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5)
2023(11310)
2022(9266)
2021(8473)
2020(6856)
2019(15508)
2018(14749)
2017(27825)
2016(14561)
2015(16461)
2014(16137)
2013(16407)
2012(15873)
2011(14666)
2010(15089)
2009(14146)
2008(13147)
2007(11549)
2006(10620)
2005(10204)
作者
(42187)
(34786)
(34740)
(33042)
(22330)
(16832)
(15744)
(13743)
(13495)
(12422)
(12191)
(11715)
(11408)
(11205)
(11085)
(10971)
(10224)
(10085)
(10037)
(9653)
(9053)
(8510)
(8383)
(7972)
(7920)
(7831)
(7652)
(7594)
(7071)
(7003)
学科
(69780)
经济(69718)
(37930)
管理(36441)
中国(31286)
(28251)
企业(28251)
(27097)
金融(27097)
(25158)
银行(25148)
(24564)
方法(22285)
地方(21066)
数学(19856)
数学方法(19758)
(19452)
(17359)
业经(15938)
(15832)
(15613)
贸易(15593)
(15202)
农业(13495)
(12242)
中国金融(11409)
地方经济(10902)
(10704)
环境(10628)
(10261)
机构
大学(209992)
学院(208458)
(99767)
经济(97767)
研究(84656)
管理(73669)
中国(71370)
理学(61093)
理学院(60342)
管理学(59577)
管理学院(59175)
(46858)
(45157)
科学(45015)
(42213)
中心(38661)
研究所(37820)
财经(34977)
(33328)
经济学(32947)
(32000)
(31721)
北京(31327)
(30486)
经济学院(29603)
(28764)
师范(28516)
(26096)
财经大学(26084)
业大(25893)
基金
项目(130442)
科学(103580)
研究(100416)
基金(95090)
(82289)
国家(81588)
科学基金(69152)
社会(66316)
社会科(63174)
社会科学(63164)
(48837)
基金项目(48323)
教育(45487)
(41575)
自然(40231)
资助(39590)
编号(39390)
自然科(39331)
自然科学(39321)
自然科学基金(38646)
(34946)
成果(32996)
(30228)
重点(30225)
课题(29255)
发展(29208)
国家社会(28790)
(28720)
(27726)
中国(27544)
期刊
(117157)
经济(117157)
研究(76172)
中国(53652)
(39019)
金融(39019)
(32487)
(32414)
管理(29863)
科学(28245)
学报(28235)
教育(27623)
大学(22753)
农业(22074)
学学(21067)
经济研究(19945)
财经(18236)
业经(17518)
技术(17256)
(15896)
问题(14853)
(14520)
国际(14029)
世界(13644)
(12420)
技术经济(10085)
(9613)
论坛(9613)
经济问题(9405)
理论(9237)
共检索到351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维彬  
各国在金融危机处置方面的共性原则能为中国处置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对照这些共性原则,可以看出,中国的体制架构在金融危机处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金融机构接管法律可为早期干预金融危机奠定法律基础。接管是金融监管当局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一定的组织,全面控制金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松奇  
"十年一危机"这似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屈指算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今年恰好是美国次贷危机十年,明年是2008全球金融海啸十年的时间节点,"十年一危机"的魔咒到底会否应验?的确让人有些心惊肉跳,寝食难安。放眼世界,环顾左右,哪个国家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很多人立马会想到中国,因为近几年来国际国内有关中国经济金融的各种负面评价颇多,例如,最近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松奇  
"十年一危机"这似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屈指算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今年恰好是美国次贷危机十年,明年是2008全球金融海啸十年的时间节点,"十年一危机"的魔咒到底会否应验?的确让人有些心惊肉跳,寝食难安。放眼世界,环顾左右,哪个国家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很多人立马会想到中国,因为近几年来国际国内有关中国经济金融的各种负面评价颇多,例如,最近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和杰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平均收益率较低 ,非系统风险较高 ,系统风险位于世界首位 ,单位收益率风险较高 ,开放度最低的市场。故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分散投资的外国投资者而言 ,不具有投资价值。若仓促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 ,将导致国内资本外流 ,国际游资流入 ,加剧股市的波动 ,增加股市的风险 ,诱发金融危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冯昊青  
社会消费能力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而市场经济的分配逻辑却又必然消解社会消费能力,这是导致包括此次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的根源。西方社会在"市场正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不通过"分配正义"来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以化解危机,而是通过"消费道德"和"信用过度"鼓动和放纵无节制的超前消费来创造和提高"虚拟消费能力"以缓解矛盾,这既是导致战后以来自由市场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秘密,也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该文认为,秉持"分配正义"、适度消费观和恰当监管是化解市场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韦格  崔秀梅  
基于本人于2019年出版的新书《末日简史》,本文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若干重大金融危机之前,都可见非中央政府债务的加速积累现象。借贷活动的快速大量累积,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出现泡沫经济,形成"过剩产能—不良贷款—银行等放贷机构破产"的典型循环。为了消化过剩产能,经济活动应该适当减速,使得需求与供给相匹配。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深度萧条,均由过剩产能引致。如今,各国政府早已熟稔于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陷入"银行破产—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中国1999年的那次潜在经济危机因此得以成功避免。通过回顾中国债务史,本文建议:在加强银行资本监管方面,中国应继续允许银行减记问题贷款,并适当进行贷款重组,减轻债务人的负担,以解决当前居高不下的债务问题;适度加大中央政府投资力度,并控制在适当水平,避免出现类似日本的极高水平中央政府债务率;持续策略地放缓经济增长,使得需求赶上供给。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郑旭华  王红英  
本文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部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 ,归纳出了管理与处置系统性金融危机时具有普遍意义的若干关键步骤和方法。比较了各国运用这些关键步骤和方法的差异与效果。各国在这其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对更好地管理与处置金融危机是很有意义的。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李谓文  
金融危机成因固然复杂,但是循着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特征、金融危机模型以及大量相关实证分析的路径,可以追溯到金融危机的主要生成条件。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开放金融业,如果出现宏观基本面恶化、金融体系扭曲、公众对政府政策预期不乐观等现象,金融危机就有可能在各种层面孪生、爆发并传染。金融危机爆发的充要条件是值得中国政府开放金融市场进程中予以关注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永波   赵襄郧   陈永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作云  
我国现阶段多元化的生产关系结构和经济制度结构,为"短缺"性危机和"过剩"性危机,尤其是"过剩"危机在我国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前提。多元化的经济主体结构孕育和放大了危机的可能性。"过度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增大和强化了危机的风险性。对此,我们必须百倍警惕,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金融和经济危机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军华  
选择有效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和不良资产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关键问题,政策选择不仅影响处理危机的财政成本,也会影响金融机构未来的风险承担行为。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析政府处置有问题银行的各种政策选择的模型,通过考察各种政策的事后道德风险和事后财政成本,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实施重点的转变,说明了为什么股权注资比收购不良资产更有效。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德卿   李江涛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历次金融危机是世界各国加强金融监管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而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风险处置经验与启示。金融危机不仅对发生国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重要挑战。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