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52)
- 2023(6420)
- 2022(5329)
- 2021(5210)
- 2020(4268)
- 2019(9770)
- 2018(9359)
- 2017(17527)
- 2016(9599)
- 2015(10717)
- 2014(10423)
- 2013(10639)
- 2012(10150)
- 2011(9463)
- 2010(9250)
- 2009(8446)
- 2008(8462)
- 2007(7162)
- 2006(6125)
- 2005(5728)
- 学科
- 济(41430)
- 经济(41375)
- 管理(23928)
- 业(23119)
- 方法(19732)
- 企(18043)
- 企业(18043)
- 数学(17564)
- 数学方法(17460)
- 中国(14050)
- 学(11018)
- 贸(10459)
- 贸易(10451)
- 易(10331)
- 农(10091)
- 财(9085)
- 制(8410)
- 业经(7574)
- 银(7350)
- 银行(7332)
- 行(7147)
- 融(7028)
- 金融(7027)
- 体(6453)
- 农业(6412)
- 关系(5963)
- 出(5865)
- 策(5754)
- 环境(5713)
- 技术(5703)
- 机构
- 大学(145803)
- 学院(140724)
- 济(65590)
- 经济(64669)
- 研究(58778)
- 管理(49093)
- 中国(44316)
- 理学(42786)
- 理学院(42169)
- 管理学(41543)
- 管理学院(41270)
- 科学(36130)
- 京(31208)
- 所(31189)
- 农(29948)
- 研究所(29006)
- 财(28319)
- 中心(24626)
- 农业(24078)
- 财经(23426)
- 经济学(22471)
- 业大(22423)
- 经(21866)
- 院(20939)
- 经济学院(20237)
- 北京(19839)
- 科学院(18648)
- 江(18530)
- 财经大学(17997)
- 范(17356)
- 基金
- 项目(98802)
- 科学(78050)
- 基金(76240)
- 家(69732)
- 国家(69298)
- 研究(66254)
- 科学基金(57463)
- 社会(45077)
- 社会科(42919)
- 社会科学(42911)
- 基金项目(39062)
- 自然(37712)
- 自然科(36934)
- 自然科学(36913)
- 自然科学基金(36334)
- 省(34078)
- 资助(32255)
- 划(31051)
- 教育(29861)
- 部(23812)
- 重点(23094)
- 编号(22147)
- 中国(21633)
- 发(21092)
- 国家社会(20946)
- 创(20464)
- 教育部(20050)
- 科研(19594)
- 创新(19455)
- 计划(18953)
共检索到208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凯 郑国兴 曹直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光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大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镜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有许多不同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的空斑。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黑鳃病 细菌 组织病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郑佳瑞 成奇 王旨 林启存 潘连德
病例采自杭州一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场,患病大鲵临床表现为:体表尤其是四肢和尾部有许多油菜籽大小的白色病灶,并逐渐发展成黄白色斑块病灶。随后黄白色斑块病灶进一步扩展成大的溃疡灶,可见到肌肉,甚至露骨。经对病鲵的肌肉、肝、肾、脾、肠、胃、胰腺、肺、心等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分析,确定该病是食源性胃出血导致失血,加之脾脏坏死,最后全身性贫血致死,腐皮病是继发性的疾病。国内对该病例暂无报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郑佳瑞 成奇 王旨 林启存 潘连德
病例采自杭州一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场,患病中国大鲵临床表现为体表尤其是四肢和尾部有许多油菜籽大小的白色病灶,并逐渐发展成黄白色斑块病灶。随后黄白色斑块病灶进一步扩展成大的溃疡灶,可见到肌肉,甚至露骨。经对病鲵的肌肉、肝、肾、脾、肠、胃、胰腺、肺、心等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分析,确定该病是食源性胃出血病和细发性腐皮病。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晓华 张海强 安伟
为查明上海市奉贤区某对虾养殖场疑似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FHBX-1,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鉴定,并检测其毒力基因。同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显示:菌株FHBX-1经生理生化特征测定、16S rRNA和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综合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且携带了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相关的毒力基因pirA~(VP)、pirB~(VP),未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主要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rh基因。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菌液浓度为1.0×10~6 CFU/mL浸泡感染试验组,7 d内累计死亡率为80%,患病凡纳滨对虾具有肝胰腺颜色变白、萎缩变小,胃肠变空等症状,从病虾再次分离的优势细菌与原攻毒菌FHBX-1特性相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严重脱落,肝小管崩塌,呈典型的AHPND病理特征。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HBX-1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11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新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5种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可为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药物防控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弟伟 潘连德 刘健 陈锦辉 吴凯 杨吉平 郑跃平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面。肝、肾、脾等脏器有轻度充血病变;H.E染色的病理切片显示,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鳃组织呈"棍棒状",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鳃小片坏死而脱落,胃壁变薄、绒毛拉伸萎缩,胃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结构模糊,肝中央静脉和血窦扩张,部分肝细胞空泡化,肾组织、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认为患病鱼鳃小片坏死脱落,烂鳃严重,导致鱼体呼吸功能衰竭,严重缺氧...
关键词:
中华鲟 烂鳃病 胃充气 并发症 组织病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珊 王国良 赵青松 陈惠群 陈寅儿
2002年5月从患细菌性类结节病的濒死鲈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02517 1,经人工感染试验及API20E系统鉴定,认为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糖、蛋白质、尿素、胆固醇等显著下降,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增强,说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鲈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4种化学疗剂及地榆、乌梅、木瓜、五味子等4种中草药对该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鲈 类结节病 嗜水气单胞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苗宏志 童裳亮 徐斌 姜明 刘晓云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 ,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 ,有囊膜 ,平均直径为 136nm的病毒 ,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 ,或成团存在 ,似为一种虹彩病毒 ;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 ,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 ,无囊膜 ,平均直径为 33nm ,分布于细胞质中 ,似为一种小RNA病毒。在体外培养淋巴组织过程中 ,病毒在细胞内没有明显增殖迹象。感染病毒的细胞呈现细胞核固缩 ,细胞质空泡化 ,线粒体内嵴模糊 ,粗面内质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淋巴组织切片进行光镜观察 ,发现淋巴器官组织部分坏死 ,有些细胞核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成科 周晓扬 张其中
从天然患病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命名为SCL1。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发现菌株SCL1的感染致死率高,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的患病鱼肝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菌株为南方鲇"败血症"的致病菌。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显示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土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甲氧苄啶、乙酰螺旋霉素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健舜 朱凝瑜 孔蕾 丁雪燕 郑天伦 杜建明
为探明引起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病原,从病虾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引起此次红体病的病原菌。Vitek与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均为副溶血弧菌。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typing,MLST)表明,这些菌株形成3个新序列型(ST),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MLST结果提示,这些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并非来自单一克隆,呈...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副溶血弧菌 分子特征 耐药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李静 楠田理一
用酚灭活的柱状嗜纤维菌和从该菌体提取的菌体脂多糖浸泡接种20~25g的草鱼鱼种,共浸泡2次间隔一周。通过检测受免鱼体血清、肠和体表粘液中凝集抗体效价、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采用活菌攻毒的方法,探讨了浸泡免疫接种疫苗对预防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受免鱼体与对照鱼相比,血清、肠和体表粘液中凝集抗体效价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都有明显上升。经活菌攻毒后,酚灭活柱状嗜纤维菌疫苗免疫组免疫保护率达30%,而脂多糖疫苗免疫组免疫保护率为55%。
关键词:
浸泡免疫,细菌性烂鳃病,草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李静 杨广 俞云聪
用酚灭活的柱状嗜纤维菌(P-CC)疫苗,菌体脂多糖(LPS)以及将P-CC和LPS混合后作为抗原,分别浸泡翘嘴鳜使免疫,并检测了受免鱼体的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经3种疫苗浸泡接种后的鱼体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与对照组鱼没有显著差别(P>0.05);而经活菌攻毒后的存活率,则是免疫组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以LPS免疫组的免疫保护力(71.9%)最强。
关键词:
浸泡接种,翘嘴鳜,细菌性烂鳃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晓阳 叶雪平 胡建饶 金柘
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患有红体病的青虾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青虾鳃部、肌肉组织和肝胰腺部位病症比较明显,不同患病阶段组织变形差异显著。鳃片细胞在患病初期表现为胞质收缩,后期则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胞边缘界限不完整;肌肉组织在后期出现肌纤维束之间间隙,且部分肌纤维有断裂的现象;中期肝小叶间隔出现空隙和腺细胞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小叶溃烂。造成青虾因红体病死亡的原因,初期主要是因为鳃片的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困难,进而造成青虾生理异常;后期主要是因为肝胰脏的溃烂造成消化功能全面丧失。
关键词:
青虾 红体病 组织病理学 拟态弧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将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和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分别制成酚灭活菌苗(PKC)和提取其菌体脂多糖(LPS),采用浸泡加注射和口服加浸泡的多种接种途径,对草鱼免疫接种4周后,测定受免鱼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无论是浸泡加注射还是口服加浸泡的免疫应答均较对照鱼有明显上升,对活菌攻毒的免疫保护率也达到了50%~88.9%。证明了多种接种途径免疫预防草鱼的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的效果是明显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锡林 王有模 唐学清 王明清
从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鱼中,分离出二株病原菌,经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证实这二菌株是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肠炎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为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性病变。并探讨细菌性疾病的致病原理。
关键词:
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病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