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9)
2023(5337)
2022(4266)
2021(4005)
2020(3123)
2019(7360)
2018(7073)
2017(13119)
2016(6988)
2015(8008)
2014(7741)
2013(8140)
2012(7795)
2011(7251)
2010(6932)
2009(5985)
2008(5805)
2007(5045)
2006(4377)
2005(4075)
作者
(19709)
(16699)
(16372)
(15778)
(10404)
(7858)
(7282)
(6574)
(6443)
(5998)
(5737)
(5505)
(5427)
(5345)
(5271)
(5215)
(5094)
(4861)
(4734)
(4462)
(4210)
(4033)
(3975)
(3800)
(3773)
(3737)
(3508)
(3417)
(3352)
(3292)
学科
(34764)
经济(34740)
管理(19484)
方法(14929)
(14291)
数学(14053)
数学方法(14005)
中国(12726)
环境(11059)
(10096)
企业(10096)
(9691)
贸易(9684)
(9566)
(8131)
(6598)
(6476)
(6090)
(6044)
关系(5763)
(5678)
银行(5665)
(5581)
业经(5573)
(5555)
(5546)
(5480)
金融(5480)
(5261)
农业(5127)
机构
大学(104324)
学院(100991)
(55192)
经济(54568)
研究(43250)
管理(36932)
中国(34375)
理学(31402)
理学院(31060)
管理学(30811)
管理学院(30634)
科学(22995)
(22898)
(22431)
(21535)
研究所(19686)
经济学(19273)
中心(18347)
财经(18278)
经济学院(17382)
(17091)
(16223)
(15503)
北京(15315)
科学院(14033)
财经大学(13872)
业大(13168)
农业(12823)
研究中心(12563)
(12505)
基金
项目(68802)
科学(55298)
基金(53851)
研究(50144)
(48402)
国家(48143)
科学基金(40144)
社会(35081)
社会科(33549)
社会科学(33544)
基金项目(27466)
自然(24364)
自然科(23821)
自然科学(23810)
自然科学基金(23432)
资助(22474)
(21984)
教育(21725)
(20727)
中国(18266)
(17562)
编号(17113)
国家社会(16562)
重点(16178)
(15853)
教育部(15145)
(14033)
成果(13780)
人文(13707)
创新(13474)
期刊
(56519)
经济(56519)
研究(33926)
中国(21305)
(15911)
科学(15766)
学报(15343)
(14560)
管理(13926)
大学(11872)
学学(11272)
经济研究(10534)
农业(10483)
(10256)
金融(10256)
财经(9694)
(9478)
国际(8808)
世界(8611)
(8560)
问题(7932)
(7150)
技术(7107)
教育(7089)
业经(6128)
技术经济(5336)
资源(5329)
统计(4664)
经济问题(4624)
(4384)
共检索到156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成  史丹  李鹏飞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了国情无约束和国情有约束条件下,中国实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结果表明:(1)作为碳交易理论基石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样本年间总体趋于上升,省份间和八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相对差距则趋于不断缩小。(2)以最大化降低全国碳强度为目标,在维持全国GDP总量不变的国情无约束情景下,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0.06%。如果放松对全国GDP总量的硬性约束,并对各地区施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约束,实施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2.15%。(3)中国当前的整体碳强度推进进程完成了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引入碳排放权的省际交易,能有力推进碳强度的改良进程,甚至能满足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总体要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成  史丹  李鹏飞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了国情无约束和国情有约束条件下,中国实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结果表明:(1)作为碳交易理论基石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样本年间总体趋于上升,省份间和八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相对差距则趋于不断缩小。(2)以最大化降低全国碳强度为目标,在维持全国GDP总量不变的国情无约束情景下,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0.06%。如果放松对全国GDP总量的硬性约束,并对各地区施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约束,实施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2.15%。(3)中国当前的整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蒋金星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链接有利于完善全球碳市场合作机制,推动亚州、欧洲、美洲等区域碳市场的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展现一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链接的含义、条件及类型出发,辨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链接在经济、环境与政治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利益与风险,指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链接有利于降低履约总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有利于实现更加宏伟的减排目标;同时,链接合作市场体系内的排放实体也将面临来自其他链接市场体系的部分冲击和影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曾繁华  陈建军  吴立军  
碳税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环境经济学中两种最为重要的市场减排激励手段,本文基于中国的减排实践比较了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劣,认为碳税制度更具有实践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在碳税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诸如税率设置、课税范围、开征时机等五大问题,形成如下结论:碳税与排放权交易制度需要组合使用;碳税开征时机需要一个触发条件;在课税对象上要保证以碳排放的能源消费环节不偏离;税率可由10~29.5元/吨逐渐提高至519~648元/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淑艺  赖芨宇  郑艳丹  孙晓丹  
建筑规模的扩大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建筑业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规范、政策、市场和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推动碳排放交易在建筑业实施的对策,以推动建筑碳交易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治国  车帅  王杰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环境治理手段之一,能否兼顾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红利是考察其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8年省级样本数据和2011年设立的碳交易试点,采用双重差分法综合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具有较为显著的“双重红利”,即能够有效实现试点地区碳减排的“绿色红利”和产业升级的“蓝色红利”;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具有即时性和逐渐强化的典型特征,从长期来看,减排效应始终显著且保持不断提升,而其产业升级效应则存在时滞性,在短期内难以奏效;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邻地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对周边地区的碳减排和产业升级呈现阻碍效应。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淑艺  赖芨宇  郑艳丹  孙晓丹  
建筑规模的扩大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建筑业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规范、政策、市场和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推动碳排放交易在建筑业实施的对策,以推动建筑碳交易的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治国   车帅   王军  
基于中国各省份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与合成控制法以及空间双重差分方法综合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就平均效应而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试点地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政策的动态影响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存在“倒U型”特征;利用SCM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实施后湖北、天津、重庆等省份碳排放量明显减少;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范围分析发现,碳泄漏问题的存在导致试点政策的整体减排效果显著降低。鉴于此,各试点省份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加强区域联动以推动协同减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伟  潘武林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鲍熊剑涛  赵文会  宋亚君  王晓梅  
中国将同时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碳排放权交易,并以售电商为配额制的考核主体。本文建立两级供应链模型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将导致火电价格上涨与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下降,有利于实现两者在同一价格水平竞争。然而,碳排放权交易亦将造成零售电价上涨,电力需求减少,且变化幅度与碳排放权价格和减排成本成正比。若配额比例与售电商差异性提高,在不影响环境成本内化于火电批发价格的同时,可降低售电商的转嫁成本。从而减小了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降幅与零售电价涨幅,并平抑碳排放权价格与减排成本上涨造成的电价与需求波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戴永务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本文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和意义,并就碳排放权交易中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生  郁璇  
排放权交易是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明晰产权的方式将市场机制充分运用于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实现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政策。鉴于排放权交易制度取得的巨大成效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资源约束,探讨了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对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约束下的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环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旨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外的减排压力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傅强  李涛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