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15)
2023(4280)
2022(3491)
2021(3514)
2020(2924)
2019(6912)
2018(6662)
2017(11640)
2016(6414)
2015(7586)
2014(7273)
2013(7367)
2012(7218)
2011(6806)
2010(6519)
2009(5980)
2008(5925)
2007(4875)
2006(4252)
2005(3932)
作者
(21141)
(18004)
(17953)
(17127)
(11453)
(8702)
(7948)
(7271)
(6729)
(6306)
(6287)
(6091)
(5813)
(5780)
(5704)
(5519)
(5448)
(5227)
(5140)
(5046)
(4631)
(4485)
(4405)
(4155)
(4035)
(4010)
(3924)
(3884)
(3830)
(3799)
学科
(29110)
经济(29085)
方法(13301)
数学(12615)
数学方法(12566)
管理(11956)
中国(11474)
(11295)
(8944)
贸易(8938)
(8833)
(7190)
(7152)
企业(7152)
(6871)
关系(5241)
(5241)
(5066)
(4851)
(4722)
银行(4700)
(4634)
农业(4508)
(4471)
金融(4471)
环境(4417)
(4372)
出口(4349)
出口贸易(4349)
(4349)
机构
大学(99103)
学院(95584)
(47433)
经济(46921)
研究(46123)
中国(34261)
管理(29534)
科学(29176)
(25483)
(25476)
理学(25437)
理学院(25046)
管理学(24620)
管理学院(24456)
研究所(23832)
(22615)
农业(20829)
中心(18681)
(18536)
业大(17128)
科学院(16732)
经济学(16686)
(15825)
财经(15355)
经济学院(15053)
北京(14899)
(14461)
研究中心(12653)
(12623)
农业大学(12468)
基金
项目(67617)
科学(53174)
基金(52687)
(49948)
国家(49670)
研究(43627)
科学基金(39741)
社会(29114)
社会科(27762)
社会科学(27757)
基金项目(26612)
自然(26591)
自然科(26019)
自然科学(26010)
自然科学基金(25584)
(22754)
资助(22229)
(21540)
教育(18969)
中国(17043)
(16499)
重点(16421)
(15168)
计划(14360)
国家社会(14127)
(13942)
编号(13669)
科研(13597)
创新(13410)
教育部(13348)
期刊
(47278)
经济(47278)
研究(30143)
(23997)
学报(23779)
中国(20643)
科学(19891)
农业(16499)
大学(15783)
学学(15182)
(12316)
管理(11140)
(10900)
经济研究(9502)
(8886)
世界(8514)
国际(8330)
财经(8293)
(8138)
金融(8138)
(7339)
问题(6785)
业大(6081)
教育(5627)
技术(5599)
农业大学(5224)
(5136)
中国农业(4982)
业经(4761)
资源(4621)
共检索到145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哲  杨杰  李瑞博  王晓龙  张晓科  张玲丽  
【目的】明确主要春化基因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序列标志位点(STS)分子标记对我国6个小麦主产区276份小麦品种主要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进行检测,分析其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组成特点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特征。【结果】在276份小麦品种中,4个春化基因位点共存在9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vrn-A1/vrn-B1/VRN-D1/vrn-B3的分布比例最高(33.7%)。北部冬麦区春化基因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组成;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以vrn-A1/vrn-B1/VRN-D1/vrn-B3组合类型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84.3%,57.1%和21.2%,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西北春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以VRNA1和VRN-B1两位点显性等位变异的组合为主,所占比例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加。【结论】初步明确了中国各主产区小麦品种主要春化基因的组成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莹  黄林周  胡银岗  
【目的】了解春化作用相关基因在中国小麦地方品种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小麦冬春性的关系,促进小麦地方品种的合理利用。【方法】采用小麦春化作用相关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的STS分子标记,对其在中国小麦十大生态栽培区的153份地方品种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冬春性的关系。【结果】(1)中国小麦地方品种中4个显性春化基因的分布频率依次为60.78%(Vrn-D1)、5.88%(Vrn-A1a)、5.23%(Vrn-B1)和0(Vrn-B3)。(2)Vrn-A1a和Vrn-B1在东北春麦区等春麦区地方品种中的分布频率较高,以东北春麦区最高,达50%和33.33%,在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杰  刘洪泉  赵芸  杨锴  傅永斌  顾玉章  孙丽静  胡梦芸  李辉  张颖君  
为探究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组成与冬春性的关系,以北方冬麦区271份小麦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标记对4个主效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的组成和分布进行检测,并在海南省三亚市观察田间抽穗情况,同时结合资料记载调查其冬春性特性。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4个显性等位基因中Vrn-D1(占27.7%)在供试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趋势;显性等位基因Vrn-B1在该麦区小麦材料中分布频率较低(占3.0%);所检测材料中均不含显性等位基因Vrn-A1和Vrn-B3;该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组合主要为vrn-A1/vrn-B1/vrn-D1/vrn-B3。通过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冬春性分析,发现部分含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的材料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结实,而包含显性等位基因Vrn-B1的小麦材料对春化的需求明显较弱。4个显性春化基因中,只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和Vrn-B1在所检测的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中有分布,且显性等位基因Vrn-B1对小麦春化发育特性的作用强于Vrn-D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曲春红  
[目的]基于2006—2015年我国15个小麦主产省(区)小麦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对小麦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对我国小麦生产效率演变的时空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1)在时间异质性方面,2006-2015年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 92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 943,规模效率均值为0. 984,均未达到有效水平,主产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介于0. 920和0. 977之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受到了技术进步更大的制约。(2)在空间异质性方面,不同省(区)在纯技术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在规模效率方面则较为接近。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超过半数的研究省(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3)在生产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方面,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存在较为显著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生产禀赋优势、提高小麦主产区技术的有效投入,是提高小麦生产效率的关键,同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小麦生产的空间布局优化,是整体提升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芳萍  何心尧  何中虎  尚勋武  杨文雄  夏先春  
【目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Psy)基因是影响小麦黄色素含量的关键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中国冬小麦品种(系)Psy-A1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与黄色素含量的关系,进一步验证Psy-A1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方法】利用7A染色体上Psy-A1基因的分子标记YP7A检测该基因在中国217份冬小麦品种(系)中的等位变异,分析不同等位变异与黄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Psy-A1基因标记YP7A为共显性标记,在高、低黄色素含量的小麦材料中分别扩增出194bp和231bp片段,相应的等位基因为Psy-A1a和Psy-A1b(GenBank编号分别为EF60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瑞英  王翔  王静轩  郭创  曹云  尹钧  
为了明确光周期基因显隐性组成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小麦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我国180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在B1位点均检测为隐性Ppd-B1b。在A1位点,仅有扬麦11品种检测为显性Ppd-A1a(0.6%),其余检测材料均为隐性Ppd-A1b;在D1位点,有5份材料检测为隐性,其余175份材料检测均为显性Ppd-D1a(97.2%)。对所有材料进行基因型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品种主要存在Ppd-A1b/Ppd-B1b/Ppd-D1b、Ppd-A1b/Ppd-B1b/Ppd-D1a和Ppd-A1a/Ppd-B1...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对于如何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已有研究关注于农地流转及其规模经营,普遍忽视了农业分工问题。在农业家庭经营逐步卷入分工经济的实践中,由农作物连片种植所形成的横向专业化及其对服务外包需求所表达的市场容量,是农业纵向分工的前提条件;而生产环节纵向分工所形成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则能够对农业的时空布局产生溢出效应,既扩展市场容量,又深化农业分工,并降低交易费用。本文以小麦为例,利用2005—2015年中国小麦主产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小麦种植规模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农业分工与市场容量具有相互关联性;第二,农业分工深化及其跨区作业服务,能够进一步产生市场容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市场容量促进农业分工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服务市场的发育,而农业分工促进市场容量的扩展,则主要是通过纬度路径的跨区外包服务来诱导的。文章的政策含义是:改善小麦生产布局,沿纬度扩大播种面积,有助于改善小麦生产的分工经济性;优先投资小麦生产的机械化,培育外包服务市场,能够有效诱导农户卷入分工,并由此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虞松波  刘婷  曹宝明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书章  徐峥  任晓静  马恒运  
本文基于两种角度的DEA模型,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估计投入要素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调查小麦产出要素投入优化的过程,阐述其隐含的政策含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主产区综合技术效率明显改善,规模效率一直稳定保持在高水平状态,纯技术效率增长趋势明显,是综合技术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同时,我国小麦主产区要素投入的径向调整呈现递减趋势,要素投入结构性冗余基本消失。调整前后要素投入结构显示,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正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土地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因此,在继续加大技术创新能力投入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小麦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加速土地流转,实现小麦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洪斌  吴克宁  赵华甫  夏敏峰  刘巧芹  
从不同空间尺度识别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等别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适合区域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对策及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中部6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和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分省卷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将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通过Arc GIS空间统计分析,应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数据处理,探讨耕地等别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数量结构分布特征,分析了省际之间、土地利用区、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及区域资源本底要素即耕作制度与耕地类型之间的耕地等别特征与平均等别状况。研究表明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分布在1~15等,其中以6-10等为主;在省际之间对比分析发现湖北、湖南和江西的耕地等别较高,集中在5~8等;从土地利用区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紫燕   孙中叶   曹鹏  
[目的]极端气候频发,导致中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增加,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品种需要重点关注。从厄尔尼诺事件的视角,分析对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渠道,对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长效机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1978—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和自然断点法全面分析小麦生产分布时空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论证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小麦生产分布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结果]研究发现,(1)厄尔尼诺事件会显著减少中国小麦播种面积,对小麦生产分布产生不利影响。(2)降水量和气温是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两个主要的作用渠道,即存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降雨/气温格局改变→小麦生产分布调整”的影响路径。(3)与东南沿海麦区相比,厄尔尼诺事件只对黄淮海麦区、长江中游麦区以及西北麦区的生产分布存在不利影响。[结论]因此,应该完善和优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结合中国各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合理调整小麦种植方案,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品种培育力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松杰  张晓科  何中虎  夏先春  周阳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8.3%,东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徐建华  沈培垠  程瑚瑞  
1991~1993年对江苏南京、句容、如东、海门、泗洪和宿迁6个无花果种植区无花果寄生线虫的种类和发生进行了调查。从采集的112份土样、71份根样中共发现5属4种寄生线虫。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较常见,田间群体密度也较高,是无花果的主要致病线虫。对这两种线虫密度的季节动态调查表明,线虫的发生在5~6月和10~11月份都呈现明显的高峰,且与无花果的2次新根发生期和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密切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家偶  李海鹏  
文章基于9省1805农户小麦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借助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分析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大投入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土地投入对粮食产量有显著正影响,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同时在资本投入中种子用种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化肥,农药投入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省域间生产函数存在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琳  谭晓悦  李露凝  陈晋  李强  
冬小麦产量高低及稳定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同等重要。鉴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显著,有必要从高产—稳产关联特征入手,探究全面提升冬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途径。基于598个县1985—2014年的单产数据,分析了冬小麦高产与稳产关联性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气象、物候观测、农业生产要素等数据,应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揭示了冬小麦高产—稳产关联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1)冬小麦产量随时间不断提高的同时稳定性也增强,高产性和稳产性均呈东北向西南降低的特征。(2)冬小麦高产与稳产、低产与不稳产密切关联,在研究区占据主导地位,且这两种关联类型的分布区域相对稳定,空间聚集性强。(3)灌溉条件是促进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强;具备灌溉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区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均比较适合冬小麦生产,但不同物候期气象要素的波动对高产和稳产均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划定冬小麦优质产区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