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1)
- 2023(6588)
- 2022(5438)
- 2021(5375)
- 2020(4489)
- 2019(10544)
- 2018(10453)
- 2017(18770)
- 2016(10254)
- 2015(12024)
- 2014(12035)
- 2013(11778)
- 2012(11125)
- 2011(10192)
- 2010(10216)
- 2009(9432)
- 2008(9443)
- 2007(8377)
- 2006(7420)
- 2005(6955)
- 学科
- 济(43163)
- 经济(43113)
- 管理(28289)
- 业(23948)
- 企(19264)
- 企业(19264)
- 方法(18145)
- 中国(16113)
- 数学(16084)
- 数学方法(15966)
- 制(11599)
- 财(11594)
- 贸(11040)
- 贸易(11031)
- 易(10874)
- 银(10667)
- 银行(10657)
- 行(10336)
- 农(10190)
- 融(9409)
- 金融(9408)
- 学(8030)
- 业经(7992)
- 体(7987)
- 务(6856)
- 财务(6838)
- 财务管理(6804)
- 体制(6756)
- 企业财务(6446)
- 农业(6442)
- 机构
- 大学(145171)
- 学院(143702)
- 济(66485)
- 经济(65234)
- 研究(54494)
- 管理(49734)
- 中国(46611)
- 理学(41232)
- 理学院(40742)
- 管理学(40168)
- 管理学院(39896)
- 京(32374)
- 财(32027)
- 科学(30124)
- 所(27590)
- 财经(25046)
- 中心(24730)
- 研究所(24705)
- 经(23033)
- 经济学(22448)
- 北京(21565)
- 江(21433)
- 农(20692)
- 经济学院(20196)
- 院(19682)
- 财经大学(18779)
- 范(18725)
- 师范(18561)
- 业大(17374)
- 州(17069)
- 基金
- 项目(88369)
- 科学(69276)
- 研究(66970)
- 基金(65224)
- 家(57243)
- 国家(56791)
- 科学基金(47503)
- 社会(43411)
- 社会科(41123)
- 社会科学(41118)
- 基金项目(33096)
- 教育(31223)
- 省(30814)
- 自然(28640)
- 资助(28152)
- 自然科(28005)
- 自然科学(27998)
- 自然科学基金(27560)
- 划(27144)
- 编号(26209)
- 成果(22659)
- 部(21500)
- 中国(20892)
- 重点(20430)
- 课题(19206)
- 国家社会(19202)
- 发(18784)
- 教育部(18646)
- 性(18221)
- 创(17755)
共检索到233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继晔 李依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和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正缺口(GAP)挂钩,一些国家已经据此建立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并未就该规定提供实施细则。本文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GDP指标及其6季度移动平均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挂钩指标可以细化逆周期资本计提具体标准,能够有效预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时期并抑制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增加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健全金融监管,经济下行周期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指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罗贵君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逆周期性 银行监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岷峰 葛虎
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顺周期性,致使产生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因而如何从逆经济周期的角度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当今各国金融当局关注的首要职责,而构建预警体系成为进行监管的首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背景,就构建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逆周期 审慎监管 预警体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文泓
理论和实务界总结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应当对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现阶段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针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特别是对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强化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机理进行研究,一方面对这些规则进行修改完善,降低其顺周期效应;另一方面引入逆周期政策工具,如逆周期资本要求、杠杆率指标和前瞻性的拨备计提规则等,在金融体系中建立适当的逆周期机制,从而通过降低信贷活动、资产价格以及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来减小金融失衡,缓解...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顺周期性 逆周期政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科 刘静平 何理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许坤 汪航
本文主要从监管压力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有效性。理论分析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够通过监管压力渠道对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调整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本文运用我国106家商业银行2004~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经验研究表明:(1)监管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自身资本缓冲,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吸收损失能力;(2)预警压力和惩罚压力对商业银行提高资本缓冲的正向影响存在明显差异;(3)逆周期资本缓冲抑制信贷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逆周期资本缓冲 监管压力 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恰好相反。(4)在顺周期性机制下,银行行为存在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倾向,通过提升监管压力可以有效抑制这一倾向,从而促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包勇恩
金融业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监管工具、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关系、监管组织机构改革和国际协调制度这五方面。虽然学界在上述五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众多不足,今后需特别重视从制度构建层面出发,研究国际监管合作和国内制度。
关键词:
逆周期 宏观审慎监管 研究综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华 刘灿辉 曾繁华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2008年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如何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宏观审慎监管,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对此,我国应在"巴塞尔Ⅲ"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巩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维持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顺周期 宏观审慎 监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华东
文章通过资本监管的视角,讨论了我国的金融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基于银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监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大而不倒"特性。在过去10年间,由于我国实施了逐步严格的监管政策,这种周期性是有所增强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规避金融周期性带来的损失,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更应当受到关注。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大而不倒 资本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震 张超磊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日本 宏观审慎监管 信贷周期 经济周期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史燕丽 孙园园 张一琳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单一银行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抵御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于是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来克服这一弊端成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为切入点,结合立足于中长期规划的跨周期调节,深入剖析建立跨周期资本预警机制对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从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高估、民营企业债务负担、外部失衡、潜在的错误定价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强度六大类风险中寻找可用于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指标数据,并进行跨周期调节背景下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应用机制分析,旨在为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
跨周期调节 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 预警机制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立兴 唐海亮
本文从立足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作用的角度,在总结中国近几年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出发,对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研究的角度创新,研究的思路创新,提出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路径依赖问题;结合2011年信贷增长和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区域经济 人行分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