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4)
- 2023(10778)
- 2022(8415)
- 2021(7787)
- 2020(6407)
- 2019(14230)
- 2018(13726)
- 2017(26513)
- 2016(13911)
- 2015(15617)
- 2014(15447)
- 2013(15071)
- 2012(13769)
- 2011(12420)
- 2010(12341)
- 2009(11755)
- 2008(10789)
- 2007(9406)
- 2006(8355)
- 2005(8019)
- 学科
- 济(60454)
- 经济(60398)
- 业(37608)
- 管理(35575)
- 企(29122)
- 企业(29122)
- 中国(27585)
- 融(26833)
- 金融(26833)
- 银(24530)
- 银行(24519)
- 方法(24180)
- 行(23820)
- 数学(21868)
- 数学方法(21735)
- 农(16851)
- 财(16320)
- 制(15523)
- 业经(13986)
- 贸(13754)
- 贸易(13739)
- 易(13546)
- 地方(12429)
- 农业(11550)
- 中国金融(11464)
- 学(10685)
- 体(10578)
- 务(10559)
- 财务(10529)
- 财务管理(10509)
- 机构
- 大学(194637)
- 学院(192966)
- 济(92314)
- 经济(90826)
- 研究(73157)
- 管理(68798)
- 中国(63790)
- 理学(58817)
- 理学院(58163)
- 管理学(57306)
- 管理学院(56958)
- 财(42506)
- 京(41202)
- 科学(40673)
- 所(36350)
- 中心(34444)
- 财经(34288)
- 研究所(33213)
- 经济学(32061)
- 农(31804)
- 经(31570)
- 经济学院(29032)
- 江(26697)
- 北京(26463)
- 院(26019)
- 财经大学(26007)
- 业大(25296)
- 农业(24824)
- 融(24140)
- 金融(23735)
- 基金
- 项目(128669)
- 科学(102809)
- 基金(97455)
- 研究(94229)
- 家(85663)
- 国家(85030)
- 科学基金(72409)
- 社会(64308)
- 社会科(61358)
- 社会科学(61346)
- 基金项目(50103)
- 省(46450)
- 自然(44109)
- 自然科(43220)
- 自然科学(43210)
- 自然科学基金(42512)
- 教育(41929)
- 划(40084)
- 资助(40074)
- 编号(35115)
- 部(30012)
- 重点(29693)
- 成果(29153)
- 国家社会(28988)
- 发(28867)
- 创(27215)
- 中国(26990)
- 性(26456)
- 教育部(26156)
- 创新(25706)
共检索到299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郑宁
本文基于实业和金融两类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重点考察不同所有权性质和不同行业企业的金融化驱动机制是否具有异质性,并探究不同类别金融投资对应结果的差异性特征。实证结果与已有研究以及传统印象并不一致:我们发现,风险规避是中国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显著驱动因素,而国有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则不存在这一特征;同时,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投资主要由收益率差驱动,而在其他企业样本中均没有证据显示追逐利润是企业金融化的推动因素。不同企业样本的融资约束、杠杆率、成长性、流动性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因素对企业金融资产占比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区分企业金融投资中货币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不同特性并考虑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结果表明货币类金融资产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驱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国有企业主要受资本逐利因素推动,其他企业则未体现这一特征;对于非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均受到风险因素驱动,而国有企业则不受影响;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纳入金融资产后结果则未产生明显差异。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郑宁
本文将实体企业的显性金融投资与隐性金融投资同时纳入企业金融化的研究范畴,构建包含显性金融资产、影子银行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投资组合模型,从理论机制上推演实体企业在显性金融投资和隐性金融投资两个不同层次金融化的驱动逻辑。理论模型显示,企业金融化驱动因素包括两类:一是备择资产的相对复合风险,二是分类资产间的调整利差。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逐篇阅读企业年报,采集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和委托理财加总数据作为影子银行投资指标,结合其他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实体企业的显性金融投资和隐性金融投资(即影子银行投资)均受到相对复合风险的显著驱动,但两类金融投资受调整利差驱动的机制具有明显差异:显性金融投资主要受显性金融资产与影子银行资产间的调整利差驱动,而影子银行投资则主要受影子银行资产和经营资产间的调整利差驱动。进一步考虑货币因素的结果表明,宏观层面的货币供给增加并不会助推企业两个层次的金融化行为,宽松货币环境更倾向于促进企业脱虚向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张步昙
近年来中国实业投资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宽松政策和刺激措施似乎都没有明显改善投资状况,实业投资率下降成为亟需解释之谜。本文以非金融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占比日益上升作为金融化特征的切入点,对我国实业投资率下降现象进行诠释。本文首先构建金融化环境下的微观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然后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研究表明:经济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率,并弱化了货币政策提振实体经济的效果;同时,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错配也抑制实业投资,且这种抑制效应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升而增强。
关键词:
实业投资 金融化 融资约束 货币政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郭祎 庆贺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有放缓趋势,而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则不断加剧;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更多表现为红利收支的增加,而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主要表现在利息收支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水平显著较高。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表现出异质性的原因在于,不同于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推动金融部门转型和经济金融化的逻辑,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显著加剧推动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进程,金融部门转型和影子银行发展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家庭金融化同步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甜迪
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金融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要高于非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增大存在市场的合理解释,但金融行业具有顺周期性,加大了资产价格波动,食利了非金融行业的部分利润,存在着不合理收入。实证发现在金融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化扩大金融、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强,建议金融行业从中长期激励及顺周期拨备的角度进行薪资改革。
关键词:
金融化 行业收入差距 金融业 非金融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甜迪
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金融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要高于非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增大存在市场的合理解释,但金融行业具有顺周期性,加大了资产价格波动,食利了非金融行业的部分利润,存在着不合理收入。实证发现在金融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化扩大金融、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强,建议金融行业从中长期激励及顺周期拨备的角度进行薪资改革。
关键词:
金融化 行业收入差距 金融业 非金融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刘贯春
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引入三期动态投融资模型,基于融资约束条件对中国实体企业进行分类,阐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不同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的差异化影响,并利用2007—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和计量结果一致表明,无论企业的融资约束高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均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但融资决策的调整依赖于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特别地,杠杆率下降幅度和现金持有向上调整幅度在低融资约束企业要明显弱于高融资约束企业。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还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未来现金流预期、固定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融资决策,但不显著影响债务融资成本。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崔兵 杜绘策
本文以2012年至2020年沪深A股实体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不同类型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烙印理论研究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金融资产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蓄水池”效应,而长期金融资产则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总体而言,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蓄水池”效应。基于高管金融背景的分析表明,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会抑制短期金融资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及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总体上,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会抑制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高管金融背景 企业绩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井建 张冬妮 李惠竹
本文揭示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机理及形成动机,以我国制造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结果发现,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存在抑制作用;低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高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公司金融化没有通过融资支持而促进实业投资;高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低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食利动机是公司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投资机会以及破产风险的比较分析,在实业投资机会较低和破产风险较大时,公司金融化显著抑制实业投资,说明投机动机是形成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的关键因素。自2015年股市暴跌以来,一系列“脱虚入实”政策减弱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最后,在提高公司金融化的融资功能、抑制金融投机以及促进实业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司金融化 实业投资 融资 投机 食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素荣 刘梦雨 霍江林
本文以2009~2019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从产权异质角度实证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金融化行为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及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化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融资约束会强化这种抑制效应;异质性研究显示,金融化对研发投资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加显著,融资约束所呈现的正向调节作用却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谭庆美 渠璨 曹桂全 游太美
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家族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家族高管亲缘关系异质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家族所有权涉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亲缘关系异质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族所有权涉入程度提高会弱化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及高管团队短视对亲缘关系异质性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氛围较弱的家族企业中,亲缘关系异质性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亲缘关系异质性增强带来的金融化倾向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九生 张悦 王琳瑶
利用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出发点实证研究了其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进一步检验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促进企业金融化;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前两者关系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另外又进一步区分私有产权属性和公有产权属性机构投资者,研究发现只有私有产权属性的证券投资基金存在促进企业金融化的中介作用,而公有产权属性的机构投资者受政府干预影响无法发挥中介作用。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企业避免“脱实入虚”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亭亭
探索金融化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理清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战略决策的内在逻辑是把握金融资本与研发资本转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8年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位势差异的视角考察了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战略激进度影响和机制的主体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化通过数字化转型机制显著提高了“创新者”的创新战略激进度,知识产权壁垒对于金融化与“创新者”的创新战略激进度的正向关联机制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金融化对于创新者创新战略激进度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获得一定政策倾斜和选择较长研发周期的情境下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维度,为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建伟
本文利用中国2007-2018年上市A股企业的数据,并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就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高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而对低融资约束企业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成熟期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发展期和衰退期企业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化 异质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紫意 张国胜 李欣珏
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现有文献普遍关注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在同质性假定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展开新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其行业异质性特征显然会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后果。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ICT企业金融化没有挤出企业实体收益,反而提升了实体收益比重,其影响主要是服务主业而非脱实向虚;与之相反,非ICT企业金融化明显挤出了实体收益,并导致实体收益比重下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脱实向虚而非服务主业。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ICT行业的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是企业金融化能够服务主业的根本原因,其金融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进而提升在位企业的实体收益比重,企业金融化起到了支持ICT行业中生产资本不断扩张而非企业账面价值膨胀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