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99)
2023(7895)
2022(6314)
2021(5817)
2020(4880)
2019(11025)
2018(10615)
2017(20110)
2016(10430)
2015(12036)
2014(11846)
2013(12078)
2012(11721)
2011(11039)
2010(11084)
2009(10598)
2008(10405)
2007(9109)
2006(8391)
2005(8056)
作者
(30457)
(25518)
(25416)
(24437)
(16499)
(12011)
(11508)
(10008)
(9915)
(9202)
(8932)
(8331)
(8210)
(8203)
(8138)
(8033)
(7579)
(7258)
(7183)
(6649)
(6460)
(6184)
(6018)
(5861)
(5858)
(5830)
(5366)
(5046)
(5030)
(4936)
学科
(72667)
经济(72616)
管理(26611)
方法(25320)
(24785)
数学(23355)
数学方法(23273)
中国(20810)
(17060)
企业(17060)
地方(15941)
(12363)
贸易(12355)
(12116)
银行(12108)
(12061)
地方经济(12042)
(12002)
(11815)
(11719)
(11640)
金融(11639)
业经(11069)
(11057)
(10969)
(10871)
保险(10780)
环境(9041)
(8314)
关系(8041)
机构
大学(166899)
学院(163063)
(90816)
经济(89548)
研究(64021)
管理(59301)
中国(54893)
理学(49651)
理学院(49092)
管理学(48579)
管理学院(48264)
(40518)
(35325)
科学(32640)
财经(32283)
经济学(31903)
(31589)
(29592)
经济学院(28595)
研究所(28426)
中心(27697)
财经大学(24212)
北京(23594)
(22395)
(22356)
(20465)
科学院(19912)
(19305)
师范(19199)
社会(18897)
基金
项目(100265)
科学(80692)
基金(77839)
研究(74446)
(67018)
国家(66555)
科学基金(56914)
社会(53793)
社会科(51149)
社会科学(51138)
基金项目(39459)
资助(33293)
(33199)
自然(32978)
自然科(32241)
自然科学(32231)
教育(32219)
自然科学基金(31714)
(28961)
编号(26415)
(24694)
国家社会(24589)
中国(23835)
重点(22557)
(22505)
成果(22058)
教育部(22012)
人文(20819)
社科(20092)
(19975)
期刊
(103591)
经济(103591)
研究(61411)
中国(31514)
(29190)
(23792)
金融(23792)
管理(23493)
科学(21417)
学报(20336)
经济研究(18895)
(18535)
财经(17982)
大学(16440)
(15645)
学学(15634)
问题(13701)
(13395)
技术(12587)
世界(12572)
农业(12526)
国际(12417)
业经(11432)
技术经济(10396)
统计(9821)
教育(8831)
经济问题(8485)
(8112)
(7529)
决策(7525)
共检索到264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在政府强大的刺激政策作用下,于2009年第二季度实现"止跌、触底",但这种局面并不坚实;在萧条和政策性救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政策层面的反弹与市场层面的下滑并存,并没有进入"市场性反弹阶段",更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通道之中。在宏观经济两面性的作用下,很多传统的宏观经济传递机制和运行规律被打破,导致大量宏观变量出现"结构分化"、"相互冲突"的态势,全面复苏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分化与冲突的宏观变量在动态上的调整将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底部振荡"的运行特征,并导致未来经济复苏将面临大量的风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阎衍  朱戎  
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外部环境恶化、国内周期性调整进一步深化等多重压力,但在宏观经济政策一揽子计划的强力刺激下,成功终止了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加速下滑的态势,开始步入"止跌触底→结构分化→底部振荡→前期复苏"的进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本文通过全面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3大表现,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指出2012年中国将面临外部经济放缓、内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泡沫经济逆转以及金融风险加剧的冲击,但在结构刚性的约束下,政府将全面转变政策定位,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在加速回落中实现反弹,全年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缓"的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皮海洲  
今年4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出席了上证5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上市仪式。之后,赴申万宏源进行调研并召开了闭门会。据媒体报道,肖钢就4000点"高还是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摸底,而申万宏源方面在汇报时表示,A股总体估值水平距离2007年仍有差距,同时还表明了"经济差未必没有牛市"的观点。不过,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虽然"经济差"的情况下也可以有牛市,但这其中蕴藏的投资风险却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建伟  
当前,我国金融数据与经济数据存在一定偏离,其原因何在?本文研究发现:新增社会融资主要由贷款贡献,新增贷款主要来自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占比有所下降;超预期信贷主要投向企业,国企是本轮信用扩张的主体;信贷行业投向中房地产占比下降,而普惠、绿色、制造业等具有政策导向的领域贡献增加;我国经济运行中没有“资金空转”,中国的货币乘数近年并未下降,资金也并未出现淤积于金融体系的现象,但新增信贷可能用于补缺债券融资和经营性现金流、偿还债务利息支出;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没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但也面临一些结构性压力;下一步我国宏观政策仍需继续发力稳增长,微观政策重在激发市场主体信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晓光   刘元春   闫衍  
2023年是疫情影响消退与经济秩序归位的一年。中国经济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微观基础深度修复,进而重返扩张性增长轨道。不同于以往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管控后,本轮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资产负债表修复、常态化扩展三个不同阶段,而且在阶段转换上也可能会遭遇阻碍。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本文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对复苏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风险挑战进行了研判,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于泽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公遂  高艳兰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调控政策的出台,实体经济、房地产、通货膨胀状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确定风险,中国实体经济下行的风险,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面对经济、债务、社会、政治等危机叠加的复杂风险,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才能有效化解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晓晶  
中国经济复苏强劲,但宏观运行也积累了不少风险,这包括:通货膨胀风险;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风险;潜在财政风险以及政策退出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面对潜在风险,适当的政策选择是:以政策退出应对短期宏观波动风险,以结构调整化解中长期发展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东琪  
2008年10月以来的"双松"政策和一揽子刺激计划已明显见效,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从二季度开始进入"V"型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快速上行,救急任务基本完成,"短变量"目标基本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宏观调控要着力操作好"长变量",加快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控制短期政策放松的力度、方式和节奏,防范通货膨胀和大起大落,实现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乃肖  丁卓琪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68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7%;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262亿美元,较2010年上半年增长17%;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3172.1亿美元,《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蒋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超  张瑞雪  朱相宇  
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相互交织、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交互行为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和宏观经济风险指数,采用DCCA、MF-ADCCA、基于时间延迟的DCCA算法与TVP-VAR模型分析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之间交叉相关的、非对称的、方向性的、时变性的复杂交互行为,结果表明: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呈双向交叉影响作用关系;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且金融风险的累积会加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金融风险的释放却不能及时带来经济的繁荣;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间具有显著的时变关联性,宏观经济风险对金融风险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邵全权  王博  柏龙飞  
本文建立同时包含财产与健康风险以及保险保障因素的DSGE模型体系,分析了财产与健康风险及保险对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尝试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风险因素的预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保险制度的存在可以降低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变得更加缓和;(2)降低保险赔付的免赔率以及财产与健康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增加保险市场有效竞争均可有效缓解经济波动;(3)财产损失概率冲击的当期非预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强,健康损失概率冲击的预期冲击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较强。同时建立同时包含资本和劳动的模型,并未改变保险制度存在可以降低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的结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邵全权  王博  柏龙飞  
本文建立同时包含财产与健康风险以及保险保障因素的DSGE模型体系,分析了财产与健康风险及保险对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尝试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风险因素的预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保险制度的存在可以降低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变得更加缓和;(2)降低保险赔付的免赔率以及财产与健康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增加保险市场有效竞争均可有效缓解经济波动;(3)财产损失概率冲击的当期非预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强,健康损失概率冲击的预期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