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54)
- 2023(13936)
- 2022(11530)
- 2021(10932)
- 2020(9240)
- 2019(20947)
- 2018(20544)
- 2017(38504)
- 2016(20456)
- 2015(23301)
- 2014(23099)
- 2013(22387)
- 2012(20438)
- 2011(18293)
- 2010(17877)
- 2009(16260)
- 2008(15356)
- 2007(13208)
- 2006(11283)
- 2005(10092)
- 学科
- 济(83556)
- 经济(83452)
- 管理(60002)
- 业(57112)
- 企(45573)
- 企业(45573)
- 方法(39187)
- 数学(35100)
- 数学方法(34672)
- 中国(26092)
- 农(23877)
- 财(23502)
- 技术(17550)
- 业经(17236)
- 贸(17226)
- 贸易(17215)
- 制(17043)
- 易(16870)
- 农业(16060)
- 学(15641)
- 银(13944)
- 银行(13920)
- 地方(13770)
- 行(13381)
- 融(12959)
- 金融(12952)
- 体(12916)
- 理论(12732)
- 务(12283)
- 环境(12233)
- 机构
- 大学(283866)
- 学院(281530)
- 济(124690)
- 经济(122500)
- 管理(111264)
- 研究(96905)
- 理学(96076)
- 理学院(95140)
- 管理学(93628)
- 管理学院(93093)
- 中国(75072)
- 京(59643)
- 财(55963)
- 科学(55449)
- 所(46362)
- 中心(45887)
- 财经(44800)
- 农(43700)
- 研究所(42173)
- 江(41360)
- 经(41197)
- 经济学(39740)
- 业大(39575)
- 北京(37339)
- 范(36324)
- 经济学院(35944)
- 师范(35924)
- 院(35525)
- 农业(34094)
- 财经大学(33621)
- 基金
- 项目(195407)
- 科学(156646)
- 基金(145809)
- 研究(145086)
- 家(127307)
- 国家(126318)
- 科学基金(109469)
- 社会(95576)
- 社会科(90801)
- 社会科学(90784)
- 基金项目(75839)
- 省(73150)
- 自然(68960)
- 自然科(67508)
- 自然科学(67487)
- 教育(67473)
- 自然科学基金(66312)
- 划(62692)
- 资助(59515)
- 编号(56865)
- 成果(45819)
- 部(45162)
- 重点(44069)
- 发(41667)
- 创(41618)
- 国家社会(41576)
- 教育部(39459)
- 课题(39358)
- 创新(39085)
- 人文(37733)
- 期刊
- 济(129512)
- 经济(129512)
- 研究(84467)
- 中国(57921)
- 财(43129)
- 管理(42271)
- 学报(41451)
- 科学(40068)
- 农(38969)
- 大学(32971)
- 教育(32625)
- 学学(30840)
- 技术(28500)
- 农业(26776)
- 融(25292)
- 金融(25292)
- 财经(22457)
- 经济研究(22127)
- 业经(19772)
- 经(19516)
- 问题(17269)
- 贸(15820)
- 技术经济(15051)
- 业(15035)
- 世界(14084)
- 统计(13949)
- 国际(13542)
- 科技(13451)
- 图书(13408)
- 版(12827)
共检索到420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鹏 常远 穆怀中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厘清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199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GMM估计等分析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不等于1),无论从静态层面还是动态层面,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只要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为正,提高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就可以有效且稳定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少锋 兰森 张紫洋 于泽
中国收入分布在1995—2018年发生了阶段性演变:2007年之前,中、底层收入份额不断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认为偏向性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个体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收入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收入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总体上可以较好地解释这段时期中国收入分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2007年之前,资本、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共同导致中、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顶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部分抵消了前者对底层和顶层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这段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发现1995—2007年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收入上升掩盖了分配格局的失衡,顶层群体收入增幅最大;2007—2018年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善,中层群体从增长中获益最多。本文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收入分布和不平等演变的理解,也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振兵 邵帅 杨莉莉
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是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要素产出弹性、环境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要素替代弹性与生产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并进一步揭示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要素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研究发现:投资导致的资本存量增加伴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劳动投入增加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国目前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环境、能源、劳动,是造成产能过剩、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存的根源。研究显示,将技术进步方向的路径优化为劳动、资本、能源、环境,是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对策,同时也是中国实现绿色工业变革的最终方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毓春 袁礼 王林辉
探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对于解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先从行业结构视角剖析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再利用CES生产函数下的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估计1985—2011年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路径由技术进步偏向性所主导,行业结构的作用有限;整体而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1985—1996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劳动,带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0.0504和0.0570,1997—2011年工业和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吉生保 许佳 马淑娟 陈继勇
本文构建研发类外资利用与本土技术进步偏向性之间的逻辑框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级统计数据,在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基础上考察研发类外资利用与本土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长短期关系,分析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在研发类外资利用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研发类外资利用是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格兰杰原因,有助于预测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反之则不成立;研发类外资利用对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在短期具有偏向使用劳动的亲民倾向,但在长期多数省份没有显现这一特征;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调节作用的异质性明显,为引导研发类外资的可持续利用,也使本土技术进步更加惠民,应视本土研发类外资利用的多寡,各地人才政策的立足点须有区别地放在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待遇保障上。
关键词:
研发类外资 技术进步偏向性 调节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万钦 刘奎庆 徐双军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结束后,城镇"精准扩中"需要纳入议程。在精准扶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后,提出帮扶"城镇弱势群体"可以解决社会认同的问题,也避开从两端截取的难题,对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弱势群体"定向帮扶就能使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借鉴"精准扶贫"的方法,从城镇弱势群体中筛选了"六个潜在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提出"六个一批"解决办法,并从六个方面对"精准扩中"方案进行了设计。"精准扶贫"与"精准扩中"交替推进,我国就能快速实现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两大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王自力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增长转型需要依赖技术进步。本文通过构建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与Kalman Filter的测度模型,测算了中国33个行业的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并对行业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动态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总体上,行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能源消耗,高能耗特征明显。市场化滞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受到市场规模效应影响而呈现出能源消耗型技术进步:技术与设备轻型化行业受能源价格影响,表现为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特性与投资周期差异导致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相比重工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的波动次数更多、波幅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宏观环境波动和要素价格扭曲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式城镇化拓展经济空间以及建构技能型人力资本"旋转门"式流动机制等途径来化解矛盾,逐步消解发展的二律背反困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香菊 贺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税制作为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至关重要。文章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视角出发,基于CHIP家庭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分位数回归研究了税收对各群体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税制具有明显的累退性,税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而且随着分位数的增加,系数逐渐增大;从经济和地区差异来看,经济水平中等地区税收对收入的挤入效应最弱,农村税收对收入的挤入作用明显低于城镇,而且农村收入不均等化更易受税收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累进性明显,但偏低收入群体税负重,高收入群体累进性不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廉晓梅 王科惠
本文根据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的资本、劳动、能源三要素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测算1990—2017年我国八大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水平,并实证分析各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技术进步总体表现为资本偏向性,少数年份由于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影响,使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部分区域偏向能源和劳动,劳动收入份额呈震荡下降趋势,即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大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偏向性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为优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应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多措并举鼓励技术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殷晓彦 崔占峰
技术进步是否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并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这一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有偏性密切相关。论文从宏观角度入手,选取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技术偏向性进步指数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且这一结果在不同区域间未见差异。多元中介效应检验证明,这一促进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实现。考虑稳健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殷晓彦 崔占峰
技术进步是否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并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这一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有偏性密切相关。论文从宏观角度入手,选取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技术偏向性进步指数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且这一结果在不同区域间未见差异。多元中介效应检验证明,这一促进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实现。考虑稳健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