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8)
2023(8641)
2022(7386)
2021(7065)
2020(6209)
2019(14642)
2018(14356)
2017(27030)
2016(15061)
2015(17630)
2014(17643)
2013(17942)
2012(17218)
2011(15771)
2010(15918)
2009(14962)
2008(15257)
2007(13743)
2006(11821)
2005(10751)
作者
(46235)
(39179)
(38901)
(37324)
(24990)
(18718)
(17701)
(15252)
(14859)
(13829)
(13699)
(13136)
(12619)
(12609)
(12526)
(12182)
(11838)
(11516)
(11352)
(11262)
(9937)
(9726)
(9573)
(8885)
(8858)
(8843)
(8644)
(8500)
(7959)
(7943)
学科
(68652)
经济(68581)
管理(37328)
(36624)
方法(33194)
数学(29813)
数学方法(29567)
(27665)
企业(27665)
中国(20585)
(18729)
(15770)
(15672)
(15666)
贸易(15661)
(15295)
(12635)
业经(12177)
农业(12046)
地方(11278)
(10647)
银行(10612)
(10374)
金融(10371)
(10203)
(10129)
环境(9529)
(9014)
(8758)
财务(8741)
机构
大学(234416)
学院(228841)
(101959)
经济(100155)
研究(87599)
管理(82358)
理学(70617)
理学院(69689)
管理学(68495)
管理学院(68049)
中国(66101)
科学(53381)
(50955)
(46507)
(45107)
(43505)
研究所(42637)
中心(38591)
财经(36262)
业大(34924)
农业(34654)
(33819)
经济学(33622)
(33139)
北京(32867)
(31295)
师范(30973)
(30654)
经济学院(30533)
财经大学(26955)
基金
项目(149628)
科学(116857)
基金(110363)
研究(106796)
(97968)
国家(97237)
科学基金(80589)
社会(68663)
社会科(65025)
社会科学(65004)
基金项目(57549)
(54795)
自然(51255)
自然科(50090)
自然科学(50065)
自然科学基金(49225)
教育(49099)
(48372)
资助(46541)
编号(41516)
成果(35384)
(35312)
重点(34755)
(32654)
(30005)
中国(29948)
教育部(29816)
国家社会(29540)
课题(29360)
科研(29218)
期刊
(109261)
经济(109261)
研究(70087)
中国(44390)
学报(40745)
(39058)
科学(36774)
(34329)
大学(29865)
学学(28114)
管理(27729)
农业(26565)
教育(22329)
(20537)
金融(20537)
经济研究(18767)
财经(18739)
技术(17761)
(16200)
问题(15291)
业经(15268)
(15152)
(14897)
世界(13503)
国际(13130)
(11931)
技术经济(11862)
统计(11479)
理论(10446)
资源(10439)
共检索到342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才多多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仅到1982年上半年)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及1988年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封婷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模式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分布集中、对称性强;1970年之后出生队列初婚率达到峰值的年龄逐步推后、初婚年龄分布变得分散、对称性和不同群体间异质性增强,初婚推迟。城市女性初婚晚,分布分散,农村女性异质性较强。初婚延迟和队列初婚年龄模式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终身未婚比例上升,预计1980年出生队列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正伟  
随着中国性别比越来越大,人们对初婚者的年龄择偶意向越来越关注。但是,在研究性别比例问题时,大多是从人口总量本身和简单的百分比来进行的。因而,缺乏统计意义上的规律和定量分析的说服力,难以达到对这类社会现象做出精确分析的目的。文章采用初婚年龄择偶意向分析法对中青年择偶和性别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婚姻市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亓昕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再生产及其运动规律的。人口学历来把婚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因为婚姻和生育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人口学研究中,虽然对婚姻已有过不少著述,但总的来说,大部分还是描述性的,理论上定量研究婚姻模式尚少。本文从介绍寇尔的初婚模式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良操  
一、初婚规模的变动 (一)绝对规模的变动 中国自1944年以来男女性初婚推算人数的情况是:1944~1950年年平均人数分别为314万和358.37万人;1951~1960年为380.02万和378.09万人;1961~1970年为515.2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晨,周育仲  
自七十年代初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以来,国家提倡青年实行晚婚。晚婚年龄各地一般规定,农村女23周岁、男25周岁,城市女25周岁、男27周岁。1981年开始实行新《婚姻法》,法定结婚年龄由原来规定的女18周岁、男20周岁提高到女20周岁、男22周岁。这比实际提倡的晚婚年龄提前了。新婚姻法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尽管如此,1981年内,不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魏进  
初婚表在衡量当年初婚水平,研究初婚变化趋势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进行地区对比、年代对比及分析初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制作初婚表需要的统计资料较多,有些资料又不易收到,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我国较大地区范围的初婚表。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以及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口资料,使我们有可能作出1981年的全国女性初婚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掌握少数民族人口动态变化,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原因,把握今后变化趋势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本文研究的是人口动态的一个方面——初婚变动。首先叙述了少数民族37年(1950—1986年)来总和初婚率的变动,并提出了判定年平均总和初婚率和终身已婚率关系的一个准则;然后对少数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文章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和地方文献资料考察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定婚龄、政策婚龄对农民初婚行为的约束作用。文章的基本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法定婚龄并非刚性原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迄至80年代初,尽管各个时期都有一定比例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但多数民众却遵循了这一原则。晚婚年龄政策虽未被多数民众所恪守,但却将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的比重降到最低。80年代法定婚龄以下结婚率上升与集体经济组织制约降低有关。90年代农村晚婚率上升是社会经济初步转型力量推动的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颖  吴昊  
基于婚姻登记业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近8年来北京市初婚人群的平均初婚年龄: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05岁,且在时序上基本保持稳定;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6.21岁,但在时序上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区分人口流迁类型的分析显示,迁移人口(京户非京籍)的初婚年龄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对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起到拉升作用;男性流动人口(非京户)的初婚年龄接近迁移人口,也推高了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而女性流动人口的作用则相反。此外,由于跨户籍通婚比例的性别差异,女性本地人口(京户京籍)受到一定的婚姻挤压,同时受择偶梯度和男性"年龄向下婚"习惯的影响,从长期看北京本地女性的初婚年龄很可能会进一步推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