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67)
2023(6546)
2022(5358)
2021(5088)
2020(4101)
2019(9738)
2018(9220)
2017(17595)
2016(9085)
2015(10530)
2014(10181)
2013(10300)
2012(9862)
2011(9247)
2010(9063)
2009(8327)
2008(8357)
2007(7110)
2006(6322)
2005(5860)
作者
(25656)
(21835)
(21735)
(20714)
(14029)
(10545)
(9837)
(8481)
(8275)
(7576)
(7538)
(7148)
(7124)
(6913)
(6889)
(6629)
(6511)
(6391)
(6159)
(6021)
(5532)
(5176)
(5121)
(4868)
(4851)
(4733)
(4695)
(4423)
(4383)
(4368)
学科
(48820)
经济(48775)
方法(21958)
(21078)
贸易(21068)
(20506)
管理(20376)
(20284)
数学(19841)
数学方法(19751)
中国(16931)
(13222)
企业(13222)
(11875)
地方(9739)
(9688)
关系(9545)
(8886)
农业(8066)
业经(7950)
(7849)
出口(7846)
出口贸易(7846)
(7556)
金融(7555)
(7406)
环境(7213)
(6948)
(6944)
银行(6942)
机构
大学(142408)
学院(139129)
(76625)
经济(75821)
研究(55671)
管理(49648)
理学(43237)
理学院(42712)
管理学(42272)
中国(42248)
管理学院(42007)
(30885)
(30089)
科学(29079)
(27611)
经济学(27244)
财经(25850)
研究所(25333)
经济学院(24949)
(23890)
中心(23311)
(19866)
北京(19695)
(19621)
财经大学(19483)
(18165)
(17596)
师范(17471)
科学院(17361)
(17302)
基金
项目(93732)
科学(75093)
基金(72489)
研究(69551)
(63875)
国家(63461)
科学基金(53261)
社会(49093)
社会科(46850)
社会科学(46845)
基金项目(37166)
自然(31248)
教育(30814)
(30670)
自然科(30564)
自然科学(30557)
资助(30388)
自然科学基金(30066)
(27639)
编号(25072)
(23646)
中国(23116)
国家社会(22942)
重点(21518)
(21450)
教育部(20800)
成果(20442)
人文(19375)
(19240)
社科(18632)
期刊
(76517)
经济(76517)
研究(47520)
中国(24333)
(20463)
学报(19575)
科学(19302)
(17688)
(17663)
管理(17561)
国际(16263)
经济研究(15693)
大学(15526)
学学(14668)
财经(13340)
(12948)
金融(12948)
农业(12741)
问题(12341)
世界(11856)
(11772)
教育(10395)
业经(9933)
技术(8958)
(8787)
贸易(8787)
(8115)
国际贸易(7309)
统计(6948)
技术经济(6823)
共检索到209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燕飞  
文章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差异,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积极推进西部内陆地区的贸易开放,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的就业难题及地区就业差距问题。第二,东、中部地区就业更多地表现为结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予以解决。因此,有必要大力促进西部内陆地区的贸易开放,积极稳步推进东、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燕飞  蒲勇健  
文章旨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在劳动就业以及城乡劳动力转移中产生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城乡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依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而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联动;对外贸易劳动就业效应的可持续发挥需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社会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眸眸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本区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文章采用1981~2012年中部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就业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该区域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进口渗透度的上升对就业具有负向作用,出口导向率的增长对就业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杨丽华  胡娟  
对外贸易对一国的就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如何量化其效应来指导本国经济战略的实施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基于此,本文以人均GDP为指标划分了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阶段,实证分析了两阶段进出口总额等对就业的影响,比较研究了日、韩、新3国的对外贸易就业效应,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外贸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昊  
本文借鉴匹萨雷迪斯匹配模型的思想,通过构建包含对外贸易筛选机制的劳动力就业框架,阐述了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1997~2009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从出口、进口、贸易顺差三个层面考察了对外贸易对中国城镇就业水平当期和滞后调整的影响。得出结论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本文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抵消效应依然明显,且存在时滞摩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浩  
对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来说,对外贸易是影响国内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张、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外贸易对国内不同类型工人的就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增加,对非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下降,如何缓解贸易引致型就业结构调整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贸易大国,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贸易引致型就业问题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性问题,在中短期内可能变得日益严峻。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实施各种战略来应对和缓解贸易引致型就业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鲍洋  
本文利用1992—2012年数据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进行经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FDI对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巴西是负向的。FDI对出口结构的正向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中国和印度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仇怡  
本文基于对外贸易结构的新视角,运用相关数据,测度并比较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程度。结果表明,这三类贸易都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它们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大小依次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因此,为更好地分享国际先进技术,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扩散效应,实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魏浩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孙楚仁  赵瑞丽  
本文将居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视为产品,将劳动和资本视为原始投入,利用我国1994~2010年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估计了超越对数GDP函数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效应和雷布津斯基效应,来验证比较优势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发现进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时都会致使劳动力工资上涨;另外,本文发现当资本存量增加时,从理论上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预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应该减少,但结果显示却是增长,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政策上的出口鼓励和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导致。本文的实证结果基本与赫—俄理论相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玉梅  
本文运用衡量生产和市场的四个专业化指标考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即国际专业化水平(RCA)、国家专业化水平(LFI)、产业内专业化水平(TO)和主要竞争对手商品出口市场专业化水平(CEP)。针对世界茶叶生产前十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维持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必须大力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出口市场专业化水平。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昭阳  孟猛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测度国际贸易相对技术水平的方法,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国和东盟国家1992-2007年对外贸易的相对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刘德江  
本文通过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对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在产业层次上测算比较优势。二是选取与中国出口产品相竞争的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三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作为目标市场,比较中国和竞争国在这几大市场上的表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温怀德  谭晶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FDI以及经济结构,而这些又对中国的就业产生着深刻影响。文章建立了关于就业的线性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1985-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东中西部划分区域、以中国入世为时间分界,进行分阶段分区域实证研究。主要检验了入世前后全国、东中西部进出口、FDI等对于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FDI、出口促进了就业的增加,但拉动作用在减小;东部在入世后FDI、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再显著,而中部与西部则在入世后开始显著促进就业;进口总体上抑制了就业,不过也存在一定地区差异。核心政策启示包括:鼓励东部将有关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也应抓住机遇积极制定吸引企业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