冈市30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有相当比例(41.5%)的农村劳动力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当前农村社会并非无人愿意种地,而是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及其家庭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2)农户生计显著影响其劳动力的职业务农意愿。就生计模式而言,相比于纯非农户,兼业农户中的劳动力更可能选择职业务农;就资源禀赋而言,拥有可代替劳动力的农机具及家庭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就生计状态而言,家庭货币支出压力越大,其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越强。此外,个体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政府农业补贴力度与个体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呈显著正相...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挺  
基于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地级市政府财政自主程度对于服务行业分行业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将行业劳动力变更细分为跨地区和跨行业两类指标,结合2004年至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构建的面板数据,在区分面板数据类型基础上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这两类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一系列影响因素后,地方财权的扩张只对交通、仓储及邮电、房地产和租赁商务以及服务行业劳动力流入产生正向影响,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和信息行业在地方财权扩张时就业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导致本地劳动力流出。在跨行业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中,受地方财权扩张正向影响的行业为房地产、金融和租赁商务,其他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叶提芳  王军礼  
本文以1978~2012年间我国双重转型为背景,研究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国有部门规模及劳动力流动成本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通过对所建立的三部门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反事实实验得到以下结论: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影响劳动力再分配的力度最大,它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4.7%、24.7%和6.9%;其次,国有部门的规模缩小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10.7%、19.2%和14.9%;劳动力流动摩擦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但力度并不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范家瑛   万华林  
关于外部环境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数字金融发展、政府扶持政策等正面激励视角,较少有文献从压力视角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引发的企业转型问题。文章使用2012~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影响企业显著提升了数字化转型水平,这种提升效应在进行多种检验后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存在倒逼效应和资源效应,即中美贸易摩擦对有较大竞争压力和更为依赖出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作用明显,表现为倒逼效应;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对融资约束较低和成熟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作用更明显,表现为资源效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因贸易摩擦引起的信息需求和降低成本需求;同时,数字化转型还能帮助受影响企业提升实质性创新水平,而对策略性创新没有产生作用。文章研究对中国企业正确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岩  
文章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重新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经济的DSGE模型,并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不同类型冲击时对经济的调控绩效。分析结果显示,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所面临的冲击种类和政府的政策意图,但是就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要优于价格型工具。我国政府应当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并合理地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对经济起到调控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岩  
文章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重新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经济的DSGE模型,并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不同类型冲击时对经济的调控绩效。分析结果显示,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所面临的冲击种类和政府的政策意图,但是就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要优于价格型工具。我国政府应当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并合理地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对经济起到调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