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69)
2023(17755)
2022(14959)
2021(13855)
2020(11862)
2019(27655)
2018(27181)
2017(51543)
2016(27913)
2015(32018)
2014(31776)
2013(31660)
2012(29421)
2011(26662)
2010(26881)
2009(25089)
2008(24663)
2007(21775)
2006(19119)
2005(17181)
作者
(82842)
(69442)
(69236)
(65721)
(44148)
(33436)
(31488)
(27084)
(26453)
(24729)
(23740)
(23259)
(22210)
(22154)
(21814)
(21671)
(20607)
(20492)
(20153)
(19871)
(17279)
(17275)
(17065)
(15933)
(15759)
(15530)
(15391)
(15075)
(14242)
(13694)
学科
(133863)
经济(133733)
管理(79700)
(75294)
(61473)
企业(61473)
方法(59859)
数学(53506)
数学方法(52758)
中国(33562)
(31366)
(30579)
(26166)
地方(25836)
业经(25685)
(23897)
贸易(23884)
(23195)
(22153)
农业(21097)
理论(18810)
(18678)
财务(18615)
财务管理(18568)
(18396)
金融(18393)
(18227)
银行(18175)
(18173)
环境(17949)
机构
大学(410780)
学院(408972)
(178932)
经济(175535)
管理(156088)
研究(143074)
理学(134819)
理学院(133314)
管理学(130734)
管理学院(129993)
中国(108574)
(86771)
科学(86543)
(79575)
(73071)
(70038)
研究所(66430)
中心(65004)
财经(63826)
业大(60918)
(60522)
(58107)
经济学(56423)
农业(55328)
北京(54974)
(51360)
(51136)
师范(50748)
经济学院(50741)
财经大学(47447)
基金
项目(272668)
科学(214934)
基金(200590)
研究(193539)
(176937)
国家(175550)
科学基金(149952)
社会(124543)
社会科(118203)
社会科学(118169)
(104597)
基金项目(104428)
自然(98345)
自然科(96169)
自然科学(96134)
自然科学基金(94466)
教育(90310)
(89246)
资助(84781)
编号(75760)
重点(62168)
(61436)
成果(61374)
(58652)
(56229)
课题(53207)
科研(52938)
创新(52741)
教育部(52679)
国家社会(52644)
期刊
(194229)
经济(194229)
研究(120420)
中国(79040)
学报(66351)
(62692)
(62276)
科学(61020)
管理(58768)
大学(50157)
学学(47534)
农业(42434)
教育(39895)
技术(37560)
(36338)
金融(36338)
经济研究(33062)
财经(32599)
业经(28331)
(28104)
问题(25182)
(24169)
统计(23530)
(22546)
技术经济(22059)
(20810)
世界(20236)
国际(19977)
(19220)
决策(18914)
共检索到610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胡建梅  单磊  
本文基于AidData数据库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非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研究了基础设施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援助能够显著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中国对非援助额每增加1%,受援国人均GDP将增加0.02%。基础设施在中国对非援助中对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16.20%,即中国对非援助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有16.20%是通过完善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实现的。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滞后两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基础设施中介效应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作用显著,而在北非地区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冯凯  李荣林  陈默  
中国对非援助始终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援助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水平的促进作用,并采用2000—2015年中国对非援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援助显著地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但不同类型援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其中,非转移支付类援助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对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是倒U型的;而公共支出类援助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本文为分析中国对非援助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展示了中国援助非洲效果的整体图景,对客观认识并进一步开展中国对非援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孝松  田思远  
对外援助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双边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采用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援助的内生性及使用全球治理指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和制度质量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基础设施援助能够有效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分样本回归显示,受援国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基础设施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效应在亚欧受援国表现明显;拓展分析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和OECD国家对外援助呈现出"1+1>2"的效果。为提升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和质量,中国需要改进对外援助结构,加强对援助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减少受援国制度风险的影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万一方  陈云贤  
国际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影响在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答案,文章从不同类型国际援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问题。文章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对援助类型的重新分类;二是根据新分类的援助,实证分析不同类型援助的异质性影响。首先,基于中观经济学对生成性资源的分类方式,文章提出资源配对援助法,将国际援助分为了商业性援助、开发性援助和公益性援助三类,并与经合组织债权人申报系统相衔接,建立了分类后的国际援助数据集。然后,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研究了援助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国际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援助总规模对受援国的经济正向影响显著。同时,开发性援助和公益性援助存在门槛效应和滞后性,两者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开发性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要强于公益性援助。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朱丹丹  黄梅波  
本文基于中国对非洲16个受援国2000-2011年援助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回归法,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了出口渠道在其中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援助会显著促进非洲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且该促进作用会产生倒"U"型"门槛效应";(2)中国对外援助确实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促贸援助"模式是有效的;但是,不通过出口渠道发挥作用的对外援助则会阻碍受援国的经济增长。(3)受援国期初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其现在的经济增长,导致其易陷入"贫困陷阱",因此在一定发展阶段国际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强  
把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支出放入到理论模型中进行分析,得出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假定,来判断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存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以及这个"挤出效应"是否阻碍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利用1980~2010年的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挤出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显示出比基础设施投资更强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玮冰  武晋  
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一直受国际社会质疑,本文总结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影响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通过构建包含基础设施质量与数量2个维度16个指标在内的基础设施变量,并运用39个非洲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对这一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市场、资源、开放程度和人口等因素后,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与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受援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援助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援助尚不能显著提高受援国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侯志强  
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域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以铁路和公路为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并将公路分为三级分别构建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从全国看,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比重的3/4左右。(3)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ModelⅠ中,公路在三个地区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铁路在中、西部正效应显著但在东部不显著;ModelⅡ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东部和西部的一级公路、东部和中部的二级公路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而东部和中部的高速公路表现为不显著的负效应;且三个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对该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均明显大于直接效应。(4)同时验证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等六个变量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发现这些要素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和区域差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胜文  
基础设施是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目前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且成本高昂,并滞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仅赢得了非洲国家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中国政府今年7月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做出承诺,将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佘群芝  吴肖丽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援助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值得关注。文章以亚洲26国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1992—2013年能源援助是否降低了受援国的碳排放,并对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能源援助在受援国内产生了有利的碳减排作用,该碳减排作用会随着受援国人均收入的提升而呈下降趋势;(2)贸易开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加剧受援国的碳排放,但能源援助有助于降低两者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趋势;(3)受援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存在双重碳减排作用,即不仅降低了本国碳排放还有助于加强能源援助的碳减排作用;(4)2013年中国未通过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门槛,能源援助对中国的碳减排作用还会随着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而有所加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踪家峰  李静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by employing relevant models.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晓东  邓丹萱  赵忠秀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Feder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各地强弱不一。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率的差距使其直接影响为负。将时间滞后效应纳入模型分析后证实溢出效应滞后期明显,且逐渐衰竭,在滞后4~5期时转为负向。最后,空间效应模型证实空间效应明显,但同样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利用1980~2010年的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挤出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显示出比基础设施投资更强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要使基础设施投资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提高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使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相互促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海军  翟印礼  
本文根据1992—2005年辽宁省27个农业县的统计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不同,综合基础好(非贫困县)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要高于综合基础差(贫困县)的地区。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是每个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广珍  刘瑞国  黄宗晔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