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44)
- 2023(9025)
- 2022(7582)
- 2021(7068)
- 2020(6006)
- 2019(14248)
- 2018(13956)
- 2017(26709)
- 2016(14649)
- 2015(17005)
- 2014(16954)
- 2013(17398)
- 2012(16612)
- 2011(15232)
- 2010(15033)
- 2009(13695)
- 2008(13822)
- 2007(12277)
- 2006(10479)
- 2005(9553)
- 学科
- 济(67302)
- 经济(67245)
- 管理(38842)
- 业(35406)
- 方法(32321)
- 数学(29492)
- 数学方法(29303)
- 企(26865)
- 企业(26865)
- 中国(20058)
- 农(17190)
- 财(15435)
- 学(15417)
- 贸(15394)
- 贸易(15388)
- 易(15046)
- 环境(13989)
- 制(12600)
- 银(11647)
- 银行(11620)
- 业经(11591)
- 行(11163)
- 农业(11121)
- 地方(10910)
- 和(10691)
- 融(10553)
- 金融(10551)
- 划(9191)
- 务(8895)
- 财务(8880)
- 机构
- 大学(220203)
- 学院(216186)
- 济(99388)
- 经济(97668)
- 研究(81388)
- 管理(80128)
- 理学(68805)
- 理学院(67981)
- 管理学(66930)
- 管理学院(66526)
- 中国(63627)
- 科学(48994)
- 京(47310)
- 财(43312)
- 所(42185)
- 农(38856)
- 研究所(38674)
- 中心(36727)
- 财经(34993)
- 经济学(32691)
- 业大(32231)
- 经(32000)
- 江(31025)
- 农业(30882)
- 北京(30492)
- 经济学院(29742)
- 院(28982)
- 范(27860)
- 师范(27592)
- 财经大学(25994)
- 基金
- 项目(143831)
- 科学(113271)
- 基金(107207)
- 研究(102795)
- 家(94842)
- 国家(94188)
- 科学基金(78984)
- 社会(66682)
- 社会科(63348)
- 社会科学(63331)
- 基金项目(56435)
- 省(52601)
- 自然(50516)
- 自然科(49306)
- 自然科学(49288)
- 自然科学基金(48440)
- 教育(46439)
- 划(46248)
- 资助(44503)
- 编号(39623)
- 部(33809)
- 重点(33462)
- 成果(32453)
- 发(31892)
- 中国(29320)
- 创(29224)
- 国家社会(28899)
- 教育部(28675)
- 科研(28408)
- 创新(27613)
共检索到320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
关键词:
完全碳排放 行业特征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及明显型高碳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等,降低明显型高碳行业及非典型低碳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
关键词:
完全碳排放 行业特征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谭丹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金荷
一、概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有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①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升高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能源系统排放的CO2占全部人为排放CO2的70%,并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使用造成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LMDI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申晨 林沛娜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日成交量和收盘价数据,考察当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和收益率走势,并结合收益率的波动性、杠杆效应、风险溢价、条件方差等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风险。结果显示:各试点省市碳交易所的成交量、收盘价和日收益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深圳交易所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长期记忆性,重庆交易所收益率的波动性最易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申晨 林沛娜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日成交量和收盘价数据,考察当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和收益率走势,并结合收益率的波动性、杠杆效应、风险溢价、条件方差等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风险。结果显示:各试点省市碳交易所的成交量、收盘价和日收益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深圳交易所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长期记忆性,重庆交易所收益率的波动性最易受外部冲击影响;部分碳交易市场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外部冲击对各试点市场都可能产生系统性影响,导致极端波动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对比各试点省市的碳市场交易状况而言,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相对更平稳,ARCH-M效应最强,其市场收益有较高的正风险溢价,具有成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金融中心的潜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艳秋
碳排放的测量是研究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消费碳足迹的思想,利用投入产出法,在全面考虑了行业直接碳排放和消费中间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我国42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量、边际完全碳排放量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碳排放量较大、较小的行业及行业碳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综合考虑碳排放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对行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行业发展政策,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碳排放 碳强度 边际 分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强 张自力 赵学军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从最终产品生产角度看,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一直是完全碳排放量前两大行业,排放占比超50%,应作为我国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最新一期结果显示45个行业中有5个全过程高碳行业、4个表观型高碳行业、14个传导型高碳行业以及22个低碳行业。碳排放流动网络呈现“全连接”特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是经济生产拉动碳流动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跨行业协同减碳时,需关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7条碳流动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媛 程曦 殷培红 张雪花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梦根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经验判断 ,认为中国股市还是一个不完全的股票市场 ,非市场因素对市场成长和运行影响巨大。这种不完全股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根源 ,同时 ,也表现出了突出的特征 :市场成长的强外生性、市场功能的体制性变异和市场运行的非市场预期主导。透过这一经验判断 ,我们可以看出 ,下一步发展股市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打破这种不完全性 ,推动股市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股票市场 不完全性 形成根源 特征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2)能源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碳流动网络中的发散中心,采选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及设备制造业是网络中的集聚中心。(3)碳流动网络的密度低、通达性良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网络等级度和行业叠加效应,且围绕中心行业呈现一定的集
关键词:
碳排放 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性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燕妮 陈红敏 陆淼菁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
关键词:
通勤 高碳排放者 有序多项回归 上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