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5)
2023(11578)
2022(9819)
2021(9483)
2020(8171)
2019(19208)
2018(18941)
2017(35940)
2016(19274)
2015(22257)
2014(22125)
2013(21926)
2012(20271)
2011(18255)
2010(17776)
2009(16511)
2008(16165)
2007(14066)
2006(11666)
2005(10256)
作者
(55111)
(46491)
(46229)
(44152)
(29334)
(22304)
(21109)
(18339)
(17609)
(16230)
(15781)
(15631)
(14579)
(14558)
(14442)
(14432)
(14148)
(13815)
(13352)
(13224)
(11346)
(11334)
(11323)
(10522)
(10516)
(10425)
(10199)
(10020)
(9275)
(9257)
学科
(83351)
经济(83271)
管理(52145)
(50839)
方法(43002)
(40594)
企业(40594)
数学(39100)
数学方法(38672)
中国(22975)
(21672)
(20613)
(17827)
贸易(17821)
(17441)
(16560)
业经(15563)
农业(14157)
(14035)
地方(13366)
(13006)
财务(12964)
财务管理(12931)
企业财务(12253)
(12131)
环境(12073)
(12010)
银行(11972)
(11569)
金融(11566)
机构
大学(278905)
学院(276843)
(121193)
经济(119134)
管理(107582)
研究(95260)
理学(93771)
理学院(92724)
管理学(91182)
管理学院(90657)
中国(72762)
(58483)
科学(58117)
(52177)
(47927)
(47077)
研究所(44152)
中心(44019)
财经(42911)
业大(41937)
(39277)
经济学(38733)
(38357)
农业(37509)
北京(36670)
经济学院(35154)
(34759)
师范(34374)
(34334)
财经大学(32121)
基金
项目(191779)
科学(151675)
基金(142607)
研究(136606)
(125470)
国家(124521)
科学基金(106581)
社会(88160)
社会科(83691)
社会科学(83669)
基金项目(75258)
(72104)
自然(69924)
自然科(68351)
自然科学(68328)
自然科学基金(67127)
教育(63002)
(62198)
资助(59427)
编号(53584)
(43999)
重点(43701)
成果(42297)
(41003)
(39690)
科研(37826)
国家社会(37698)
教育部(37648)
创新(37287)
课题(36342)
期刊
(121516)
经济(121516)
研究(76476)
中国(47891)
学报(44680)
科学(41432)
(41014)
(40793)
管理(37193)
大学(33627)
学学(31922)
农业(28251)
技术(24237)
教育(23567)
(22059)
金融(22059)
财经(21278)
经济研究(20949)
业经(18488)
(18336)
问题(16718)
(16169)
(15542)
统计(14558)
技术经济(14095)
世界(13728)
资源(13292)
国际(13253)
(13160)
(12698)
共检索到391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甜   谭惟伊   韩璐   姜全保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现象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了各出生队列的年龄别未育比例及其城乡和教育差异,分析了队列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效应,并对各队列未育比例的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在29岁时的未育比例明显上升,且高学历、城市女性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反映了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推迟初育的现实;虽然在育龄期后期存在生育的补偿效应,但在较晚出生队列中相应的补偿程度降低。初婚年龄越晚,女性终身无子女的可能性越大;在较晚出生的队列中,未婚比例上升对年龄别未育比例升高的贡献不断增大。通过逐步替换法对队列未育比例变动进行分年龄的分解,结果显示,在生育年龄早期,晚出生队列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的升高导致了队列未育比例的增加;在生育年龄中后期,女性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补偿生育,但补偿能力有限。预期未来年轻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将进一步上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利丹  陈一迪  
关于人工流产的研究大多从时期视角展开,缺乏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中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终身怀孕信息展开分析,采用APC分层混合效应模型分离出影响女性终身人工流产水平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期效应上,中国女性的人工流产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生育政策调整和生殖健康服务发展对其有重要影响;在队列效应上,人工流产的数量选择机制和性别选择机制在不同出生队列的女性中产生分化;在年龄效应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女性的人工流产年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建议继续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减少非意愿怀孕,促进性别平等,重点关注经历过人工流产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卫  董浩月  刘金菊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余年的9期追踪数据,使用分层生长曲线模型,分析我国女性生育对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并考察这种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育对女性工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工资增长速度也随之减缓,显示出生育影响的长期效应;越晚出生的队列,生育对母亲的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均越大;同时,市场部门影响的队列效应更为明显。对于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长期下降和低生育率趋势,分析生育对女性工资水平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如何减少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即积极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地见效,通过一揽子社会经济政策完善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加快构建家庭和生育友好型社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利丹  赵翔宇  
利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生命历程数据,探究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迁移历程及其性别差异,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解释重要生命事件(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对男性和女性迁移历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代人口的迁移历程呈现明显的队列差异和性别差异;与1940~1949年和1950~1959年出生队列相比,1930~1939年和1960~1969年出生队列在迁移高峰年龄(20~24岁)时的政策限制较少而终身累计迁移频率更高,性别差异也更显著;教育和非农就业转移会促进终身迁移机会,较早结婚和较多生育的作用则相反;非农就业转移对女性的多次迁移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缩小男女之间的迁移差距;结婚和生育会降低迁移概率,而离婚会增加迁移概率,这些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Robert McCaa  Lara Cleveland  Patricia Kelly Hall  Steven Ruggles  Matthew Sobek  
文章根据国际微观数据系列整合共享数据库中的13个亚太国家各自多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检测了不同出生队列的小学毕业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在历次普查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中国、越南、蒙古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的一致性很高,平均差异不到0.5个百分点,回归系数为0.93~1.07,R~2高达0.99。然而,另外一些国家的一致性较差,有的国家与平均值的绝对差异高达16个百分点。这13个亚太国家的回归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62~1.44,R~2为0.65~0.99。总体而言,这些国家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在各自历次普查中的统计一致性较高。最后,文章就如何专业化地使用数据库中统一整合过的微观数据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刘金塘  
任何人口现象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间(时点或时期)。对人口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人口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关系的研究,都必须明确规定所观察与研究的时间范围。对人口现象的研究绝大多数也是就某一时点或时期来进行的,即人口学中所称的时期分析。我们也常常把不同时点或时期的人口现象进行动态对比,以考察人口的发展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雷琳旋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甫宁  王亚楠  刘亚洲  
已有研究运用全国生育率统计数据,验证了利用初育年龄能够对终身生育率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文章应用2010年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和四川五省以及2013年吉林省的农村人口整村抽样调查数据,对初育年龄和终身生育数量的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进行了再次验证,并通过对微观个体生育行为的分析,发现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他因素对二者同时产生的反向影响,并从队列视角讨论了农村人口生育水平的估计方法。实证结果表明,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初次生育前有过外出非农就业经历的,初育年龄越大,同时终身生育数量越少;其配偶的上述个人特征对于生育时机和数量的影响则表现出与前者相异的作用。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增文  
文章使用2009年在山东省沂蒙山区部分县市的调查数据,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影响女性老年人口贫困及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指标,把老年女性的贫困区分为"暂时性贫困"和"持续性贫困",而"持续性贫困"才是政府重点解决和帮扶的对象;并且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找出影响农村老年女性持续性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文章认为解决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的最优方案不是设计一个新的制度,而是对目前的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加以"整合",然后重点对该部分群体加以倾斜和覆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蓉  
终身未育者增多是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突出的新变化,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中国仍是“普育”社会,并将其视为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独特之处。文章以中国上海市为例,从代际差异、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特征3个维度,使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相关婚育调查数据,考察女性终身未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浅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已度过育龄期和处于育龄末期的女性而言,上海市女性终身未育水平仍低于欧洲国家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社会;但相对年轻的“65后”“70后”女性与年长队列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终身未育水平上升趋势。越是年轻的女性队列,终身未婚对终身未育的贡献越大;非上海户籍女性的终身未育水平低于上海户籍女性,但年轻队列中前者明显向后者靠拢。女性终身未育率还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当前仍处于育龄期的年轻队列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队列,且婚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个体性,婚育意愿低迷,推迟婚育的人群规模也在扩大,这些迹象预示着年轻队列的终身未育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现象及其扩散趋势,或许预示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普育”现象是“过渡性”的而非“独特性”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尔生,顾杏元,郑训载,丁祥泳,徐根娣  
为了评价上海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于1981年2—3月在七一公社进行了一次育龄妇女生育率调查。七一公社1980年年底人口为18608人,文化经济及计划生育工作在上海县均属中上水平,有一定代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