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6)
- 2023(13566)
- 2022(11327)
- 2021(10687)
- 2020(8833)
- 2019(20469)
- 2018(19482)
- 2017(37297)
- 2016(19181)
- 2015(21343)
- 2014(20478)
- 2013(20140)
- 2012(18147)
- 2011(16266)
- 2010(15514)
- 2009(14061)
- 2008(13296)
- 2007(10770)
- 2006(9195)
- 2005(7945)
- 学科
- 济(87375)
- 经济(87297)
- 管理(52173)
- 业(48422)
- 方法(39860)
- 企(38659)
- 企业(38659)
- 数学(36237)
- 数学方法(35800)
- 中国(24682)
- 农(21108)
- 财(19113)
- 地方(18358)
- 贸(17327)
- 贸易(17317)
- 易(16854)
- 业经(16569)
- 农业(14114)
- 学(13993)
- 环境(13333)
- 制(13294)
- 融(12051)
- 金融(12048)
- 银(11717)
- 银行(11709)
- 和(11631)
- 技术(11538)
- 行(11294)
- 务(11235)
- 财务(11194)
- 机构
- 大学(265494)
- 学院(262842)
- 济(120719)
- 经济(118894)
- 管理(105486)
- 理学(93097)
- 理学院(92076)
- 管理学(90576)
- 管理学院(90078)
- 研究(89791)
- 中国(68418)
- 京(54391)
- 财(51742)
- 科学(51194)
- 财经(43025)
- 所(41521)
- 中心(41295)
- 经(39727)
- 经济学(39477)
- 研究所(38218)
- 经济学院(35783)
- 农(35285)
- 业大(34611)
- 江(34603)
- 范(34429)
- 师范(34152)
- 北京(33612)
- 院(33453)
- 财经大学(32715)
- 商学(28833)
- 基金
- 项目(191086)
- 科学(155536)
- 基金(145829)
- 研究(140082)
- 家(127047)
- 国家(126127)
- 科学基金(110661)
- 社会(95618)
- 社会科(91111)
- 社会科学(91092)
- 基金项目(77078)
- 省(70085)
- 自然(69974)
- 自然科(68491)
- 自然科学(68476)
- 自然科学基金(67249)
- 教育(64213)
- 划(60317)
- 资助(58289)
- 编号(53354)
- 部(44395)
- 重点(43347)
- 国家社会(42241)
- 成果(41482)
- 发(41480)
- 创(40384)
- 教育部(39135)
- 人文(37934)
- 创新(37853)
- 科研(36674)
- 期刊
- 济(118490)
- 经济(118490)
- 研究(77034)
- 中国(44696)
- 管理(38104)
- 财(38025)
- 科学(36615)
- 学报(35572)
- 农(30557)
- 大学(28725)
- 学学(27050)
- 教育(23185)
- 技术(22548)
- 经济研究(21543)
- 农业(21535)
- 融(21181)
- 金融(21181)
- 财经(21053)
- 经(18263)
- 业经(17816)
- 问题(16230)
- 贸(15320)
- 统计(13362)
- 世界(13268)
- 国际(13001)
- 资源(12934)
- 技术经济(12608)
- 业(12519)
- 策(12347)
- 科技(11317)
共检索到368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勤昌 许唯聪
在世界经济恢复乏力,主要发达国家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中国产能过剩和货物出口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合理布局对外直接投资(OFDI)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是未来布局OFDI的战略性地区,但由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潜力以及开放程度等差异,致使中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长期失衡,不利于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5个国家的OFDI现实,发现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存在全域空间布局失衡;存在空间溢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空间效应 区位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勤昌 许唯聪
在世界经济恢复乏力,主要发达国家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中国产能过剩和货物出口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合理布局对外直接投资(OFDI)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是未来布局OFDI的战略性地区,但由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潜力以及开放程度等差异,致使中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长期失衡,不利于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5个国家的OFDI现实,发现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存在全域空间布局失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其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存在第三国对东道国OFDI的挤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快东道国产业园区建设、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作用改善目标国投资环境、着手多边贸易投资协定谈判等手段,发挥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规避第三国的挤出效应,按照"多点带面、全域协同"的思路引导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全域OFDI的均衡布局,实现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空间效应 区位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瑞良
基于制度距离视角,以"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建立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制度距离对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管制性制度距离和规范性制度距离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有负向影响;传统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选择行为仍然重要。基于管制性制度距离的复杂机制,本文对其方向性加以区分并检验,发现中国企业选择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投资时,制度距离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原 李建军
本文提出了基于资源与制度视角的一国OFDI区位选择理论假说。并以"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具有较强的"资源寻求"动机,虽然市场规模并非吸引中国OFDI的主要因素,但总体而言,市场机会更多、市场潜能更大、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充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OFDI有更大的吸引力;(2)单纯从制度质量角度分析,中国OFDI倾向于流入政治风险较高、经济制度质量和法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瑞瑞 刘永旺 古丽娜尔·玉素甫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文章基于2003—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OLS、SLM、SEM回归方法论证了我国对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空间效应。以东道国市场潜力及制造业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以制造业OFDI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发现: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潜力影响显著;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存在多重效应,包括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第三国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OFDI有显著推动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史瑞祯 桑百川
为检验中国是否因“素”制宜进行对外投资,文章从要素环境竞争力视角切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等相关数据以及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更倾向于选择劳动力成本更低以及与中国的制度距离更小的区位,同时,也会选择资源禀赋、资本存量及技术水平表现更好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讨论发现,中国OFDI区位选择存在区域异质性和国别差异性,而且加入其他要素发现,资本成本与创新距离均会显著影响中国的OFDI。此外,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的成本优势与制度距离之间存在“增强”效应,与创新距离之间存在“削弱”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先明 黄华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已经越过快速增长的初期阶段,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滞后模型检验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不平衡、循环因果和毗邻效应等特征,筛选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关键区位;并结合"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现状和大数据研究中心公布的投资环境指数,对最具投资效率的区位进行修正。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当前分布与关键区位存在差异,应当调整投资向关键区位集聚,提高中国跨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空间效率并克服"外来者劣势",从而论证了关键区位研究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区位的建设重点,如发展共生机制、调整投资计划和重视投资环境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曾峻 伍中信 陈逵
本文以2005—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为样本,分析了国家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理论解释。研究发现,中国OFDI的规模与两国之间国家层面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显著正相关,东道国的会计信息与中国会计信息越可比就越有可能吸引中国的投资,这可能是因为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而国家层面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有利于吸引中国的直接投资。研究还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会计信息可比性对OFDI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东道国会计准则向IFRS国际趋同对中国OFDI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过程中,会计盈余质量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钢 刘倩 孔冬艳 林依硕 黄兵兵
"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其双起点至今尚未明确,现有认识只是尊重和沿袭丝路历史的结果,未必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空间布局的理想选择。在世界新地缘政治前景下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要求下,本着"欲外开,先内联"的思路,提出"一带一路"历史起点向东向北延伸与我国全域开放"π"字型骨架经济空间布局构想,介绍了该构想下的四种可能的起点组合方案,并做了战略辨析与前景展望。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的中国全域开放"π"字型骨架以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主线,更具统领性、开放性、开拓性、包容性和弹性,是我国最高层级的全域开放型经济空间战略,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中国与全球互联,推动中国全域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唐安宝 苑黛君
本文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域数据,从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两个角度讨论了金融生态多样性对OFDI的影响,利用链式中介模型考察金融生态多样性对OFDI影响的中介效应,并分析了地区异质性及"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生态多样性显著促进OFDI,且在金融规模影响OFDI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金融生态多样性主要通过影响融资效率来作用于OFDI,这种融资中介效应在"一带"沿线省份较大,在"一路"沿线省份较小;"一带一路"增强了金融生态多样性对OFDI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应抓住区域特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促进金融生态多样性发展,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文佳 魏龙
"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边框架下的制度联通平台,对中国OFDI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使用全球治理指数(WGI)指标构建制度的全局莫兰指数,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空间关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制度的空间关联对中国OFDI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OFDI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东道国制度的空间关联影响中国OFDI"制度风险偏好"。制度的空间关联强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中国OFDI的空间集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述忠 刘梦恒
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有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关系,还有东道国之间的关系,第三国在中国对东道国的OFDI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运用2003-2014年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中国OFDI的第三国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存在显著的第三国效应,且具体表现为挤出效应。一方面,中国在第三国的OFDI对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第三国市场也会对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本文还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呈现出"一动机一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郝新东 杨俊凯
"一带一路"应当成为科技合作之路和创新之路。以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50个东道国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门槛回归模型,以东道国制度质量为门槛变量考察东道国科技创新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东道国政治稳定程度、施政有效性、规制质量、法治程度、贪腐控制和公民参政与问责6个制度质量指标均存在单一门槛,说明东道国制度质量对其科技创新及中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但是,6个制度质量指标的回归系数各不相同,说明东道国制度质量各指标的相关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具体分析。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而其较低的制度质量更是制约了各国科技创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时应注意防范"技术陷阱"。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亮 殷华方
跨国公司是一个由东道国系统与母子公司系统所组成的跨边界系统。文章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从跨边界互动视角将影响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资源依赖类型分为母公司参与型依赖和区域主导型依赖、产业主导型依赖和其他企业参与型依赖四类,并考察了他们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4104家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母公司参与型依赖、区域主导型依赖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影响;产业主导型依赖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具有负向影响;其他企业参与型依赖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具有"倒U型"影响。同时,不同资源依赖类型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其中,母公司参与型依赖对区域主导型依赖与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其他企业参与型依赖对产业主导型依赖与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区位选择的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文章最后进一步讨论了不同资源依赖类型的区位动态演化模型,该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展了资源依赖理论的内涵框架,并对目前处于投资高峰期的"一带一路"企业区位规划的政策制订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建军 胡宗义 邓羽佳
区位选择是企业OFDI战略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项投资的风险与成败。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东道国制度质量因素等对一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东道国制度质量、制度质量各分项指标以及母国与东道国制度质量距离等因素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东道国制度质量本身相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质量距离对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影响更大;不同维度制度质量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虽然有别,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同时具有低政治制度质量偏好和低法律制度质量偏好,而对高经济制度质量的偏好不显著;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质量本身,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质量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偏好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为广阔的产业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南-南"投资的发展,积极构建"南-南"合作组织、推动"南-南"合作机制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双边政治关系、东道国制度环境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
东道国政府治理水平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59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区域OFDI的能源进口贸易效应
普惠金融距离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OFDI的影响效应分析
中国“一带一路”省市区域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
政治风险、投资者保护与中国OFDI选择——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
投资便利化及其效应:来自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的证据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的区域差异及趋势演进
东道国特征对中国OFDI影响的空间邻近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