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3)
2023(10326)
2022(8493)
2021(7772)
2020(6601)
2019(15479)
2018(15304)
2017(29448)
2016(16168)
2015(18803)
2014(19027)
2013(18908)
2012(17597)
2011(15946)
2010(15873)
2009(14980)
2008(15010)
2007(13536)
2006(11777)
2005(10904)
作者
(47303)
(39695)
(39657)
(38107)
(25252)
(18933)
(18182)
(15529)
(15066)
(14016)
(13640)
(13195)
(12763)
(12497)
(12476)
(12457)
(11972)
(11793)
(11523)
(11427)
(9934)
(9796)
(9721)
(9103)
(8970)
(8955)
(8800)
(8761)
(8095)
(7996)
学科
(75535)
经济(75471)
管理(40940)
(40597)
方法(33729)
数学(30431)
数学方法(30236)
(30038)
企业(30038)
中国(24852)
(21594)
(16478)
(16119)
贸易(16112)
(15745)
业经(15241)
农业(14168)
(13932)
地方(13560)
(13532)
(11573)
银行(11548)
(11095)
(11004)
金融(11002)
环境(10401)
(10332)
(10201)
(9566)
(9319)
机构
大学(241347)
学院(238422)
(109578)
经济(107684)
研究(88106)
管理(87814)
理学(75242)
理学院(74367)
管理学(73195)
管理学院(72748)
中国(67554)
(51917)
科学(51762)
(47469)
(45097)
(41753)
研究所(41120)
中心(39450)
财经(38340)
经济学(36045)
(35042)
(34930)
业大(34486)
北京(33329)
农业(32984)
经济学院(32708)
(31484)
师范(31202)
(31062)
财经大学(28429)
基金
项目(155501)
科学(122544)
基金(114581)
研究(113981)
(100035)
国家(99281)
科学基金(83905)
社会(74769)
社会科(70909)
社会科学(70890)
基金项目(59821)
(57904)
教育(52020)
自然(51699)
自然科(50533)
自然科学(50517)
(49777)
自然科学基金(49648)
资助(47270)
编号(45186)
成果(37525)
(36247)
重点(35643)
(34693)
国家社会(32386)
(31625)
课题(31429)
教育部(31043)
中国(30935)
科研(29806)
期刊
(118227)
经济(118227)
研究(73110)
中国(47191)
(38578)
学报(37538)
(35931)
科学(34939)
管理(30823)
大学(28271)
学学(26457)
农业(26160)
教育(23530)
(22129)
金融(22129)
经济研究(20514)
技术(20018)
财经(19584)
业经(17637)
(17027)
问题(16843)
(15480)
(15227)
世界(13828)
国际(13658)
技术经济(12825)
统计(12154)
(11241)
理论(10733)
图书(10563)
共检索到358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程虹  李锦明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展现出了“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发展态势,中央为此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对15个去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产出分解分析,将制造业增加值份额的下降分为了相对增加值率、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五个因素所引起的变化。分解发现,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国家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因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下降的原因。中国最终需求中对制造业需求降低是由于消费结构中制造业份额下降和出口需求降低。为此,要确保中国制造业份额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制造业市场;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创造制造业新需求;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缓解去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the paper raises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ing indicators and tries to measure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by using some examples.Thus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scientific supports to grasp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四学  文峰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秉赋不协调,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城镇化,进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环境不完善。改变这种局面要更多从优化制度环境着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尹虹潘  
科学测度工业化水平是开展中国工业化发展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现有的各种常见工业化测度方法(指标)都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本文从广义角度全面理解工业化的内涵,采用模拟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次第演进规律特征的思路,设计了新的工业化率单一指标。通过与现有部分工业化水平测度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本文设计的工业化率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反映出中国的真实工业化进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传忠  侯佳妮  
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进入工业化后期时,制造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份额持续下降的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目前已作为"特征事实"在多数国家出现。本文利用2004—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组回归方法对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去工业化"的差异化影响进行检验,并利用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方法针对制造业合理区间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去工业化"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负效应;作用机制方面,"去工业化"阻碍了地区技术创新和城镇化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随着工业占比的上升,"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25.72%和30.68%两个门槛值。本文的研究为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王颂吉  
工业化是一个螺旋式转型升级的长期过程。从广义角度看,工业化可分为浅度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两个阶段,前者属于以提高工业比重为目标的扩张型工业化,后者则属于以提高工业质量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收缩型工业化,它是浅度工业化的转型升级。传统工业化阶段理论划分的工业化实现阶段即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浅度工业化目标,而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并没有真正终结。从浅度工业化到深度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大国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国目前尚未真正完全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下,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快速下降,呈现全面、过早、快速的"过度去工业化"特征。中国现阶段的"过度去工业化"不仅受"一哄而上"的产业升级冲动影响,而且是要素价格上涨、阶段性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率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从提升工业化质量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继续推进深度工业化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要消除传统的理论和思想误区,重新审视工业化的重要性,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防范"过度去工业化"。具体措施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深度工业化,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本文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OFDI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OFDI是导致中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并存在地区性差异。引入时期效应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凸显出来。进一步地,OFDI通过"空心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就业的逃离及资金配置上的"脱实向虚"而发生"去工业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永春  郑江淮  杨以文  祝吕静  
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谋划从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主导经济的转变。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这种逆向产业调整战略似乎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并与中国的"去工业化"进程产生冲突。本文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互外部性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模型解析,以及实证数据的论证,指出中国之所以推进"去工业化",是因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落后,以致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较弱,致使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特征。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助推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美国之所以实施"再工业化",是因为美国产业发展过度"去工业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崔向阳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了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图形分析、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和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关系,发展第三产业,协调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李国民  王展祥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去工业化的内涵,提出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概念,并尝试构建一个综合测度指标对去工业化的时空效应进行客观度量,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祟明  
根据工业化测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工业化进程测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的提高;反映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的优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韡韡  李平  
本文从界定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出发,明确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求,从内涵出发选择建立指标体系,应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同时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本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