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5)
- 2023(13149)
- 2022(11060)
- 2021(10217)
- 2020(8780)
- 2019(20248)
- 2018(19466)
- 2017(37138)
- 2016(20144)
- 2015(22935)
- 2014(22436)
- 2013(22472)
- 2012(21035)
- 2011(19047)
- 2010(18910)
- 2009(17777)
- 2008(17749)
- 2007(15722)
- 2006(13433)
- 2005(12000)
- 学科
- 济(88592)
- 经济(88484)
- 管理(56289)
- 业(55700)
- 方法(44677)
- 企(43958)
- 企业(43958)
- 数学(40521)
- 数学方法(40261)
- 中国(24829)
- 农(23288)
- 财(22995)
- 贸(20037)
- 贸易(20030)
- 易(19552)
- 学(17891)
- 业经(16929)
- 制(16173)
- 农业(15494)
- 银(14290)
- 银行(14237)
- 务(14119)
- 财务(14094)
- 财务管理(14060)
- 融(14052)
- 金融(14050)
- 地方(13964)
- 行(13564)
- 企业财务(13379)
- 环境(12739)
- 机构
- 大学(302606)
- 学院(296875)
- 济(131948)
- 经济(129767)
- 管理(113992)
- 研究(106298)
- 理学(99588)
- 理学院(98461)
- 管理学(96999)
- 管理学院(96467)
- 中国(80706)
- 科学(64615)
- 京(63116)
- 财(58224)
- 农(57253)
- 所(54526)
- 研究所(50151)
- 中心(48417)
- 财经(47882)
- 业大(47493)
- 农业(45793)
- 经(43961)
- 经济学(42529)
- 江(41645)
- 北京(39779)
- 经济学院(38741)
- 院(37241)
- 范(36734)
- 师范(36230)
- 财经大学(36031)
- 基金
- 项目(203943)
- 科学(160866)
- 基金(153224)
- 研究(141365)
- 家(137412)
- 国家(136035)
- 科学基金(114794)
- 社会(93761)
- 社会科(89109)
- 社会科学(89081)
- 基金项目(81024)
- 省(75670)
- 自然(75297)
- 自然科(73635)
- 自然科学(73606)
- 自然科学基金(72409)
- 划(65897)
- 教育(64350)
- 资助(62706)
- 编号(53158)
- 部(47052)
- 重点(46509)
- 发(43166)
- 成果(42814)
- 创(42396)
- 国家社会(40677)
- 科研(40216)
- 教育部(40205)
- 创新(39814)
- 大学(38254)
- 期刊
- 济(133732)
- 经济(133732)
- 研究(84783)
- 学报(54261)
- 中国(52959)
- 农(50378)
- 科学(47944)
- 财(44260)
- 大学(39859)
- 管理(38760)
- 学学(37994)
- 农业(33889)
- 融(27655)
- 金融(27655)
- 财经(24443)
- 经济研究(23810)
- 教育(22679)
- 技术(21614)
- 经(20974)
- 业经(19873)
- 业(19718)
- 问题(18465)
- 贸(17872)
- 世界(15685)
- 国际(15646)
- 版(15395)
- 技术经济(14950)
- 统计(14310)
- 科技(13587)
- 商业(13476)
共检索到427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谭小芬 张明 孙晶晶
为检验实际利率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实际利率和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2004-2010年这一子样本时期,相对2000-2003年这一子样本时期,储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家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水平。当实际利率下降时,会降低储蓄的回报,人们会被迫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来实现目标财富水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阳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立新 封进 佐藤宏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这种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因而这项改革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实验用来识别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储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平均为-0.4—-0.3左右;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
关键词:
养老金财富 家庭储蓄 生命周期假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梅立兴 游子榕 许焕
本文从情绪因素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研究幸福感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居民幸福感对其参与储蓄和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以城市幸福感指数作为居民幸福感的工具变量,利用2SLS回归方法检验,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居民对未来经济和利率的乐观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幸福感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而不确定性和遗赠储蓄动机不能解释幸福感的影响。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通过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已婚女性 家庭储蓄率 劳动参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吕洋 高子茗
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空间紧凑度,并匹配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家庭消费储蓄的影响。研究显示,城市空间形态不紧凑对家庭储蓄率存在负向影响,且上述影响在经济活动中心数更多、规模更大城市以及相对贫困、职住距离更远的家庭中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形态对家庭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是不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通过推动居民通勤成本上升,进而提高家庭交通和服务消费支出,降低了家庭储蓄率。此外,不紧凑空间形态城市较低的家庭储蓄率和交通便利性,会扭曲个体的消费储蓄路径,居民自身福利的主观感知变差,由此构成了城市不紧凑发展的隐性损害,而完善良好的城市交通设施能够有效减弱上述损害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与家庭储蓄的作用关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家庭储蓄数理模型,由此建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因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利用所建模型在数学上严格证明家庭储蓄率与通货膨胀率为正向关系;利用1978~2013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通货膨胀因素与中国家庭储蓄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为正向关系。
关键词:
家庭储蓄 通货膨胀 生命周期 数理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饶育蕾 吴玥 朱锐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社会互动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不同理论,从社会互动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家庭借贷行为、家庭借贷渠道等视角对社会互动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的社会互动正向显著推动家庭借贷行为,并且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大于农村家庭。同时,对家庭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行为影响更大,社会互动对城市家庭从民间借贷影响大于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影响,而对农村家庭的两种借贷行为影响则相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绍杰 张俊森 李宏彬
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对城市家庭的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率进行基于组群分析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家庭的储蓄行为具有独特性,家庭储蓄率不断提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做出解释:其一,各个组群的家庭消费增长慢于收入增长;其二,年轻组群的高储蓄倾向及其在样本中随时间的比重不断提高。此外,本文也分析了养老金收入对于年老组群家庭收入和储蓄的影响。
关键词:
储蓄率 组群效应 组群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易行健 张波 杨汝岱 杨碧云
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户储蓄率越低,即使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越低的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影响越大;(3)对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会随着收入增长、正规金融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并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家庭社会网络 农户储蓄行为 储蓄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庆虎
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人口增长目标数据与CFPS家庭收入数据进行匹配,研究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发现,设定合理的人口增长目标对家庭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以上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和男孩家庭因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其储蓄率提升更为显著。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人口增长经济效应的理论体系,也为理解中国家庭储蓄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据此提出构建有利于全面放开“三孩”的生育激励政策体系、实施激发家庭消费活力的宏观策略、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等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增长目标 家庭储蓄率 婚姻 性别比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晓薇
我国90年代改革的深化,居民开始由短期收入、消费和储蓄均衡转向长期收入、消费和储蓄均衡。在此背景下,储蓄更多地受名义利率的影响,实质是更多地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我们不能为储蓄转化创造通货膨胀,且利率下调空间已十分有限,因此,储蓄转化的应对措施可以是:扩展居民储蓄空间,拓展银行业务空间和拓展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渠道。
关键词:
利率 储蓄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