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8)
- 2023(7187)
- 2022(5980)
- 2021(5751)
- 2020(4873)
- 2019(10948)
- 2018(10841)
- 2017(19599)
- 2016(10916)
- 2015(12673)
- 2014(12534)
- 2013(12323)
- 2012(11760)
- 2011(10818)
- 2010(10632)
- 2009(9687)
- 2008(9690)
- 2007(8376)
- 2006(7325)
- 2005(6774)
- 学科
- 济(43610)
- 经济(43552)
- 管理(24289)
- 业(20975)
- 方法(17920)
- 数学(16077)
- 中国(16039)
- 数学方法(15943)
- 企(15465)
- 企业(15465)
- 学(12488)
- 农(11482)
- 贸(11117)
- 贸易(11112)
- 易(10907)
- 制(10226)
- 财(9773)
- 体(8432)
- 银(8310)
- 银行(8282)
- 行(8112)
- 融(8105)
- 金融(8098)
- 业经(7638)
- 农业(7002)
- 地方(6656)
- 关系(6638)
- 环境(6460)
- 和(6387)
- 出(6301)
- 机构
- 大学(158938)
- 学院(155135)
- 济(68625)
- 经济(67421)
- 研究(66412)
- 管理(51714)
- 中国(50757)
- 理学(43728)
- 理学院(43117)
- 管理学(42336)
- 管理学院(42048)
- 科学(40835)
- 京(35717)
- 所(35301)
- 研究所(32621)
- 农(31107)
- 财(30943)
- 中心(28456)
- 农业(24909)
- 财经(24439)
- 院(24318)
- 业大(23641)
- 北京(23249)
- 经济学(22755)
- 江(22565)
- 经(22542)
- 范(21305)
- 师范(20934)
- 经济学院(20461)
- 科学院(20306)
- 基金
- 项目(105880)
- 科学(82680)
- 基金(78220)
- 研究(74935)
- 家(71513)
- 国家(71027)
- 科学基金(57857)
- 社会(47708)
- 社会科(45160)
- 社会科学(45154)
- 基金项目(40075)
- 省(37641)
- 自然(36986)
- 自然科(36144)
- 自然科学(36131)
- 自然科学基金(35491)
- 划(34325)
- 教育(34003)
- 资助(33037)
- 编号(28158)
- 重点(25430)
- 部(24888)
- 成果(24317)
- 发(23497)
- 中国(23354)
- 创(21488)
- 国家社会(21341)
- 课题(21030)
- 科研(20825)
- 教育部(20543)
共检索到242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朝霞 李健 王清印 何玉英 刘萍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形态特征 多元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 王清印 孔杰 孟宪红 曹家旺 王明珠 冯亚萍 吕丁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81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 王清印 孔杰 孟宪红 曹家旺 王明珠 冯亚萍 吕丁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_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安丽 刘萍 李健 何玉英
随机选取第11代"黄海1号"5月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00尾和6月龄中国明对虾50尾,分别测量全长(X1)、头胸甲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甲宽(X10)、第1腹节宽(X11)、头胸甲高(X12)、第1腹节高(X13)、体长(X14)共14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这2种月龄对虾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5月龄和6月龄对虾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5月...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冀德伟 胡利华 闫茂仓 罗奎 陈相峰 张敏
为了探究野生群体的引入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近交群体子代性状的影响,利用源自厄瓜多尔海区的野生群体群选F_1(EC)与自建的全同胞兄妹近交群体(ZG)双列杂交,构建了EC♂×EC♀(EE)、ZG♂×ZG♀(GG)、EC♂×ZG♀(EG)、ZG♂×EC♀(GE) 4个子代群体,并对4个群体的仔虾进行了急性低盐度、亚硝酸盐暴露下的存活率和急性微囊藻毒素(MC-LR)暴露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同时进行了养殖生长性状测试。结果显示:4个群体仔虾急性低盐度暴露下的存活率、急性MC-LR暴露下的抗逆性和生长性状都表现为EE>GE>EG>GG,急性亚硝酸盐暴露下的存活率GE>EE>EG>GG;杂交群体GE在急性低盐度、亚硝酸盐暴露和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1.83%、77.01%和2.77%;而EG群体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9.21%、-8.01%和-8.14%,性状弱于双亲中值。4个群体的抗逆、生长性状总体表现为EE>GE>EG>GG。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杂交群体的性状以母本遗传占主导优势,近交群体的性状衰退可能是导致以其为母本的杂交子代性状退化的主因;凡纳滨对虾选育工作可能需要每年补充外源基础群体,才能保持选育群体的优势性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宋全山 牟乃海 王清印
中国对虾经过连续6代的群体选育,表现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的经济性状。选育群体的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抗逆性强,发病率不足10%,而未经选育的对照池发病率在40%以上。对不同世代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1)同工酶:在13个基因位点中,MDH 2、GPI、MPI、PGM 2和PGM 3五个位点呈多态。PGM 3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选育群体在MPI位点上发现c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呈依次递减趋势。(2)RAPD:对5个世代进行了RAPD分析,各世代间多态性比例呈下降趋势,F6代保持了F5水平。遗传分化指数Gst除F...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辉 高天翔 庄志猛 金显仕
比较分析了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563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序列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野生群体的基因多样度为0.9672,略高于养殖群体(0.9380),两群体间未检测到共享单倍型;野生群体mtDNA控制区核苷酸多样度为0.0106,养殖群体核苷酸多样度为0.0094,略低于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度。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中国对虾两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8,野生群体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7,养殖群体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5;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NJ系统树均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确切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何玉英 刘萍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第3代、第4代和第5代人工选育群体各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0个10bp的随机引物中,16个引物产生了稳定性好和可重复性强的谱带。共检测到103个位点,其片段长度在250~2000bp之间。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37.86%、36.89%和33.01%,平均遗传多态度分别为0.189、0.208和0.163。群体间的遗传变异(Hsp Hpop/Hsp)平均为0.294。由此可见,70.6%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而29.4%的变异则是来自于群体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曹宝祥 孔杰 罗坤 栾生 刘宁 孟宪红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情况。结果表明,选育群体收获体质量与引进群体、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晓鹏 游欣欣 曾凡荣 宋维彦 李昂 尤颖哲 丁少雄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国沿海陵水、北海、惠来、诏安、厦门5个地理群体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雌雄个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5);雌性个体的体长、头胸甲宽和雄性个体的体长、第六腹节宽分别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游伟伟 骆轩 王德祥 林壮炳 林焕阳 柯才焕
以杂交种"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者的外形特征和养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壳形和密度相关的参数中,壳宽/壳长指标差异最为显著,日本群体的壳宽/壳长指标显著地大于台湾群体(P<0.05),而"东优1号"的值则介于双亲群体之间。采用海区延绳式吊养和陆地工厂化养殖两种养成模式,分别在福建、广东和海南对"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进行为期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色鲍台湾群体受养成期暴发性死亡症的严重影响,存活率极低;日本群体虽然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但生长速度却显著慢于"东优1号"和台湾群体;"东优1号"杂色鲍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在3个实验点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研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岩 李思发 唐首杰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水柏年 孙希福 韩志强 高天翔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州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在吻至胸鳍起点/叉长(SP/FL)、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叉长(VA/FL)、胸鳍鳍条及鳃耙数上存在差异;斑点马鲛与蓝点马鲛所有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群体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28,根据M 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其群体间差异仍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32%、11.9...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映 柯巧珍 刘家富 陈佳 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 赵金良 翁华松 韩坤煌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鉴别特征,比较分析了大黄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形态性状、鳞片与矢耳石轮纹特征差异。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养殖群体的肥满度(Fatness)、体高(Bh)/体长(BL)、体厚(Bt)/体长(BL)和尾柄高(cPh)/尾长(tL)比值显著大于野生群体(P<0.05),养殖群体在体型上出现偏短、粗现象。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在鳞片轮纹特征上无显著差异,部分个体鳞片上观察到有年轮和副轮分布。野生群体耳石轮纹较为致密,明暗带间隔不均,耳石中心核及周围区域为深黄色,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绵宇 李旭鹏 孔杰 孟宪红 陈美佳 罗坤 隋娟 代平 张雅文 强光峰 谭建 陈宝龙 曹家旺 李波波 赖晓芳 栾生
为评估基因型鉴定芯片在育种群体构建中的应用价值,实验对凡纳滨对虾3个群体(EE、PP和SS)进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副溶血弧菌(Vp_(AHPND))侵染实验,利用自主研发的40K SNP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获得146尾个体的基因型信息,对群体遗传背景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估算了AHPND抗性遗传力。Vp_(AHPND)浸染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抗病差异,PP群体的存活性能比EE和SS群体分别高出12.9%和11.6%。利用质控后的38 148个SNP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群体内同一个家系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进而同属一个群体的多个家系聚在一起。主成分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可以准确地将146尾个体划分为3个组,与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一致。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3个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_o)平均值为0.25~0.29,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20~0.23,上述遗传参数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1~0.21,存在中高度遗传分化。基因组近交分析表明,EE、PP和SS群体的近交系数均值分别为-0.05±0.06、0.20±0.09和0.37±0.07,后2个群体内部分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近交水平。使用ssGBLUPMF (Single Step Genomic BLUP with Metafounders)模型,复合基因型、表型和系谱信息,获得Vp_(AHPND)侵染后存活状态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24±0.07,表现为中等水平,表明基础群体具有较好的选育潜力。研究表明,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开展辅助育种,可以进一步提高基础群体构建和评估的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