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9)
- 2023(10725)
- 2022(9058)
- 2021(8218)
- 2020(7101)
- 2019(16556)
- 2018(16169)
- 2017(30841)
- 2016(16784)
- 2015(19425)
- 2014(19555)
- 2013(19799)
- 2012(19033)
- 2011(17489)
- 2010(17620)
- 2009(16673)
- 2008(16836)
- 2007(15103)
- 2006(13394)
- 2005(12384)
- 学科
- 济(95429)
- 经济(95355)
- 管理(47260)
- 业(43250)
- 方法(37453)
- 企(34380)
- 企业(34380)
- 数学(33652)
- 数学方法(33415)
- 中国(24051)
- 财(20899)
- 农(20098)
- 地方(20068)
- 学(17622)
- 贸(16662)
- 贸易(16653)
- 业经(16273)
- 易(16174)
- 制(15722)
- 地方经济(13569)
- 银(13195)
- 农业(13183)
- 银行(13172)
- 融(12993)
- 金融(12991)
- 务(12810)
- 财务(12788)
- 环境(12787)
- 财务管理(12754)
- 行(12617)
- 机构
- 大学(259972)
- 学院(256551)
- 济(123620)
- 经济(121409)
- 研究(96204)
- 管理(93542)
- 理学(79647)
- 理学院(78693)
- 管理学(77546)
- 管理学院(77055)
- 中国(74548)
- 京(55708)
- 科学(55159)
- 财(54628)
- 所(49695)
- 研究所(44945)
- 财经(43580)
- 中心(42703)
- 农(42524)
- 经济学(40797)
- 经(39573)
- 江(37779)
- 经济学院(36653)
- 北京(36061)
- 业大(35441)
- 农业(33577)
- 院(33467)
- 范(32580)
- 师范(32296)
- 财经大学(32185)
- 基金
- 项目(161448)
- 科学(127151)
- 基金(119563)
- 研究(117428)
- 家(104332)
- 国家(103548)
- 科学基金(87383)
- 社会(77718)
- 社会科(73732)
- 社会科学(73711)
- 基金项目(62191)
- 省(59736)
- 自然(54150)
- 教育(53060)
- 自然科(52883)
- 自然科学(52864)
- 自然科学基金(51950)
- 划(51068)
- 资助(50300)
- 编号(45341)
- 成果(37962)
- 部(37835)
- 重点(36953)
- 发(36116)
- 国家社会(33517)
- 教育部(32554)
- 创(32464)
- 中国(32322)
- 课题(31728)
- 科研(31012)
- 期刊
- 济(140200)
- 经济(140200)
- 研究(82307)
- 中国(49521)
- 财(43520)
- 学报(39196)
- 农(38280)
- 科学(36606)
- 管理(34516)
- 大学(29549)
- 学学(27982)
- 农业(25791)
- 融(25471)
- 金融(25471)
- 经济研究(24248)
- 财经(23271)
- 技术(21447)
- 教育(20898)
- 经(20201)
- 问题(18912)
- 业经(18605)
- 贸(17072)
- 世界(15582)
- 国际(15127)
- 技术经济(14939)
- 业(14918)
- 统计(13966)
- 经济问题(11827)
- 策(11778)
- 理论(11611)
共检索到396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溶沧 马珺
本文在研究西方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确定原则 ,并依此提出由稳定——短期调控目标 ,发展——长期调控目标和平等——社会分配目标组成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作者还指出 ,宏观经济调控本身也可能会对经济过程产生消极的作用 ,故政策实施要对此有所警醒 ;其目标的确定也更多地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 ,或政治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 ,不同时期对多种目标的排序 ,总受到那个时代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总之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确定是一个超出经济范畴之外的复杂问题。这对于我们确定切合国情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 调控目标 稳定 发展 公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曾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应提高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增强预见性,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关键词:
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中国经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树成
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使用了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分析经济走势,作者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深入解析了这次客观经济调控的原因、方法、成效,指出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宏观经济调控 原因 方法 成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丛明
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较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从短期看,经济总量仍处于偏热状态;从中长期看,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软肋”。2007年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和稳定,适当调整总量,着力调整结构,将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 经济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为缓解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重点取向应是解决扩大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和证券投资方面转化等问题。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先锋 尹红坡 刘晴
文章在综述以往土地政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土地价格机制、土地规划机制、土地税收机制、土地金融机制与土地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研究了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内在机理。最后,文章从土地政策运行成本和“挤出效应”两个方面论述土地政策的局限性。
关键词:
土地政策 宏观经济 调控 内在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昌龄
罗季荣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调控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是一本专门论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及其相关问题的著作。书中对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一般理论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此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宏观经济调控对象进行了开拓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滕辉
文章根据通胀—产出缺口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总供给曲线(AS)的宏观经济调控差异测度方法。根据1996~2009年间数据运用HP滤波计算出潜在产出以及通胀率,并结合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得出2003年前后两段的AS曲线斜率;最后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AS斜率进行测算,得出相应结果和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溶沧 马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溶沧 马珺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发展只能看作是我们的一个政策取向,是不可能通过短期的量调整而完全达到的。因此,我们要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含义。在实现发展目标上,需要体现出短期政策的长期视野,不能为增长而增长。总的要求是,宏观调控要与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一致,要有利于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荣堃
西方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新目标南开大学钱荣编者按:此文转自1995年第1期《天津金融月刊》。作者以充足的论据反复说明了90年代西方央行选择“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调控宏观经济新目标的必然性,对我们加深理解中央坚决要求治理通货膨胀的精神,进一步拓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宪法
本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指出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供给能力过剩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方面,并重点讨论了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中,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宏...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兴 余建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乌家培 凌晓东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将介于纯粹的计划机制与完全的市场机制之间,具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于是,新机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将具有传统体制下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本文将对传统机制下与新机制下两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对新机制下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评价与选择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广
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一稳一积极"的总基调,建议把"破障碍、扩消费、促升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展望2013年,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不久将会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我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所谓的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仍然不足,同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