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4)
2023(10113)
2022(8333)
2021(8080)
2020(6737)
2019(15396)
2018(14881)
2017(29109)
2016(15662)
2015(17400)
2014(17285)
2013(17149)
2012(16208)
2011(14796)
2010(14945)
2009(14018)
2008(14360)
2007(12698)
2006(11401)
2005(10755)
作者
(43832)
(36345)
(36077)
(34814)
(23589)
(17435)
(16514)
(14087)
(14057)
(13300)
(12709)
(12184)
(11919)
(11825)
(11693)
(11400)
(10841)
(10590)
(10426)
(10220)
(9050)
(8979)
(8735)
(8346)
(8248)
(8240)
(8211)
(7823)
(7375)
(7204)
学科
(62593)
经济(62529)
(43350)
管理(42404)
(32748)
企业(32748)
方法(28452)
数学(25961)
数学方法(25692)
中国(23074)
(22772)
银行(22627)
(21241)
(20823)
(17946)
(16829)
(16074)
金融(16074)
(15530)
贸易(15518)
(15305)
(12459)
制度(12452)
(12340)
(11617)
业经(11599)
(11120)
保险(11028)
业务(10970)
(10583)
机构
大学(221927)
学院(219252)
(103211)
经济(101305)
管理(82845)
研究(81110)
中国(73332)
理学(69580)
理学院(68822)
管理学(67867)
管理学院(67432)
(51777)
(47457)
科学(44306)
(40439)
财经(40322)
中心(37654)
(37061)
研究所(36478)
(34647)
经济学(34160)
(32536)
北京(30940)
经济学院(30768)
财经大学(30489)
(28854)
(27884)
业大(27378)
农业(27193)
银行(26706)
基金
项目(138845)
科学(111258)
基金(105627)
研究(102074)
(91751)
国家(91034)
科学基金(78002)
社会(68505)
社会科(65087)
社会科学(65072)
基金项目(53494)
自然(49020)
(48834)
自然科(47966)
自然科学(47953)
自然科学基金(47177)
教育(46608)
资助(45728)
(43008)
编号(38625)
(33499)
成果(32844)
重点(31322)
国家社会(29739)
(29350)
教育部(29278)
(28795)
中国(28620)
(28232)
人文(27634)
期刊
(110263)
经济(110263)
研究(78082)
中国(45643)
(42603)
金融(42603)
(38485)
(31508)
管理(31478)
学报(30997)
科学(30547)
大学(24246)
学学(23012)
财经(21157)
教育(20062)
农业(20056)
经济研究(19536)
(18155)
技术(16158)
(15208)
业经(14478)
问题(14468)
国际(14461)
世界(12732)
(11373)
理论(11046)
技术经济(10664)
统计(10546)
现代(9664)
实践(9562)
共检索到352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澜飚  戴金甫  
通过系统梳理2011-2016年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并基于这六年国内12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可以检验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通过逆周期调节,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抑制了经济下行的颓势,并未造成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促进贷款增长的效用差异上十分显著,但在抑制银行风险积累的效用差异方面并不明显。这为全面深入构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提供了实证基础和经验结果。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琪  李政  卜林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沛龙  王晓婷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国华  徐梦洁  
本文选取2010—2018年中国236家商业银行微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及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跨境资本净流动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了负向影响。其中,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正向影响,以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并不显著,以其他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负向影响。通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综合指标与各类跨境资本流动的交乘项分析发现,逆周期调节政策会削弱跨境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负向影响,同时也会减弱跨境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正向效应。在应对直接投资流入时,宽松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效果更好;在应对间接投资流入时,紧缩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效果更好。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荆中博  方意  
本文在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靶向性的概念,并对两者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然后,本文利用定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历史方差分解研究2005—2017年我国贷款价值比、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对贷款增速、房地产价格增速等金融稳定目标的有效性和靶向性。研究结果表明:(1)贷款价值比政策以房价为靶向目标,以贷款为非靶向目标;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同时以贷款和房价为靶向目标。(2)贷款价值比政策对靶向目标的有效性较强,对非靶向目标的有效性较弱;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对两个靶向目标的有效性均较强。(3)动态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稳定目标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生结构性变化。危机爆发后,政策工具对监管目标的有效性和靶向性显著提高,两个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由逆周期转为顺周期。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超  刘丽洁  程均丽  钟星星  
中国非银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但也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明显的风险外溢效应。基于偏t分布的Garch-Copula-CoVaR方法测度并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自2016年以来宏观审慎政策有效遏制了影子银行风险,同时降低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进一步,通过构建带有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杠杆率、违约率和风险溢价,有效缓释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风险冲击,从而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水平,并有利于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等措施疏通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塞,并引导影子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中相对安全的行业企业来降低融资风险溢价。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境辉  黄宁  
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2)在遏制房价过度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宏观审慎政策;(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实施效果优于单一政策工具;(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效应大于大型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的实施效果好于上市银行;(5)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应重视中央银行的主导性作用。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应从加强与货币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蒋东利  刘佳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资本流动是当前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入手,剖析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国内外实践和实施效果,对我国运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工具调控外汇收支提出政策性参考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叶欢  
随着对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深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多数实证研究都表明宏观审慎工具能有效抑制信贷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本文使用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的数据用GMM方法估计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紧缩性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信贷增长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抑制作用。本文也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分工具种类和作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信贷增长作用最为显著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及贷款价值比、债务收入比工具,扩张性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信贷增长作用更显著;对房地产价格增长作用最为显著的是贷款价值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辉   葛扬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有限责任制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放松刺激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导致银行部门总体风险水平的上升;相反,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监管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并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部分抵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放松恶化了宏观审慎监管所面临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69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关于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值有所上升;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则降低了门槛值。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不仅直接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有效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最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存在差异,相比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邹奕格  粟芳  
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需多方协调以及多种政策配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聚焦风险来源和生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揭示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演变过程,深入剖析了该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梳理了现有常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从抑制必要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作用的机理。采用类似压力测试的方法,模拟初始负向冲击发生、资产价格下降后的影响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利用共同资产持有模型,比较分析了在不同政策工具作用下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提高资本要求是最优方法,但杠杆限制显得过于生硬激烈,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征收额外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相对较好。同业间风险敞口约束和流动性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效果,但相对略弱。诸多政策工具的监管效果方向一致,同时施行时不会相互抵消,反而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