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65)
- 2023(13755)
- 2022(11248)
- 2021(10561)
- 2020(8695)
- 2019(20062)
- 2018(19060)
- 2017(36637)
- 2016(19448)
- 2015(21530)
- 2014(20624)
- 2013(20433)
- 2012(18903)
- 2011(16771)
- 2010(16726)
- 2009(15657)
- 2008(14774)
- 2007(12811)
- 2006(11355)
- 2005(10478)
- 学科
- 济(80114)
- 经济(80029)
- 管理(55202)
- 业(54331)
- 企(43959)
- 企业(43959)
- 方法(35075)
- 数学(32209)
- 数学方法(32060)
- 融(29765)
- 金融(29763)
- 中国(29100)
- 银(27763)
- 银行(27732)
- 行(26790)
- 财(24516)
- 农(21914)
- 制(21114)
- 贸(18607)
- 贸易(18587)
- 易(18186)
- 业经(17131)
- 务(16701)
- 财务(16683)
- 财务管理(16651)
- 企业财务(16017)
- 地方(15449)
- 农业(14300)
- 体(13982)
- 学(13395)
- 机构
- 大学(267419)
- 学院(264891)
- 济(122068)
- 经济(119958)
- 管理(100510)
- 研究(94372)
- 理学(86270)
- 理学院(85316)
- 管理学(84225)
- 管理学院(83742)
- 中国(83556)
- 财(58032)
- 京(56541)
- 科学(53210)
- 所(46772)
- 财经(46598)
- 农(46421)
- 中心(45666)
- 经(42790)
- 研究所(42337)
- 经济学(40042)
- 业大(38519)
- 江(37325)
- 农业(36638)
- 经济学院(36373)
- 北京(36118)
- 财经大学(35298)
- 院(33727)
- 融(30940)
- 范(30847)
- 基金
- 项目(177892)
- 科学(140866)
- 基金(134081)
- 研究(126599)
- 家(118714)
- 国家(117765)
- 科学基金(100636)
- 社会(85131)
- 社会科(81065)
- 社会科学(81045)
- 基金项目(71083)
- 省(64998)
- 自然(64922)
- 自然科(63461)
- 自然科学(63441)
- 自然科学基金(62393)
- 划(56363)
- 教育(56144)
- 资助(54503)
- 编号(47738)
- 部(40797)
- 重点(40183)
- 发(38150)
- 创(37707)
- 成果(37486)
- 国家社会(37154)
- 创新(35447)
- 教育部(35353)
- 科研(34539)
- 中国(33994)
共检索到406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澜飚 郭子睿 王博
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有助于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前瞻性和预防性的功能,抑制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本文利用2009年4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乐观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悲观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的警示作用并不显著,只有房地产行业指数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反应,中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影响具有异质性。中国人民银行和原银监会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机构,其沟通效果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是通过协调渠道而非信号渠道发挥作用。为增强宏观审慎监管沟通的有效性,我国宏观审慎当局应该明晰沟通的内容,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并做到"言行一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强 胡荣尚
本文运用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发现中央银行沟通可以降低股票价格的波动,有利于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本文利用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SVAR模型研究中央银行沟通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以此判断中央银行沟通能否有利于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相对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效应更大一些。实际干预变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本文建议从提高中央银行沟通信息的准确性、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和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等方面加强中央银行沟通行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琳 刘宏雅 沈沛龙
本文研究中国央行不同形式、不同主体、不同意图、不同时间政策沟通的稳定金融资产价格效应以及央行"言行一致"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央行沟通能够显著影响股票价格且能够降低资产价格波动。(2)从形式看,书面沟通较口头沟通对市场影响更大;从主体上看,行长沟通效果好于他人沟通;从政策意图上看,紧缩意图的政策效应大于宽松政策。(3)随预期管理重要性的提升,沟通效果得以更好发挥。(4)央行"言行一致"能够更好地稳定资产价格,"言行相悖"则会造成预期混乱,降低政策效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琦 何启志
央行信息披露下的市场预期是金融资产价格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措辞提取法合成我国央行信息披露指数,根据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央行信息披露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短期内,央行信息披露可以降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央行信息披露对金融资产价格的贡献率大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小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央行应该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精准性和完善央行信息披露制度,注重培育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降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关键词:
央行信息披露 金融资产价格 股票市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正辉 粟亚亚 廖高可 刘果
基于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获取全面的媒体信息数据,运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计算沪深300指成份股的特质波动率,并将媒体信息的关注度、媒体情感、媒体关注度与媒体情感的交互作用纳入统一的计量分析模型中,综合探究媒体信息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关注度和媒体情感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媒体关注度和媒体情感相互作用对金融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媒体信息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在不同趋势下,其作用方向和程度均具有显著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静 许海萍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潘再见
本文以2006年10月~201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实践为样本,采用EGARCH模型检验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有一定影响,且影响的方向符合中央银行预期,但效果不够明显,特别是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微弱;(2)口头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比书面沟通更明显;(3)央行行长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大于他人沟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可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以丰富政策工具的组合菜单;在沟通策略上,应注重口头沟通与行长沟通,提高沟通效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川方明 何乐
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重演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不仅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单家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同时还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实施有效监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封延会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金融监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妍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小川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国际发展 中国 适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志毅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