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4)
2023(7291)
2022(6031)
2021(5743)
2020(4773)
2019(11333)
2018(10892)
2017(20607)
2016(10893)
2015(12685)
2014(11772)
2013(12031)
2012(11484)
2011(10726)
2010(10477)
2009(9744)
2008(9450)
2007(8384)
2006(7501)
2005(7103)
作者
(32132)
(26814)
(26678)
(25543)
(17040)
(13020)
(11918)
(10552)
(10414)
(9486)
(9470)
(8925)
(8811)
(8727)
(8633)
(8488)
(8103)
(7813)
(7811)
(7502)
(6687)
(6564)
(6562)
(6215)
(6095)
(6001)
(5941)
(5618)
(5600)
(5397)
学科
(50671)
经济(50620)
(24697)
管理(24104)
方法(21814)
中国(19892)
数学(19767)
数学方法(19651)
(16878)
贸易(16871)
(16766)
企业(16766)
(16650)
(13650)
(12798)
(11296)
(9656)
农业(9490)
(9087)
(9029)
出口(9022)
出口贸易(9022)
关系(8597)
业经(8578)
(7721)
银行(7691)
(7585)
金融(7583)
(7551)
地方(7235)
机构
大学(161861)
学院(156577)
(79471)
经济(78408)
研究(66780)
管理(54969)
中国(51241)
理学(46972)
理学院(46398)
管理学(45746)
管理学院(45466)
科学(37588)
(36321)
(34682)
(33525)
研究所(31618)
(28628)
中心(28185)
经济学(27510)
财经(26876)
(24930)
经济学院(24822)
(24143)
北京(23837)
农业(22890)
业大(22282)
(21985)
科学院(20622)
财经大学(20300)
(19591)
基金
项目(104998)
科学(83433)
基金(80428)
研究(74292)
(72617)
国家(72118)
科学基金(59888)
社会(50893)
社会科(48421)
社会科学(48411)
基金项目(40806)
自然(37431)
自然科(36616)
自然科学(36600)
自然科学基金(36013)
(35617)
资助(34400)
教育(33208)
(32418)
编号(26415)
(25580)
重点(24439)
中国(24070)
国家社会(23472)
(23136)
成果(22386)
教育部(21932)
(21352)
科研(20389)
大学(20239)
期刊
(83557)
经济(83557)
研究(52736)
中国(36838)
学报(27797)
(26042)
科学(25981)
(23555)
管理(22208)
大学(21296)
学学(19972)
农业(18204)
经济研究(16016)
(15008)
金融(15008)
(14773)
财经(14525)
教育(14515)
国际(13727)
(12834)
世界(12471)
问题(11906)
技术(11427)
(11141)
业经(9815)
技术经济(7882)
统计(7317)
(6890)
(6847)
贸易(6847)
共检索到250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供给增加,所以可能失业的规模和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从战略上着手解决中国未来的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发展中小企业,要实现巨额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将取决于中小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新安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而且与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一起引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本文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探讨了顺应产业结构规律的再就业对策选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政高  
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劳动力的转移,而要突破这一难关,有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首先是建立一种体制,一种让人自己去谋生的体制,彻底打破就业由政府一包到底的传统体制;其次是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政府在就业方面要作出诸多努力,但最突出的还是培养出一批人,这是一批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有了这些人,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再次是社会、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职工失业后,不是留在企业,而是由社会、政府管理起来,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是要想转移劳动力,就必须筹集转移资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长茂  
人口老化研究,包括全体人口老化研究和劳动力老化研究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是否老化以及老化程度,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当时劳动力的社会活动效益,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未来全体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老化趋势。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劳动力老化研究,揭示劳动力老化规律和效应,建立完整的老化理论体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章莉  李实  William A.Darity Jr.  Rhonda Vonshay Sharpe  
文章首先厘清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歧视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并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的户籍不平等现象界定为以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受侵害为本质的经济歧视。其次,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年和2007年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状况和变化趋势。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职业获得、行业进入和所有制部门进入三个维度上都遭受了明显的户籍歧视;(2)与2002年相比,2007年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呈现恶化趋势,显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分配的"负滴漏效应";(3)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就业机会回报显著低于城镇职工,这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颖  余官胜  
长久以来主流国际贸易模型中充分就业的假设使经济学界忽略了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的分析,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扩展的框架。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况后,本文发现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这是因为制造品价格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则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为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就业的持续性,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动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度量我国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不考虑劳动市场刚性时,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宇学  石霞  
在未来十年内,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日渐凸显。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应未雨绸缪,制订相关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就业的产业,加大对中老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中老年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协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谭永生  马桤  
当前青年群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多。本文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将保持在年均1470万左右,同时青年失业率将会小幅上升。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支持青年就业的制度体系,加强青年技能培训,鼓励青年创业带动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俊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特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一)从就业区间上看,劳动力异地转移规模趋小,就地转化将成主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对农村廉价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丹  韩晓龙  祁春节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琰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