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8)
2023(17903)
2022(15101)
2021(14224)
2020(11790)
2019(27080)
2018(26581)
2017(51056)
2016(27391)
2015(31036)
2014(31150)
2013(30799)
2012(28513)
2011(26047)
2010(26151)
2009(24705)
2008(23334)
2007(20772)
2006(18526)
2005(16952)
作者
(79199)
(65558)
(65141)
(62190)
(41960)
(31315)
(29710)
(25704)
(25149)
(23540)
(22375)
(22276)
(20971)
(20850)
(20434)
(20417)
(19492)
(18886)
(18783)
(18730)
(16442)
(15970)
(15876)
(15043)
(14800)
(14575)
(14401)
(14083)
(13232)
(12924)
学科
(125905)
经济(125775)
管理(77138)
(73498)
(59410)
企业(59410)
方法(51169)
数学(44922)
数学方法(44551)
中国(39043)
(30705)
金融(30697)
(30487)
(29797)
银行(29756)
(29367)
(28690)
地方(27581)
(26175)
业经(25570)
(25456)
贸易(25435)
(25084)
(24790)
农业(19377)
理论(18869)
(18432)
财务(18355)
财务管理(18315)
(18133)
机构
大学(395289)
学院(391451)
(173100)
经济(169593)
管理(152173)
研究(138354)
理学(129770)
理学院(128355)
管理学(126411)
管理学院(125704)
中国(114072)
(84820)
(80613)
科学(79881)
(69163)
财经(63978)
中心(63636)
研究所(62544)
(59920)
(58268)
(56963)
经济学(54844)
北京(54565)
业大(53652)
(49784)
经济学院(49307)
(49163)
师范(48707)
财经大学(47762)
农业(46776)
基金
项目(257828)
科学(202950)
研究(190555)
基金(189258)
(164011)
国家(162702)
科学基金(139439)
社会(122805)
社会科(116527)
社会科学(116496)
基金项目(99076)
(97164)
自然(88171)
自然科(86133)
教育(86130)
自然科学(86112)
自然科学基金(84583)
(82020)
资助(79213)
编号(76431)
成果(62730)
(58220)
重点(57336)
(55240)
(52956)
课题(52682)
国家社会(51509)
教育部(50537)
创新(49598)
科研(48833)
期刊
(192813)
经济(192813)
研究(126663)
中国(79153)
(60450)
学报(58626)
管理(57106)
科学(54873)
(54259)
(53077)
金融(53077)
大学(44976)
学学(42397)
教育(38872)
农业(36614)
技术(32864)
财经(32798)
经济研究(32222)
(28181)
业经(27745)
问题(24868)
(22521)
国际(20446)
理论(20270)
技术经济(20055)
世界(19522)
(19263)
图书(18020)
实践(17946)
(17946)
共检索到606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方意  和文佳  荆中博  
本文结合条件在险价值方法、事件分析法以及正交分解法构建一揽子模型,量化分析在外部冲击下实体经济内部及其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在外部冲击发生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自身风险以及两者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加,且与冲击直接关联部门的风险溢出增幅最大。其次,渠道分解显示,相比外部冲击的直接影响,风险溢出对实体经济和各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更强,甚至导致部分部门风险反复上升。最后,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存在风险溢出闭环,即外部冲击通过实体经济将风险依次传导至股票、货币及债券市场,而债券市场风险又会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溢出。本文为正确认识外部冲击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影响、协调解决经济稳增长与金融防风险问题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程   李佳馨   陈文舒  
运用基于TVP-VAR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和Copula方法,量化分析金融各子市场与五大实体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和债市的风险溢出效应较大,银行业的影响更容易传导至工业和能源业等传统行业,而债市的影响更多传导到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汇市的风险溢出效应较小,且更容易传导至能源业。相较于其他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对实体行业的尾部风险溢出作用相对更强;国债波动对实体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大,但是企业债与实体行业的尾部相关系数更大。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风险之间存在互相溢出,近年来金融市场成为风险被溢出者,尤其是外汇市场。因此,要将实体经济的需求特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的考量范围,定期监测和分析金融市场风险,尤其控制银行和债券市场风险的溢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胡春阳  马亚明  马金娅  
基于2004年6月至2021年10月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混频数据,使用MF-LASSO-VAR模型测度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双向尾部风险溢出的动态演化,并利用平滑局部投影模型量化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对双向风险溢出水平的连续脉冲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实体经济具有较强的风险净溢出特征,与四大金融市场风险关联水平较高,在网络中地位重要;重大事件期间,实体经济的网络重要性提升,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双向风险溢出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进一步地,重大突发事件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双向风险溢出的脉冲冲击基本显著为正,该特征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中尤为明显。研究结论可为金融监管层在重大事件期间有效防范金融与实体风险共振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华  王杰  
本文基于混频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时变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收益率与波动率的溢出效应呈现显著的时变特征,溢出效应在金融危机期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后呈现下降态势,且易受极端事件的影响;在大部分考察时期内存在股票市场向实体经济的波动率溢出效应,而债券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则从考察初期波动率溢出效应的净输入方转化为中后期的波动率溢出效应的净输出方。进一步分析收益率与波动率总溢出指数的影响因素发现,极端事件、宏观经济代理变量和期限利差对于溢出效应具有正向影响,泰德利差对波动率总溢出指数具有负向影响,而投资者情绪指数对收益率总溢出指数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程   李佳馨  
基于TVP-VAR模型和波动溢出网络模型,测度了以原油、天然气和动力煤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此外还通过波动溢出网络刻画了风险溢出的方向和路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强,然后依次是天然气和动力煤,三者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是最强的;原油和天然气与金融市场的时变净溢出指数变化比较剧烈,而动力煤的这一指数变化则明显平缓了很多,在极端风险事件发生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输出水平显著增加;波动溢出网络在不同时期下存在明显的结构变化,具有事件驱动特征,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强度排序为新冠疫情时期、中美贸易摩擦时期和俄乌冲突时期。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张杭健  孙磊  
基于中国泛金融市场视角,运用溢出指数和事件研究法,从静态分析和动态演化两方面识别碳市场在金融市场风险传染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风险传染时变特征,重点探讨贸易摩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三类外生事件冲击下碳市场的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研究发现,2015—2020年,中国泛金融市场间联系紧密,双向、非对称风险溢出明显,碳市场整体表现为风险接受者,其风险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时变性和差异性,对外生事件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弱,市场地位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并不匹配。贸易摩擦升级事件的冲击显著增强了其他市场向碳市场的风险溢出,而缓和事件的冲击对风险溢出有抑制作用;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同样加强了其他市场向碳市场的风险溢出,且对湖北碳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市场预期的存在导致部分公共政策事件冲击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与预期相反。进一步讨论了金融风险溢出对资产价格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基于实证结论,从建立稳定价格机制、构建碳市场体系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春阳   马亚明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实际数据,利用混频时变参数MF-TVP-LBVAR网络模型测度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上行和下行溢出水平,并量化分析重大事件的连续影响。研究发现,第一,2016年以来,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下行溢出水平上升、下行溢入水平下降,上行溢出和溢入的演化趋势则与之相反;不同实体经济部门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第二,重大事件发生后金融市场对产出、投资、进出口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下行溢出水平普遍上升;上行溢出水平对下行溢出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领先效应。第三,重大事件变量导致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间双向上行和下行溢出均显著提升,上行结果在产出部门最明显,下行结果在进出口部门最显著。本研究对于重大事件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提振实体经济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尚友芳  方意  和文佳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及金融市场明显波动的背景下,研究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风险溢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混频溢出指数和混频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溢出的静、动态特征和传导渠道。从溢出结果来看,混频溢出指数能够较好地识别危机和重大事件。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险净输出方,外汇市场对实体部门的冲击最大,其次是股市、债市。不同时期,因内外部环境差异,风险溢出结构显著不同。从溢出渠道来看,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存在直接冲击渠道与间接冲击渠道,其中,“政策渠道”显示了宏观政策变量在风险溢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预期理论”在新冠疫情期间风险溢出中发挥主要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春阳  马亚明  
本文基于150家上市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数据,利用偏t分布RealizedGARCH模型估计日度风险价值,利用Elastic-Net-VHAR网络模型测度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间极端风险溢出水平,使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部门在金融实体网络中具有最高重要性,实体部门对金融部门风险输出水平相对较高。第二,在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和2015年股价大幅波动期间,银行等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风险输出水平降低,风险输入水平升高;2017年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以后,风险外溢趋势相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风险传播趋势再次反转。第三,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抑制了实体部门风险输入,金融机构开展的影子银行业务产生中介传导作用,同时该风险降低效应在商业银行中更加明显。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为监管层、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防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蕾  周小攀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发展,整体规模已经超过股票市场,在直接融资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债券市场发展壮大,其风险也在持续显现,尤其是刚性兑付打破后,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因此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刻不容缓。本文研究发现包含信用风险的企业债市场外溢效应较强,且远高于国债市场的外溢效应,尤其是2014年以来。建议要将债券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管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米咏梅  王宪勇  
评估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监管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传递。由于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吴菲  刘蒙蒙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特征愈来愈明显。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基于高维动态Vine Copula模型构建高维金融市场的联合分布,然后运用条件在险价值方法测度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国际外汇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后采用压力测试方法从多市场情景压力的视角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存在差异;国际金融市场的上、下行风险溢出效应呈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正向冲击更敏感;基于动态Vine Copula模型的压力测试方法可以有效度量多个金融市场对单一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为投资者、风险管理者以及监管者的决策行为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林宇  李福兴  陈粘  汪巍  
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通过ARJI-GARCH模型捕捉单个市场收益率的跳跃等典型事实特征,然后采用最大生成树(Maximum Spanning Tree,MST)算法优化的R-vine来刻画多维金融资产的复杂相依结构;最后构建R-vine-copula-Co VaR模型,测度了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美国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市场之间均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差别很大,国际黄金市场是风险溢出的最大爆发源,仅有中国外汇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国际黄金市场间存在负向风险溢出;市场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呈非对称性,国际原油市场与黄金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大于中国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风险溢出效应;Rosenb-Latt检验表明基于R藤的Co VaR风险溢出测度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后验测试结果表明R-vine-copula-Co VaR模型能有效地测度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而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的Co VaR测度存在被高估的可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林宇  李福兴  陈粘  汪巍  
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通过ARJI-GARCH模型捕捉单个市场收益率的跳跃等典型事实特征,然后采用最大生成树(Maximum Spanning Tree,MST)算法优化的R-vine来刻画多维金融资产的复杂相依结构;最后构建R-vine-copula-Co VaR模型,测度了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美国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市场之间均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差别很大,国际黄金市场是风险溢出的最大爆发源,仅有中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陈敏  杨嬿平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次系统性风险事件,并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最高,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根据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的解析式进行溢出效应的渠道识别,发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自身较大的风险以及银行在这些市场的风险承担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最后,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控制风险源波动、加强银行影子业务监控以及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