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8)
2023(13354)
2022(11183)
2021(10327)
2020(8840)
2019(20265)
2018(19503)
2017(36457)
2016(20293)
2015(22944)
2014(22522)
2013(22641)
2012(21156)
2011(19435)
2010(19363)
2009(18074)
2008(18248)
2007(16235)
2006(14044)
2005(12568)
作者
(64297)
(54274)
(54159)
(51387)
(34247)
(26100)
(24398)
(21228)
(20387)
(18986)
(18815)
(17987)
(17356)
(17231)
(17198)
(16755)
(16651)
(16068)
(15654)
(15539)
(13756)
(13434)
(13209)
(12391)
(12217)
(12066)
(11875)
(11756)
(11082)
(10977)
学科
(85930)
经济(85838)
管理(52978)
(52319)
方法(40653)
(40079)
企业(40079)
数学(36395)
数学方法(36070)
中国(24329)
(23901)
(21310)
(20872)
(19517)
贸易(19512)
(19042)
业经(17347)
农业(15993)
(15264)
地方(14249)
(13317)
银行(13244)
环境(13155)
(12766)
金融(12763)
(12677)
(12391)
(12362)
财务(12345)
财务管理(12315)
机构
大学(309149)
学院(303848)
(128380)
经济(126100)
研究(114390)
管理(109858)
理学(95743)
理学院(94475)
管理学(92698)
管理学院(92150)
中国(84437)
科学(74447)
(66182)
(65998)
(61173)
研究所(56720)
(55600)
农业(52953)
业大(52777)
中心(50448)
财经(45568)
(43885)
(41692)
北京(41461)
经济学(41244)
(40160)
(40111)
师范(39558)
经济学院(37495)
科学院(36344)
基金
项目(209827)
科学(164008)
基金(155385)
研究(142126)
(141444)
国家(140369)
科学基金(116541)
社会(91891)
社会科(87146)
社会科学(87119)
基金项目(82048)
(79015)
自然(78004)
自然科(76283)
自然科学(76249)
自然科学基金(74972)
(69644)
教育(64725)
资助(63400)
编号(53455)
重点(49067)
(47232)
(45310)
成果(43389)
(43247)
计划(41940)
科研(41508)
创新(40743)
国家社会(39711)
教育部(39202)
期刊
(132497)
经济(132497)
研究(85900)
学报(62089)
(58812)
中国(55455)
科学(53590)
大学(44428)
学学(42372)
(41417)
农业(39959)
管理(36842)
教育(25859)
(24265)
金融(24265)
经济研究(23186)
(23018)
财经(22795)
技术(22004)
业经(19794)
(19661)
问题(18378)
(17340)
(17168)
业大(16260)
世界(15606)
国际(15303)
技术经济(15047)
资源(14649)
科技(14584)
共检索到438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伟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曲春红  
[目的]基于2006—2015年我国15个小麦主产省(区)小麦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对小麦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对我国小麦生产效率演变的时空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1)在时间异质性方面,2006-2015年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 92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 943,规模效率均值为0. 984,均未达到有效水平,主产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介于0. 920和0. 977之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受到了技术进步更大的制约。(2)在空间异质性方面,不同省(区)在纯技术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在规模效率方面则较为接近。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超过半数的研究省(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3)在生产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方面,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存在较为显著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生产禀赋优势、提高小麦主产区技术的有效投入,是提高小麦生产效率的关键,同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小麦生产的空间布局优化,是整体提升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辉  周玉玺  周林  杨洁  王盈桦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曹慧  
本文通过计算小麦月度价格的变异率,将1993年1月至2006年9月的小麦价格划分为5个周期,并分析了每个周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小麦价格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9个月,而且波动幅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就小麦价格周期变化的原因来看,决定小麦价格长期趋势的仍是供求状况,但国家政策对小麦价格的波动幅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斌  顾蕴倩  刘雪  罗卫红  戴剑锋  张巍  亓春杰  
【目的】明确中国冬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季及关键生育阶段光热资源及其配比的时空演变特征,为从依据光热资源变化调整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的角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64个气象站点47a(1961—2007)的逐日气温与日照时数观测数据,分别计算每日活动温度和太阳辐射总量。根据冬小麦完成各个生育时期所需要的活动积温(>0℃),推算出各地每年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理论日期,并计算冬小麦生长季以及关键生育时期的光(太阳辐射)、热(有效积温,热时间)资源及其配比(辐热积)。采用ArcGIS(v9.3)以及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栅格数据,实现数据网格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海燕  司伟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主产区农民和小麦消费者的利益。1990年以来,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但相对于其他大宗农产品其价格较稳定。本文通过构建小麦局部均衡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和情景模拟,检验传统供求因素对小麦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并找出价格相对较稳定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2年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均GDP的增长是小麦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且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影响更大;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证了小麦生产的稳定,贸易小国地位较大程度上规避了国际小麦价格波动对国内的传导,从而平抑了国内价格波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董会忠  
采用考虑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我国2007~2018年工业能源生态效率,利用趋势图、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阶段变化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能源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2007~2013年为平稳期,效率值始终在0.400附近波动,2014~2018年为显著增长期,且增幅逐渐加强;地区差异性由低效率聚拢向均匀分布演化;②空间上呈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H-H集聚、L-H集聚和L-L集聚;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我国整体及分区域抑制作用明显,而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则主要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雪  穆月英  付文革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如何保证我国小麦生产乃至安全供给,是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地区间小麦的生产能力差距较大;每亩用工、每亩种子用量、成灾面积和其他物质费用对小麦的产出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  周晓时  冯中朝  彭玮  
[目的]文章基于农机服务的视角,旨在分析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该文采用2004—2015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一是测算出中国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二是构建度量农户农机服务采纳程度的指标,并借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探究农机服务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基于社会分工的视角,讨论了农机服务及雇工状况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农机服务使用程度及生产技术效率,在区域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农机服务投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农业生产雇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通过增加小麦的农机服务投入,能够改善小麦生产的要素结构配置,进而有助于促进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该文建议,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优化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为优化促进小麦生产以及农民增收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目的]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其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市场供给的均衡性,关系小麦生产稳定,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方法]采用1978—2014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规模指数、集中度指数、生产重心指数及重心转变路径全面分析中国小麦生产布局空间演化特点,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各区域小麦播种面积的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小麦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时间迁移,小麦生产布局由分散逐渐变集中,主要集中于中部、黄淮海地区,该地区的面积和产量对全国小麦生产的贡献最大;(2)无论是从播种面积还是产量角度,中国小麦生产重心都表现出自北向南再向东的趋势;(3)小麦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越来越显著;(4)灌溉水平和化肥投入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正向作用,机械投入、政策和技术水平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产生负向影响,比较收益和非农就业机会对该区和相邻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影响,但作用方向相反。[结论]建议小麦生产布局优化要注重发挥相邻区域农民的学习效仿能力,促进小麦品种研发技术提升,增强小麦生长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小麦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关注非农就业导致的小麦播种面积波动,保障主产省农民收益。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史常亮  朱俊峰  栾江  
本文运用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单一投入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对1998—2013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省的化肥投入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面板随机效应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小麦化肥投入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平均只有0.45,这意味着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既定产出的节肥潜力达到55%。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自然灾害、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化肥价格是导致各省化肥投入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波  刘玉冰  黎春蕾  王文鹏  蒋佳怡  吴福婷  陈敏  
伏秋旱是指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干旱现象,在重庆市较为多发且造成的灾害损失较大。基于重庆市34个国家级气象站1965~2016年7~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重庆市伏秋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与SPI序列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7~9月伏秋连旱的频率为7.7%;7、8月伏旱同步的比例占15.4%;8、9月干旱同步的比例占13.5%,重庆市伏秋旱情况年际变化大。20世纪60~70年代,伏秋旱情况较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旱涝交替出现;21世纪严重伏秋旱频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年平均总旱旬数从3.3旬增加至4.1旬,连旱旬数从2旬增加至2.5旬。在1965~2016年,重庆市西部多年平均总旱旬数为3.6旬,连旱旬数为2.2旬,相对较少。2006年特大旱灾之后,东南部和东北部伏秋旱程度轻,中部和西部程度严重。重庆市伏秋旱事件与环流、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等。重庆市7月SPI与同年1月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9月SPI与同年4月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重庆市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振香  李伟娟  李南  
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本文首先统计了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全国三等小麦的平均出库价格,分析了从危机开始复苏到2010年第二季度小麦价格波动的态势,并从国内外经济、国家政策、客观条件、偶然因素、其它因素五个方面分析其如何影响小麦价格的波动,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更好地稳定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提供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核心-外围区"和"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碳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提炼出碳强度影响因素的重心演变轨迹及其与碳强度重心演变的相关性,以期挖掘出碳强度重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我国的减排拉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减排中间区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减排滞后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我国的碳强度重心明显向西北推移,而经济重心、工业重心、能源消费重心、人口重心、技术重心等则向西南移动。因此,要实现我国碳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应抓住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西北地区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碳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