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8)
- 2023(16263)
- 2022(13749)
- 2021(13141)
- 2020(10684)
- 2019(24797)
- 2018(24285)
- 2017(46251)
- 2016(24942)
- 2015(28229)
- 2014(27870)
- 2013(27659)
- 2012(25522)
- 2011(23179)
- 2010(23029)
- 2009(21037)
- 2008(20776)
- 2007(18045)
- 2006(15773)
- 2005(14127)
- 学科
- 济(104362)
- 经济(104245)
- 管理(71548)
- 业(69308)
- 企(56681)
- 企业(56681)
- 方法(48334)
- 数学(42165)
- 数学方法(41724)
- 中国(29660)
- 农(27518)
- 财(26659)
- 贸(24105)
- 贸易(24095)
- 易(23550)
- 学(22455)
- 业经(22291)
- 技术(19569)
- 地方(18789)
- 农业(18717)
- 制(17759)
- 理论(16257)
- 环境(16000)
- 务(15978)
- 财务(15908)
- 财务管理(15879)
- 和(15826)
- 融(15466)
- 金融(15463)
- 银(15348)
- 机构
- 大学(366365)
- 学院(361118)
- 济(151582)
- 经济(148682)
- 管理(141893)
- 研究(126548)
- 理学(123392)
- 理学院(122014)
- 管理学(119995)
- 管理学院(119345)
- 中国(93355)
- 京(78299)
- 科学(77124)
- 财(67143)
- 所(63668)
- 研究所(58429)
- 农(57085)
- 中心(55394)
- 财经(54785)
- 业大(53096)
- 江(50361)
- 经(50148)
- 北京(49984)
- 范(48115)
- 师范(47674)
- 经济学(46992)
- 院(45856)
- 农业(44907)
- 经济学院(42646)
- 财经大学(41110)
- 基金
- 项目(249613)
- 科学(197096)
- 基金(183194)
- 研究(182748)
- 家(160631)
- 国家(159365)
- 科学基金(136066)
- 社会(116527)
- 社会科(110539)
- 社会科学(110510)
- 基金项目(96499)
- 省(94066)
- 自然(87668)
- 自然科(85688)
- 自然科学(85666)
- 自然科学基金(84156)
- 教育(83581)
- 划(80685)
- 资助(75502)
- 编号(72968)
- 成果(59530)
- 部(56565)
- 重点(56201)
- 发(53315)
- 创(52170)
- 课题(50312)
- 国家社会(48927)
- 创新(48749)
- 教育部(48579)
- 科研(47508)
- 期刊
- 济(160124)
- 经济(160124)
- 研究(108930)
- 中国(65550)
- 学报(58446)
- 科学(54335)
- 农(51679)
- 管理(51309)
- 财(48935)
- 大学(44282)
- 学学(41497)
- 教育(40091)
- 农业(36723)
- 技术(31766)
- 融(29246)
- 金融(29246)
- 经济研究(26751)
- 财经(26651)
- 业经(23939)
- 经(22843)
- 问题(21326)
- 贸(20827)
- 业(19543)
- 图书(18904)
- 技术经济(18827)
- 国际(18673)
- 科技(17959)
- 世界(17176)
- 理论(16864)
- 版(16532)
共检索到526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宏 薛斌
本文运用研究外国研发资本存量溢出效应的B-K模型,选取12个研发投入较多的国家作为国外研发主体,对1985—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国内研发和吸引外资两种渠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国内研发,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对于我国技术进步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国家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进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素昆 杨慧燕
近年来,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对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分析不足;验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滞后效应;对吸收能力影响溢出效应的分析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也有待改进。
关键词:
技术获取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霍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局面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以博弈论为研究工具,构建包含母国和东道国两厂商的博弈模型,探讨了我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行为特征、动机及收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技术获取动机,且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地影响了母国及厂商的技术水平和收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霍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局面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以博弈论为研究工具,构建包含母国和东道国两厂商的博弈模型,探讨了我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行为特征、动机及收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技术获取动机,且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地影响了母国及厂商的技术水平和收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霞 王学军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中国政府推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预期之一。本文利用2003~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吸收能力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大小。另外,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内R&D投资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同时阻碍了国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有
逆向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一国获得快速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利用1 981-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数据对我国逆向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两种方式——出口贸易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是现阶段我国逆向获取技术先进国家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以研发人员形式存在的人力资本在出口贸易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获取效应的大小和显著性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研发的生产率效应不显著甚至为负。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亚楠
本文利用2003年-2012年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基准计量模型和包含吸收能力的交互计量模型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通过建立静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考察了吸收能力对逆向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且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人力资本、研发强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证实吸收能力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且吸收能力越高,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吸收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强 刘海峰 汪冬华 徐驰
在以往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是笼统的宏观统计数据,没有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区分,因而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本文采用拓展的LP模型,将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独立的变量,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商品进口、外商来华投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对外直接投资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外商来华投资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因素,国内研发投入和商品进口的影响居中,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类型对外直接投资也都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程度均较低。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 技术溢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霍忻 刘宏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一种技术外溢路径能有效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前迈进。在L-P模型的基础上,针对198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系统可以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也即对外直接投资每上升1%将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0.016 3%,但影响效果不及外商投资、进口贸易和国内研发;此外,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程度受到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技术差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宏 赵佳颖
与传统的技术利用型对外直接投资(FDI)相对应的,以获取东道国更为先进的智力要素、技术、信息等资源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被称为技术获取型FDI。技术获取型FDI将会产生对投资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这种技术溢出与传统研究中FDI母国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向恰恰相反,因此称之为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关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认为,获取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企业进行FDI的重要动因,并且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提高母国全国、产业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范丹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OFDI)取得快速发展。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发达东道国的先进技术,获得了技术溢出,促进了母国的技术进步。本文主要围绕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针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尤其是与母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现有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柏福 刘舜佳
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方向与其物化型资本品输出方向相反,需就OFDI对东道国及母国溢出的技术类型进行区分。本文依据技术分类理论指出OFDI逆向溢出非物化型技术,并基于非物化型技术空间扩散属性,将Pottelsberghe and Lichtenberg(2001)的OFDI逆向技术外溢效应检验模型空间扩容,以中国30省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OFDI两阶段逆向技术外溢:进口贸易和FDI首阶段的局域技术外溢效应强于OFDI首阶段的局域非物化型技术外溢效应,OFDI在中国内陆区域间产生的二阶段广域非物化型技术外溢效应强于进口贸易和FDI的二阶段广域非物化型技术外溢效应,结论在置换6种不同空间权重后具有稳健性。基于研究结论,我们建议"走出去"优先"引进来",并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本积累三方面完善非物化型技术空间溢出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非物化型技术 空间溢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彤 崔昊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人力资本溢出引入了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前人仅研究了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而本文还研究了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年限中(1985~2008年),整体而言,东道国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2)对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本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的影响,存在国内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即,从2001年开始,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霞
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且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得更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朴英爱 于鸿 周鑫红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