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5)
- 2023(13399)
- 2022(10648)
- 2021(9581)
- 2020(7778)
- 2019(17369)
- 2018(16734)
- 2017(32322)
- 2016(16531)
- 2015(18700)
- 2014(18437)
- 2013(18180)
- 2012(16771)
- 2011(15189)
- 2010(15228)
- 2009(14714)
- 2008(13499)
- 2007(11892)
- 2006(10960)
- 2005(10422)
- 学科
- 济(95866)
- 经济(95788)
- 管理(46682)
- 业(45405)
- 企(35954)
- 企业(35954)
- 方法(32733)
- 中国(31789)
- 数学(29496)
- 数学方法(29377)
- 融(27962)
- 金融(27962)
- 银(25166)
- 银行(25159)
- 行(24416)
- 地方(23202)
- 财(21227)
- 农(20885)
- 业经(19447)
- 制(18021)
- 贸(16298)
- 贸易(16281)
- 易(15885)
- 农业(14572)
- 学(14072)
- 地方经济(13721)
- 务(13413)
- 财务(13384)
- 财务管理(13367)
- 体(13166)
- 机构
- 大学(243489)
- 学院(242395)
- 济(125525)
- 经济(123616)
- 管理(89573)
- 研究(89327)
- 理学(76394)
- 中国(75979)
- 理学院(75629)
- 管理学(74702)
- 管理学院(74260)
- 财(56465)
- 京(50251)
- 科学(46047)
- 财经(45358)
- 所(43223)
- 经济学(43193)
- 经(41442)
- 中心(41030)
- 经济学院(38934)
- 研究所(38842)
- 财经大学(33995)
- 江(33780)
- 北京(32432)
- 农(32309)
- 院(31643)
- 范(28961)
- 师范(28745)
- 融(28372)
- 金融(27906)
- 基金
- 项目(154697)
- 科学(124689)
- 基金(117476)
- 研究(116949)
- 家(100797)
- 国家(100017)
- 科学基金(86703)
- 社会(81893)
- 社会科(78090)
- 社会科学(78071)
- 基金项目(60522)
- 省(55886)
- 教育(51361)
- 自然(50682)
- 自然科(49601)
- 自然科学(49591)
- 自然科学基金(48764)
- 资助(47624)
- 划(46986)
- 编号(44224)
- 国家社会(36654)
- 部(36205)
- 成果(35985)
- 发(35591)
- 重点(35090)
- 创(32437)
- 教育部(32292)
- 中国(32291)
- 人文(31325)
- 性(30590)
- 期刊
- 济(141097)
- 经济(141097)
- 研究(83044)
- 中国(46213)
- 财(42656)
- 融(40361)
- 金融(40361)
- 管理(35489)
- 科学(30964)
- 农(30847)
- 学报(30694)
- 经济研究(25594)
- 大学(25020)
- 财经(24489)
- 学学(23814)
- 经(21373)
- 农业(20265)
- 技术(19617)
- 业经(18960)
- 问题(18833)
- 教育(17537)
- 贸(17474)
- 国际(16811)
- 世界(15842)
- 技术经济(14102)
- 统计(12186)
- 经济问题(11375)
- 现代(11202)
- 业(11028)
- 策(10732)
共检索到382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张步昙
近年来中国实业投资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宽松政策和刺激措施似乎都没有明显改善投资状况,实业投资率下降成为亟需解释之谜。本文以非金融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占比日益上升作为金融化特征的切入点,对我国实业投资率下降现象进行诠释。本文首先构建金融化环境下的微观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然后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研究表明:经济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率,并弱化了货币政策提振实体经济的效果;同时,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错配也抑制实业投资,且这种抑制效应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升而增强。
关键词:
实业投资 金融化 融资约束 货币政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许平祥
人口论、人力资本积累论、技术扩散放缓论、全球贸易摩擦论、金融危机持久伤害论以及统计幻象提供了“全要素生产率之谜”部分解释。然而,“全要素生产率之谜”的剖析不能忽视经济金融化转型的典型事实,实体经济金融化导致金融资本对实体资本的“挤出”而产生负面冲击,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停滞。这种“挤出”存在资本运动、产业结构和企业金融化的三层次作用机制,表现为金融资本趋强而产业资本趋弱、核心经济由实体部门向虚拟部门的转变、“收入差距”扩大伴随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主营业务的“金融化”行为。进一步利用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金融化是“全要素生产率之谜”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国高质量发展要关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金融化因素,需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坚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核心的地位,促使金融业回归资金融通服务中介的本质,提升金融服务新兴经济的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宁殿霞
学界围绕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长期争论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马克思自用本边注的"提高"更是令人迷惑,这些现象构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其实,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重点不在于利润率有没有下降,而在于生产率有没有提高,在于利润如何对象化为新的资本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单个资本的不断对象化最终必然推动社会总资本质的变化,即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秘密在于它是价值增殖出发点上的一种趋势性规律,资本积累理论是对这一规律的深层的、本质的第一个证明;社会生产力提高是对这一规律的现实的、现象的第二个证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关键词:
储蓄率 资金流量表 可支配收入 储蓄倾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许罡 伍文中
近年来,上市公司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本文以2003~2015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金融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扭亏和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公司金融化的驱动因素之一;金融业超出实业的经营利润差吸引实体公司投资金融业务进行套利,是驱动公司金融化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投资收益未必反哺主业经营。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金融化程度越高,应计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表明金融化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应计盈余管理,是一种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公司存在利用增加负债加杠杆的方式博取金融收益的行为。公司金融化在市场化程度相对低的中西部区域更明显,这表明公司金融化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研究为当前整饬金融行业乱象提供了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支持。其政策含义是,为防止公司主营业务空心化,需要破除金融行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和土壤,方可促使上市公司回归主业经营,实现从套利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关键词:
公司金融化 盈余管理 利差 金融套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郑宁
本文基于实业和金融两类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重点考察不同所有权性质和不同行业企业的金融化驱动机制是否具有异质性,并探究不同类别金融投资对应结果的差异性特征。实证结果与已有研究以及传统印象并不一致:我们发现,风险规避是中国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显著驱动因素,而国有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则不存在这一特征;同时,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投资主要由收益率差驱动,而在其他企业样本中均没有证据显示追逐利润是企业金融化的推动因素。不同企业样本的融资约束、杠杆率、成长性、流动性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因素对企业金融资产占比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区分企业金融投资中货币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不同特性并考虑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结果表明货币类金融资产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驱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国有企业主要受资本逐利因素推动,其他企业则未体现这一特征;对于非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均受到风险因素驱动,而国有企业则不受影响;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纳入金融资产后结果则未产生明显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井建 张冬妮 李惠竹
本文揭示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机理及形成动机,以我国制造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结果发现,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存在抑制作用;低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高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公司金融化没有通过融资支持而促进实业投资;高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低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食利动机是公司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投资机会以及破产风险的比较分析,在实业投资机会较低和破产风险较大时,公司金融化显著抑制实业投资,说明投机动机是形成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的关键因素。自2015年股市暴跌以来,一系列“脱虚入实”政策减弱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最后,在提高公司金融化的融资功能、抑制金融投机以及促进实业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司金融化 实业投资 融资 投机 食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波 盛丹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稳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对于"保增长、促就业"以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劳动收入占比 就业吸纳下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波 盛丹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劳动收入占比 就业吸纳下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雪琴
日益增加的金融利润已成为金融化的典型特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科斯塔斯·拉帕维查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金融利润的两种来源渠道,强调了剥夺性利润和借贷资本对金融化以及金融利润分析的重要作用,并对金融利润的具体形式展开了深入分析。总而言之,金融利润从根本上源自剩余价值,同时也来自于对工人和其他阶层的剥夺,反映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
关键词:
金融化 金融利润 剥夺性利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宇
本文通过对1982-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前者流入的确促进后者的提高,并且还发现从 1992年起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下降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是通过技术转让、示范和模仿效应等直接途径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新的竞争机制的引入的间接途径实现的。对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下降之谜,认为这与我国自主的科技投入提高相关。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中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的特征不仅与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格格不入,而且与投资理论相悖。本文在提出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和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投资转化率和资本折旧率两个反映投资质量的变量对资本存量和投资率水平的影响,从投资质量视角解释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分析表明:中国的投资质量低体现在投资决策失误、工程质量差和中间费用高等方面,从而导致较高的资产折旧率和较低的投资转化率;高投资率对资本积累的贡献率不高,中国资本依然稀缺,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难以进入递减期。解决中国高投资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投资质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中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的特征不仅与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格格不入,而且与投资理论相悖。本文在提出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和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投资转化率和资本折旧率两个反映投资质量的变量对资本存量和投资率水平的影响,从投资质量视角解释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分析表明:中国的投资质量低体现在投资决策失误、工程质量差和中间费用高等方面,从而导致较高的资产折旧率和较低的投资转化率;高投资率对资本积累的贡献率不高,中国资本依然稀缺,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难以进入递减期。解决中国高投资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投资质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何石军
转型经济中金融抑制的表现是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本文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其导致的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扭曲则间接地增加了货币需求。中国的高货币速增长就是为了满足超额货币需求所致。我们利用中国199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数据估计了M1和M2的真实余额需求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方程。实证结果基本支持本文的金融抑制假说。在一个保守估计下,我们认为金融的抑制至少导致了现有的M2/GDP偏高30%。
关键词:
金融抑制 结构扭曲 中国货币之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达禹 赵恒园 徐斌
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实证检验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结果发现,“啃老”会阻碍适龄劳动人口参与劳动,“家庭老年照料”则会提升个体的劳动参与率,根据边际概率计算,“啃老”造成的负向影响更为严重。城乡分类研究显示,农村“啃老”问题危害更深,表明“啃老”并不是富裕家庭中的独有现象,已呈现出“逐底竞赛”之势。家庭分类研究显示,“未婚无房贷”人群最易受“啃老”行为影响而降低就业意愿。这些结论一方面说明,当下部分适龄劳动人口中确实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不良之风;另一方面表明,低就业引力群体中的受迫性“啃老”现象正在迅速滋生。因此,关注此类人群的教育与发展是破解当下低就业困境的核心要务。
关键词:
家庭老年照料 “啃老”行为 劳动参与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