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69)
2023(7663)
2022(5983)
2021(5591)
2020(4107)
2019(9336)
2018(8953)
2017(16186)
2016(8461)
2015(9799)
2014(9457)
2013(9561)
2012(8954)
2011(8334)
2010(7890)
2009(6917)
2008(6514)
2007(5693)
2006(5001)
2005(4644)
作者
(24051)
(20369)
(20258)
(19387)
(12838)
(9556)
(8946)
(7947)
(7727)
(7166)
(6985)
(6738)
(6602)
(6426)
(6361)
(6340)
(6214)
(5923)
(5787)
(5524)
(5135)
(4927)
(4925)
(4574)
(4539)
(4538)
(4380)
(4241)
(4190)
(3973)
学科
(41767)
经济(41741)
管理(26660)
(23738)
(17903)
企业(17903)
方法(16785)
数学(15409)
数学方法(15339)
中国(15122)
技术(12194)
环境(11831)
(11463)
(10652)
贸易(10646)
(10535)
业经(8266)
农业(7843)
(7748)
(6929)
(6900)
(6897)
(6836)
技术管理(6824)
(6351)
银行(6341)
(6233)
(6227)
(6122)
(6068)
机构
大学(127166)
学院(126578)
(64191)
经济(63379)
研究(50317)
管理(46943)
理学(40269)
理学院(39856)
管理学(39470)
管理学院(39229)
中国(38860)
科学(27676)
(27540)
(24950)
(24661)
研究所(22674)
中心(21681)
经济学(21649)
财经(20513)
经济学院(19577)
(19104)
(18674)
(18329)
北京(18117)
业大(16661)
(16620)
(15951)
师范(15824)
科学院(15769)
财经大学(15402)
基金
项目(87431)
科学(70298)
研究(66522)
基金(65785)
(58144)
国家(57778)
科学基金(48738)
社会(45279)
社会科(43188)
社会科学(43181)
基金项目(33635)
(31088)
教育(29474)
自然(28480)
自然科(27843)
自然科学(27838)
自然科学基金(27362)
(27262)
资助(26227)
编号(24574)
(21042)
中国(20721)
国家社会(20721)
(20711)
重点(20466)
(19450)
成果(19415)
创新(18458)
教育部(18222)
课题(17618)
期刊
(67212)
经济(67212)
研究(40224)
中国(27051)
科学(19199)
管理(18147)
学报(18046)
(17727)
(17043)
大学(14334)
学学(13533)
技术(13450)
教育(13116)
农业(13047)
经济研究(12300)
(10714)
金融(10714)
财经(10487)
(10224)
(9311)
世界(9232)
国际(9104)
问题(8982)
业经(8956)
技术经济(8390)
(7864)
科技(7243)
(6388)
论坛(6388)
资源(5701)
共检索到191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文生  
碳中和对未来中国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反推式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碳中和、碳达峰将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面临一个难以定价的新约束,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主流经济学思维提出了挑战。碳排放具有鲜明的外部性特征,技术进步、碳价格和社会治理是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碳中和可能导致收入分配的重新整合,加大中国南北方的差距,导致整个经济结构变化,对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带来很大的挑战。碳排放的外部性是超时空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来应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敏娟  石锐  姚柳杨  
实现农业碳中和既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应有之义,也是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农业碳中和的低碳、零碳、负碳三种目标及内涵,构建了中国在2060年实现农业碳中和的路径图。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60年的基线情景下相对于2018年将增长64.91%,减排措施将有潜力减少74.18%的基线情景碳排放量,结合碳抵消措施将能够实现农业零碳目标。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16年已经达峰,在未来通过减排能力建设阶段、快速减排阶段、巩固完善阶段将能够实现农业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碳中和的保障措施,并展望了中国农业碳中和的发展前景。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莹  黄颖利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一虹  张雪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气候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一种对受托责任进行经济监督的活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全球气候治理需求。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分支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碳审计为研究对象,耦合气候治理的复杂适应系统,系统深入考察碳审计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得出识别、匹配、评估反馈和预控四项具体作用机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碳政策审计、碳经济责任审计、碳减排审计和碳汇审计。研究将以碳中和为共同目标的全球气候治理纳入审计理论框架中,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彬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推进世界零碳排放进程、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核心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和政策基础,具有较高可行性。目前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即碳排放压力、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技术水平限制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为有效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任务,力求实现"双核升级",同时通过技术支持、财政支持和绿色金融等支持性手段为"双核升级"提供多维度保障,最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郝鑫  孔英  
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量大户,其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其目前面临煤电"碳锁定"效应、技术设备、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挑战。通过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情景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严格按照1.5℃温升控制目标的路径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强力措施保障电力行业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或负排放。未来要严控"一煤独大",合理有序做好煤电的退出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保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实现;优化电网传输规划,加强设施建设;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现代化电力市场体系;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部署;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保障电力投资规模。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杜江  秦雨桐  
日本在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除了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企业绿色转型难等问题,更无法回避国内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以及老年化加深等问题。为此,日本采取了多重措施探索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推出《区域脱碳路线图》配合之前的各项政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二是出台《第6次能源基本计划》进一步支持改革与脱碳最为关键的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利用金融引导企业脱碳转型,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政策、重新构建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企业“绿化”提供资金与市场支持。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丹丹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桐嘉  周姝雯  
2020年,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我国进一步将实现碳中和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高度。本文分析了丹麦哥本哈根、法国巴黎等城市碳中和实践,并结合我国低碳试点城市已开展的相关探索,从区域协同、健全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实现碳中和的启示与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