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79)
2023(15948)
2022(13766)
2021(12993)
2020(10950)
2019(25253)
2018(24615)
2017(46904)
2016(25337)
2015(28351)
2014(27672)
2013(27540)
2012(25273)
2011(22656)
2010(22327)
2009(20541)
2008(20210)
2007(17227)
2006(14947)
2005(13210)
作者
(73636)
(61343)
(60567)
(57586)
(39014)
(29391)
(27404)
(23979)
(23336)
(21598)
(20881)
(20766)
(19323)
(19261)
(18984)
(18813)
(18315)
(18202)
(17449)
(17347)
(15335)
(14883)
(14738)
(13889)
(13702)
(13483)
(13363)
(13341)
(12229)
(11941)
学科
(99284)
经济(99168)
管理(72168)
(69395)
(57398)
企业(57398)
方法(45832)
数学(40182)
数学方法(39770)
(29075)
中国(28491)
(26204)
(22255)
业经(20850)
(20828)
贸易(20817)
(20284)
(19375)
财务(19307)
财务管理(19262)
企业财务(18346)
地方(18137)
(17486)
农业(17410)
环境(15434)
(15289)
(15086)
银行(15020)
技术(14923)
理论(14759)
机构
大学(357653)
学院(352059)
(144734)
经济(141995)
管理(138178)
研究(125523)
理学(120399)
理学院(119007)
管理学(116957)
管理学院(116340)
中国(93551)
科学(78551)
(77021)
(65547)
(63902)
(62649)
研究所(58736)
业大(56031)
中心(55380)
财经(52568)
农业(49537)
北京(49111)
(48777)
(48147)
(45481)
(45178)
师范(44950)
经济学(43968)
经济学院(39736)
财经大学(39394)
基金
项目(247117)
科学(193214)
基金(181272)
研究(175269)
(161599)
国家(160075)
科学基金(135379)
社会(111564)
社会科(105814)
社会科学(105782)
基金项目(96232)
(93285)
自然(89470)
自然科(87387)
自然科学(87358)
自然科学基金(85788)
(80282)
教育(79209)
资助(74641)
编号(68952)
重点(55717)
成果(55682)
(54911)
(52167)
(51304)
创新(47958)
科研(47910)
课题(47391)
国家社会(46733)
教育部(46689)
期刊
(151415)
经济(151415)
研究(104422)
中国(66046)
学报(63526)
(56197)
科学(56098)
(50872)
管理(49394)
大学(47151)
学学(44468)
农业(39039)
教育(35047)
(28582)
金融(28582)
技术(27070)
经济研究(26104)
财经(25419)
业经(22978)
(21742)
(21547)
问题(19561)
科技(18032)
(18012)
图书(17633)
(17348)
业大(16431)
技术经济(16378)
世界(16202)
理论(15993)
共检索到513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袁然  熊婉婷  肖立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已成为很多沿线国家的重要债权人之一。近年来,部分国家主权债务状况恶化,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对沿线国家主权债务影响的讨论愈演愈烈。本文将这些批评和有关回应归纳成四个要点,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现有研究的误解之处加以澄清。一是中国贷款损害沿线国家债务可持续性。一方面,这一争议主要源于中外发展融资理念的差异,批评意见更多关注短期债务可持续问题,而忽略了通过长期经济发展来化解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现有债务可持续指标和分析框架有待完善,容易夸大债务风险和来自中国的负面影响。二是中国贷款不利于沿线国家发展可持续性。批评文献强调部分项目缺乏经济效益和不能促进当地就业等。反驳观点认为,中国对有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能够帮助其克服发展瓶颈,实现长期经济发展。三是中国对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支持的行动是出于自身地缘政治或军事战略目标,不利于债务国本身发展或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这种批评主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大国崛起"的担忧,缺乏令人信服的事实根据。四是中国对外贷款合同条款存在弊端,如贷款优惠度不足、贷款信息不透明等。其中,关于优惠度的批评意见没有考虑不同债权国的融资成本差异,并忽略了债务可持续性与融资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关于贷款信息透明度问题,我国已经从加强国家间会计准则交流合作、加强贷款信息汇报等方面作出改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忆朋  
本文以2004-2019年全球195个国家(地区)数据为样本,基于合成控制法研究“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整体和四个典型国家主权债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不仅在理论上可以满足沿线国家富民兴国的发展诉求,在实践中也显示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显著降低了沿线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西方所谓“债务陷阱”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为与沿线国家协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我国可基于公共风险理论视角,支持沿线国家在摸清家底基础上,做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主权债务融资规划,从降低政府支出责任与义务不确定性、降低政府可偿债资源不确定性两个维度,防范化解主权债务风险,实现“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珊珊   黄梅波  
本文基于2011—2019年54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主权债务占GDP比重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降低了参与该倡议非洲国家外债流量占GDP的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稳健性检验,包括时间异质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等;对于多样化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洲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债务占GDP的比重下降更多;“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出口、投资、基础设施等中介效应,降低非洲国家主权债务占GDP的比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宗和  李爱民  戴明锋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主权国家债务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主权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及国际投资者投资主权国家信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应积极参与主权评级竞争,定期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报告,扩大影响力,提高话语权;创新信用评级标准,优化主权信用评级内涵,突破顶层限制,建立区域性信用评级联盟,维护我国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永超   蓝庆新  
文章从国际直接投资视角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重点探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机理、特征与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2014—2021年共42个沿线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我国在“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总体表现出抑制效应,属于“雪中送炭”,而非“雪上加霜”。债务风险抑制过程表现出“滞后→急释→缓释”的动态非线性特征,且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是发挥抑制效应的重要渠道,同样表现出非线性传导特征。实证结果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并发现对于不同债务风险水平及所属不同地区的样本国家会产生异质性影响。文章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还从根本上驳斥“债务陷阱论”,缓解了沿线国家“债务焦虑”,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事实依据与决策参考,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钰  贾亚男  
从国家主权让渡的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难题为机制建设。虽然"一带一盟"对接的宗旨和方向早已被确定,但其机制构建受欧亚经济联盟拥有的超国家权力的制约。欧亚经济联盟的超国家权力来源于成员国的国家主权让渡。成员国是否向联盟让渡国家主权取决于各领域的一体化水平。主权让渡影响着"一带一盟"对接的渠道及其机制构建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邱煜  潘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西方不时抛出针对中国方案的"阴谋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沿线国家债务风险及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预期。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降低沿线国家债务风险;(2)从作用机制上看,"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缩减沿线国债务规模和增强沿线国财政可持续性这两条路径影响沿线国债务风险水平;(3)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倡议深度不同产生的债务风险抑制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即与中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沿线国家,其债务风险更低。上述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分析、替换测度指标等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后依然稳健。本文不仅从新的视角推进了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而且为国际社会更客观地认识和肯定中国方案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欧债危机是21世纪初国际经济重大问题。从目前来看,虽然没有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但在此期间美国不断提高债务上限,日本累计债务余额突破1000万亿日元大关。全球重要的三大发达经济体几乎在同一时间面临同样的债务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债务危机为什么会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发展中国家转向21世纪初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会从美洲转向欧洲?当中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中国地方债问题开始引起全球关注的时候,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之后转向新兴经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邱斌  邓荣霞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知识产权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周杰琦  夏南新  
在采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测度投资便利化的基础上,利用两阶段引力模型检验对中国OFDI的广延边际(区位选择)和集约边际(投资规模)的影响,克服传统文献的样本选择偏差,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考察该影响背后的传导机制与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道国投资便利化建设不仅显著吸引中国OFDI的流入,也提高了OFDI规模,营商环境、基础设施质量、制度质量是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与投资规模的关键;东道国投资便利化对中国OFDI的促进效应可以通过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与民心相通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东道国市场规模、资源禀赋、技术进步跨越门槛值及政治风险低于门槛值,投资便利化对中国OFDI的促进效应均趋强。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顾宾  徐程锦  
债务可持续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其实质是保障"一带一路"借款国融资需求和还款能力间的平衡。2017年起渲染至今的"债务陷阱"问题,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达成的一系列G20公共债务倡议,都说明这个议题的现实重要性。国际社会应对公共债务可持续问题的传统思路是软法规制,包括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制定的《负责任的主权借贷原则》、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制定的《债务可持续框架》及巴黎俱乐部制定的债务重组基本原则,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软法路径符合国际社会规制公共债务的传统,也是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的可行选择。建议推动《"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多边化,推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分析债务的做法,适时启动加入巴黎俱乐部谈判工作,建立应对债务危机的全球援助机制,创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最佳国际实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英  
近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但在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西方媒体质疑的所谓"债务陷阱"就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两会"期间,又有多位部长被外媒问及"一带一路"是否存在"债务陷阱"的问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吉生保  李书慧  马淑娟  
文章从地理、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全面考察了中国与东道国的距离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影响。首先,本文直观给出了中国与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距离,发现相比中日、中美"距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距离"明显较近(中日之间地理距离除外),不同的距离维度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有不同影响;其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距离色彩明显,"由近及远"态势初显;再次,借鉴引力模型,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婷  汤继强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影响,东道国金融风险抑制中国OFDI流入的同时会将投资挤入邻国。渠道分析发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信贷活动是金融风险影响中国OFDI的重要因素,其中公共部门债务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效应不同,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剑光  张鹏  
基于各种引力模型的贸易潜力以及相应的贸易效率的估算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测算贸易潜力时考虑实际的各种贸易阻力因素(甚至包括贸易促进因素)"平均化"作用、模型复杂计算困难、国际比较性差等。在综合考虑贸易吸引力、贸易推力和贸易阻力的APR模型分析框架下,贸易吸引力决定经济体间的贸易潜力即理论贸易量,贸易推力和贸易阻力决定经济体间的实际贸易量,由此测算的贸易效率经济意义明确、计算简单、且具有更好的国际比较性。理论贸易量的推算发现,小规模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比大规模经济体的更高,并更容易形成贸易效率大于1.0的"超贸易"。根据2015年数据计算的贸易效率表明:(1)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效率平均为0.1326,只有它们对世界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