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9)
- 2023(18349)
- 2022(15742)
- 2021(14795)
- 2020(12135)
- 2019(28233)
- 2018(27542)
- 2017(52845)
- 2016(28131)
- 2015(31673)
- 2014(31364)
- 2013(30938)
- 2012(28325)
- 2011(25327)
- 2010(25056)
- 2009(22864)
- 2008(22051)
- 2007(18923)
- 2006(16326)
- 2005(14328)
- 学科
- 济(116600)
- 经济(116478)
- 管理(80733)
- 业(77841)
- 企(63368)
- 企业(63368)
- 方法(55188)
- 数学(48179)
- 数学方法(47606)
- 中国(32913)
- 农(32344)
- 贸(30772)
- 贸易(30754)
- 易(29963)
- 财(29409)
- 业经(25087)
- 地方(22970)
- 学(21974)
- 农业(20955)
- 制(19705)
- 理论(18186)
- 务(17935)
- 财务(17857)
- 财务管理(17819)
- 技术(17714)
- 和(17372)
- 环境(17337)
- 银(16857)
- 银行(16813)
- 企业财务(16738)
- 机构
- 大学(396417)
- 学院(394634)
- 济(168254)
- 经济(165109)
- 管理(157796)
- 理学(137571)
- 理学院(136126)
- 管理学(133870)
- 研究(133203)
- 管理学院(133154)
- 中国(99565)
- 京(83465)
- 科学(78941)
- 财(74046)
- 所(64608)
- 财经(60343)
- 农(60211)
- 中心(59815)
- 研究所(59046)
- 业大(56622)
- 经(55255)
- 江(54622)
- 北京(52565)
- 经济学(51651)
- 范(50693)
- 师范(50252)
- 院(49153)
- 农业(47110)
- 经济学院(46823)
- 财经大学(45213)
- 基金
- 项目(274018)
- 科学(216458)
- 研究(201423)
- 基金(201079)
- 家(175045)
- 国家(173677)
- 科学基金(149703)
- 社会(129277)
- 社会科(122763)
- 社会科学(122733)
- 基金项目(105587)
- 省(104065)
- 自然(96151)
- 自然科(93970)
- 自然科学(93949)
- 教育(92552)
- 自然科学基金(92277)
- 划(87929)
- 资助(83340)
- 编号(81133)
- 成果(64997)
- 部(61714)
- 重点(61214)
- 发(58599)
- 创(56961)
- 课题(55247)
- 国家社会(54273)
- 教育部(53517)
- 创新(53171)
- 科研(52328)
- 期刊
- 济(175010)
- 经济(175010)
- 研究(117258)
- 中国(70661)
- 学报(59481)
- 管理(57869)
- 科学(55737)
- 财(55083)
- 农(54253)
- 大学(46210)
- 学学(43395)
- 教育(41934)
- 农业(38359)
- 技术(34353)
- 融(31067)
- 金融(31067)
- 经济研究(30356)
- 财经(28772)
- 业经(28563)
- 经(24775)
- 贸(24570)
- 问题(23607)
- 国际(21168)
- 业(20745)
- 图书(19390)
- 技术经济(19108)
- 世界(18390)
- 理论(17925)
- 科技(17899)
- 商业(17822)
共检索到571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文磊 林薛栋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的匹配数据库,基于Tobit、IVTobit等多种计量方案实证研究了进口产品质量提升对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一般贸易进口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了对应产品的出口质量,且在高、低研发强度企业及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得到一致结果;高研发强度企业加工贸易进口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其出口产品质量,低研发强度企业则呈现负向影响。(2)无论是基于OECD成员国、"一带一路"倡议抑或反倾销调查分组还是针对高收入国家,一般贸易下进口产品质量均显著提升了同类产品的出口质量,但低收入国家则不显著。对加工贸易而言,来自非OECD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质量会降低出口产品质量。(3)从影响机制看,不管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产品质量梯度均对进口产品质量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形成正向调节效应;一般贸易下进口产品质量通过创新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但加工贸易下该效应则不确定。(4)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一般贸易下进口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但加工贸易却降低了国内出口增加值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继勇 余罡 葛明
生产网络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转移和折返问题日益突出,海关统计能否真实反映一国在进、出口中创造的价值,受到广泛质疑。在理论模型逻辑演绎的基础上,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两国间增加值贸易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两相比较发现:由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和进口国内增加值的存在,海关统计1会以相同的绝对额高估一国的进、出口价值,进而双倍虚大贸易总额,但并未改变一国真实的对外贸易失衡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据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文章测度并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在17年间,相对于海关统计额,增加值进口、出口、总额的均值分别下降了29.8%、23.8%和26.5...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蕙萍 李鑫桐
中国在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两重压力:一方面,中国一些行业正被锁定在国际价值分工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将总贸易核算方法与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2000—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了核算,并构建了隐含碳增加值指数,由此发现国际社会高估了中国的碳减排责任,中国进一步的减排重点在于能源部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述忠 张洪胜 Meng Bo
中国持续对外贸易顺差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文献大都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没有考虑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多次跨越国界的重复计算问题,无法反映中国真实的贸易顺差水平。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1995—2011年的数据,采用投入产出领域的贸易增加值(TiVA)方法,测算出中国与38个贸易伙伴之间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加入WTO之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较小而且不显著,而加入WTO之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华FDI总额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呈现出相似的特点,即加入WTO之前,总体FDI不显著,加入之后影响显著。FDI来源地区分析...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谢锐 赵果梅
在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价值链深化背景下,按贸易国内增加值来核算贸易额必将成为贸易新统计标准。为此,本文从贸易国内增加值视角,利用WIOT数据库提供的单区域(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基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贸依存度总体上呈迅速上升趋势,其计算结果高于沈氏公式的测算结果,低于传统公式测算的结果;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产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入WTO之前,中国外贸依存度仅高于美国、日本、巴西、土耳其和印度,与澳大利亚、法国和墨西哥相近,处于适中水平;加入WTO之后,中国大陆外贸依存度持续攀升,至2008年仅低于中国台湾,2009年...
关键词:
贸易国内增加值 外贸依存度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军
在全球化生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无法反映各国在各个环节中的真实贡献与实际收益。本文基于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双边贸易差额,按增加值衡量要远远小于按总贸易额衡量的情况,这表明传统贸易统计会产生贸易额远大于实际贸易利得的"统计假象"。其次,中国出口额中隐含了外国增加值,这些增加值构成了被"重复计算"的贸易额。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外国增加值来源地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再次,各行业出口额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国外增加值比例持续下降,这说明中国出口结构正在不断改善,...
关键词:
中间产品 贸易统计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陈永安 吴飞飞
本文在Joséand Jean(2015)的出口产品质量选择模型基础上,构建两国三种产品的出口博弈模型,引入国际市场不同国家同质产品竞争效应,基于企业出口遭受反倾销的视角探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能否缓解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全球反倾销数据库匹配的细分产品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产品为低端产品或处在中端产品中较高水平或高端产品中较高水平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有利于减少进口国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倾销认定;当产品质量处于中端产品中较低水平或高端产品中较低水平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将会伴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竞争加剧,这将会增加进口国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倾销认定。此外,产品质量提升与对华反倾销之间的关系因商品敏感性、企业所有制性质、进口国特征等因素而异。这些发现为当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件频发并存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维度。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魏军波 黎峰
首先,基于增加值的视角提出出口产品质量的内涵,基于要素的国民属性对属地出口产品质量及属权产品质量进行界定,进而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提出增加值视角下的出口产品质量度量方法。通过以中国工业部门为案例的实证,发现以属地原则衡量的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高估。通过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及出口规模,且以上因素对属权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此,应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结构及质量,更加重视国内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更加重视发展国内本土配套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魏军波 黎峰
首先,基于增加值的视角提出出口产品质量的内涵,基于要素的国民属性对属地出口产品质量及属权产品质量进行界定,进而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提出增加值视角下的出口产品质量度量方法。通过以中国工业部门为案例的实证,发现以属地原则衡量的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高估。通过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及出口规模,且以上因素对属权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此,应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结构及质量,更加重视国内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更加重视发展国内本土配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升起 桑丹丹 范云飞
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长期来看,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
关键词:
货物出口 服务贸易 增加值贸易 WIOD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贺梅 王燕梅
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危机冲击对异质性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危机对不同制造业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危机冲击可以倒逼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行业提升产品质量。(2)危机冲击主要通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加成率对异质性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存在"金融危机冲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加成率变化→技术创新/市场份额→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行业质量提升"的传导机制。(3)创新投入存在延迟效应,最终使危机冲击对制造业产品质量的长期动态效应呈现"U"型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更好应对全球贸易不稳定因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明敏 彭兴莲
随着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中间品贸易逐渐兴起,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无法准确衡量各国收益。为此,本文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模型,重新测算中国农产品增加值出口额,并与传统关境出口额进行比较。随后从行业间效应和行业内效应角度进行分解,从而厘清农产品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95—2011年,中国传统关境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额虽然均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传统关境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2001年,增加值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1999年。(2)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变动并不平稳,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其中2008年出口增加值率达到历史高点。(3)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不断升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中国农产品行业间效应为负,出口份额缩减,农产品对整体出口增加值率贡献降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不仅要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还要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晓燕 郭树华
在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下,界定全球价值链分工内涵,并以比较优势四个维度的动态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机制。通过分解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构建和测度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规模和比较优势量化指标,检验得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间接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相较于复杂全球价值链,对简单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更优的促进效应,但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结构优化效应并不理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晓燕 郭树华
在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下,界定全球价值链分工内涵,并以比较优势四个维度的动态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机制。通过分解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构建和测度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规模和比较优势量化指标,检验得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间接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相较于复杂全球价值链,对简单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更优的促进效应,但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结构优化效应并不理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