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5)
- 2023(7533)
- 2022(6316)
- 2021(5990)
- 2020(4969)
- 2019(11790)
- 2018(11211)
- 2017(21557)
- 2016(10909)
- 2015(12558)
- 2014(11862)
- 2013(12113)
- 2012(11450)
- 2011(10531)
- 2010(10485)
- 2009(9729)
- 2008(9644)
- 2007(8317)
- 2006(7527)
- 2005(6992)
- 学科
- 济(57472)
- 经济(57413)
- 业(28765)
- 管理(25979)
- 方法(21853)
- 企(21268)
- 企业(21268)
- 数学(19361)
- 数学方法(19210)
- 中国(18419)
- 农(15499)
- 贸(12403)
- 贸易(12394)
- 易(12115)
- 业经(11546)
- 地方(11356)
- 农业(10293)
- 产业(10083)
- 财(9958)
- 制(9752)
- 学(8732)
- 关系(8539)
- 融(8132)
- 金融(8130)
- 银(8086)
- 银行(8075)
- 行(7916)
- 技术(7803)
- 发(7564)
- 体(7407)
- 机构
- 大学(163302)
- 学院(159093)
- 济(82864)
- 经济(81851)
- 研究(64041)
- 管理(60890)
- 理学(52440)
- 理学院(51849)
- 管理学(51206)
- 管理学院(50895)
- 中国(48659)
- 京(35311)
- 财(34673)
- 科学(33601)
- 所(31241)
- 研究所(28437)
- 财经(27925)
- 经济学(27839)
- 中心(27282)
- 经(25778)
- 经济学院(25037)
- 北京(23212)
- 院(22605)
- 农(22512)
- 江(21768)
- 财经大学(21033)
- 范(20721)
- 师范(20581)
- 业大(19211)
- 科学院(19192)
- 基金
- 项目(106519)
- 科学(86520)
- 基金(81670)
- 研究(80141)
- 家(71959)
- 国家(71038)
- 科学基金(60476)
- 社会(55947)
- 社会科(53390)
- 社会科学(53379)
- 基金项目(41791)
- 省(37066)
- 自然(35603)
- 教育(35002)
- 自然科(34819)
- 自然科学(34810)
- 自然科学基金(34233)
- 资助(33747)
- 划(32149)
- 编号(29228)
- 部(25707)
- 国家社会(25420)
- 发(24915)
- 成果(24576)
- 重点(24436)
- 中国(24169)
- 教育部(22653)
- 创(22447)
- 人文(21444)
- 发展(21289)
共检索到248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鑫静 程钰 王建事 丁立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对外合作共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运用产业转移评估模型、产业转移吸引力评估模型,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承接力与吸引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研究表明:①2012—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由0.198降为0.185,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差异有所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Moran’s I的均值为0.367,表明产业承接力空间集聚态势明显;②2012—2016年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引力有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大致符合距离衰减定律,基尼系数在0.756附近上下浮动,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吸引力的差异态势大致不变且区域差异仍然较大,Moran’s I的均值为0.126,表明空间集聚态势较弱;③将承接力与吸引力划分为7种组合类型,并基于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相似度以及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分布,提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理娟 张晓青 姜涵 刘畅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有望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战略,同时改变沿线各国产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文章主要通过沿线各国经济基础及区位条件的分析,以及通过产业转移及引进外资的基本国别分析,结合引力模型、结构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对于沿线产业转移区位选择,最后结合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的分析结果,对中国沿线产业转移提出推动沿线产业转移需要兼顾两个方向,即国内产业应积极寻求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沿线产业转移应积极顺应新的国家产业转移趋势等优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友金 尹延钊
共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客观要求,产业转移路径选择的本质是寻找与之具有更强共生适配性的地域产业承载系统。文章基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背景,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扩散—产业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框架,从“共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3个维度建立了共生适配性指数模型,评估了2010、2014、2018、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60个主要国家的共生适配性。结果表明:六大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最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最低。文章最后以共生适配性指数和特征要素禀赋为甄别条件,为中国不同类型制造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提出了路径选择方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友金 周健 曾小明
互惠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产业转移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应有之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能否形成双边产业的互惠共生,不仅决定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是否稳固,而且能够为回应某些别有用心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动机的质疑提供经验证据。本文从共生关系的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互惠共生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采用2002—2020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的产业互惠共生水平不断提升,但各细分行业以及地区板块间的差别较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有助于促进双边产业互惠共生,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进区域价值链合作和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等途径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互惠共生效应存在地区、行业及时间段的差异,与沿线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高技术行业的产业转移及倡议提出之后的产业转移,其效应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构建互惠共生的区域价值链合作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春霞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进入深化阶段,如何根据沿线国家的区位优势来选择适当的产业进行投资,充分发挥区位的比较优势与产业选择的互补关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推进非常关键。本文主要根据相关指标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沿线哪些主要国家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成本、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贸易联系等方面具有优势,分别适合选择哪些不同的产业进行投资。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辉 王桂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沿线国家展开全方位合作,在稳步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红利。本文基于全球价值“双环流”体系,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互惠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的产业升级贡献了推动力量,宏观层面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稳定了实体经济规模,微观层面提高了以企业生产率提升为表征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同时给沿线国家带来了产业升级红利,加快了沿线国家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世界推出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稳定剂,本文从产业升级视角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与沿线国家带来的互惠效应,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建秋 王婷婷
中国引领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支持,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优势产能的输出,更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利共赢。而在投资效应发挥的过程中,沿线国家物流绩效水平起着关键作用,综合物流绩效的基本服务水准与配套服务能力的考察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物流绩效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基本服务水准与配套服务能力方面均有较优表现,最终的综合得分往往也较高。中国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物流绩效水平较高的国家,以完善的物流服务促进投资效应的有效发挥,同时也要积极调整对物流绩效水平较低国家的投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经验的输出,帮助这些国家提升物流水准,为中国与这些国家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晖 仲鑫
为从空间关联视角厘清中国OFDI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7年52个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OFDI有利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技术转移型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最大,资本转移型OFDI次之,劳动转移型OFDI最小;劳动转移型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技术转移型OFDI次之,资本转移型OFDI最小,并且无论是中国整体还是不同转移类型OFDI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强于其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沿线国家中,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溢出效应,中国OFDI促进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大,促进其他亚洲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次之,促进欧洲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宋平凡 陈曼丽
在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基础上,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面板固定效应、GMM动态面板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硬性"或"软性"基础设置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晖 陈志华 李童侠
文章利用2006—2019年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和效果以及作用机理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中1国OFDI能够显著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并随着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升,中国OFDI的边际效应呈“倒U”型趋势;中国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资本供给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贸易促进效应的中介效应显著。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强中国OFDI的促进程度和效果;中国不同转移类型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和效果以及中国OFDI促进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区域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和效果均存在显著异质性。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贾妮莎 雷宏振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数理模型,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以及43个沿线国家经济指标,探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对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OFDI整体上推动了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且沿线国家与中国领导层密切互访有助于强化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OFDI通过技术溢出、要素供给及生产率效应推动了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区分样本发现:相对投资于中高收入的沿线国家,投资于中低收入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更为明显;中国OFDI更能显著推动包含华人经济圈的沿线国家产业升级;与中国非相邻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强于与中国相邻的沿线国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业升级 沿线国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彭薇 熊科
以"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时代背景,以沿线国家"产业时空转移"为核心主线,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区域最终需要变化建立产业净转移指标,以此刻画沿线主要地区、国家之间分时段、分产业的产业转出与转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从整体产业的时空转移格局来看,各国均表现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各国主要产业的净转入与净转出程度与转移对象国的表现差异较大。产业转移表现为规模化、多元化与逆梯度产业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转移 世界投入产出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伟光 郭晴
对外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情况作出预估。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2004—2013年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和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空间巨大;(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区位具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瑞良
基于制度距离视角,以"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建立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制度距离对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管制性制度距离和规范性制度距离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有负向影响;传统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选择行为仍然重要。基于管制性制度距离的复杂机制,本文对其方向性加以区分并检验,发现中国企业选择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投资时,制度距离的影响更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先明 黄华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已经越过快速增长的初期阶段,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滞后模型检验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不平衡、循环因果和毗邻效应等特征,筛选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关键区位;并结合"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现状和大数据研究中心公布的投资环境指数,对最具投资效率的区位进行修正。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当前分布与关键区位存在差异,应当调整投资向关键区位集聚,提高中国跨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空间效率并克服"外来者劣势",从而论证了关键区位研究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区位的建设重点,如发展共生机制、调整投资计划和重视投资环境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与潜力研究——兼论投资区位的选择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区位选择:要素环境竞争力视角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制度质量视角的经验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投资环境与投资绩效的角度
中国农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区位选择——基于资源与制度视角的经验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吗?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价值与微观绩效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