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1)
- 2023(14060)
- 2022(12235)
- 2021(11670)
- 2020(9727)
- 2019(22608)
- 2018(22356)
- 2017(42599)
- 2016(23265)
- 2015(26387)
- 2014(26323)
- 2013(26007)
- 2012(23834)
- 2011(21621)
- 2010(21414)
- 2009(19837)
- 2008(19540)
- 2007(16903)
- 2006(14876)
- 2005(13402)
- 学科
- 济(92796)
- 经济(92658)
- 管理(69539)
- 业(63215)
- 企(52874)
- 企业(52874)
- 方法(41738)
- 数学(36333)
- 数学方法(35982)
- 中国(27983)
- 财(25436)
- 农(24221)
- 制(21546)
- 业经(20408)
- 学(19726)
- 贸(18418)
- 贸易(18405)
- 易(17990)
- 地方(16159)
- 农业(15652)
- 银(15437)
- 务(15415)
- 银行(15394)
- 财务(15346)
- 财务管理(15315)
- 体(15278)
- 环境(15020)
- 和(14747)
- 行(14706)
- 企业财务(14550)
- 机构
- 大学(334633)
- 学院(329013)
- 济(137644)
- 经济(134878)
- 管理(129801)
- 研究(115962)
- 理学(112318)
- 理学院(111047)
- 管理学(109390)
- 管理学院(108782)
- 中国(87659)
- 京(72190)
- 科学(69207)
- 财(64209)
- 所(58210)
- 研究所(52986)
- 中心(51207)
- 财经(51156)
- 农(50803)
- 业大(47311)
- 经(46653)
- 江(46463)
- 北京(46394)
- 范(42885)
- 师范(42487)
- 经济学(42439)
- 院(41870)
- 农业(39767)
- 财经大学(38197)
- 经济学院(38179)
- 基金
- 项目(225018)
- 科学(177662)
- 研究(165954)
- 基金(165538)
- 家(144324)
- 国家(143184)
- 科学基金(122583)
- 社会(106063)
- 社会科(100512)
- 社会科学(100488)
- 基金项目(87497)
- 省(84229)
- 自然(78563)
- 自然科(76719)
- 自然科学(76701)
- 教育(75374)
- 自然科学基金(75336)
- 划(72163)
- 资助(68404)
- 编号(66372)
- 成果(55118)
- 部(51232)
- 重点(50289)
- 发(47278)
- 创(46360)
- 课题(45815)
- 国家社会(44393)
- 教育部(44235)
- 制(43941)
- 创新(43396)
- 期刊
- 济(149020)
- 经济(149020)
- 研究(102857)
- 中国(64424)
- 学报(51700)
- 科学(48873)
- 财(48713)
- 管理(48434)
- 农(46313)
- 大学(39537)
- 学学(37105)
- 教育(35625)
- 农业(32311)
- 融(28835)
- 金融(28835)
- 技术(26790)
- 财经(25574)
- 经济研究(24179)
- 业经(22042)
- 经(21825)
- 问题(19578)
- 业(16966)
- 理论(16771)
- 贸(16226)
- 图书(16212)
- 科技(15509)
- 技术经济(15343)
- 世界(15243)
- 实践(15029)
- 践(15029)
共检索到487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才多多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仅到1982年上半年)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及1988年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亓昕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再生产及其运动规律的。人口学历来把婚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因为婚姻和生育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人口学研究中,虽然对婚姻已有过不少著述,但总的来说,大部分还是描述性的,理论上定量研究婚姻模式尚少。本文从介绍寇尔的初婚模式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颖 吴昊
基于婚姻登记业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近8年来北京市初婚人群的平均初婚年龄: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05岁,且在时序上基本保持稳定;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6.21岁,但在时序上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区分人口流迁类型的分析显示,迁移人口(京户非京籍)的初婚年龄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对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起到拉升作用;男性流动人口(非京户)的初婚年龄接近迁移人口,也推高了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而女性流动人口的作用则相反。此外,由于跨户籍通婚比例的性别差异,女性本地人口(京户京籍)受到一定的婚姻挤压,同时受择偶梯度和男性"年龄向下婚"习惯的影响,从长期看北京本地女性的初婚年龄很可能会进一步推迟。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人口流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正伟
随着中国性别比越来越大,人们对初婚者的年龄择偶意向越来越关注。但是,在研究性别比例问题时,大多是从人口总量本身和简单的百分比来进行的。因而,缺乏统计意义上的规律和定量分析的说服力,难以达到对这类社会现象做出精确分析的目的。文章采用初婚年龄择偶意向分析法对中青年择偶和性别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婚姻市场。
关键词:
择偶意向 正态分布 性别比 婚姻挤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封婷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模式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分布集中、对称性强;1970年之后出生队列初婚率达到峰值的年龄逐步推后、初婚年龄分布变得分散、对称性和不同群体间异质性增强,初婚推迟。城市女性初婚晚,分布分散,农村女性异质性较强。初婚延迟和队列初婚年龄模式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终身未婚比例上升,预计1980年出生队列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模式 参数模型 终身未婚比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嘉陵
本文提出用队列生育年龄因子作为度量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建立生育的时期指标和队列指标的关系,从而分解出年度的生育时期变动系数。并通过计划生育率估计年度的计划生育变动系数和分年龄的绝对超生率、既往瞒生率和控制调整率,为分析、制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动态监测计划生育的执行情况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玉周
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以及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使得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极其复杂.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对能源消费会产生不同影响。文章通过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3个指标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法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等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均具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暂时不显著.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影响会逐步显现;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反方向变动;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 能源消费 面板数据 GMM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张建武
文章从代际和年龄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居民劳动收入变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收入变动的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皆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增,且前者大于后者。收入不平等的年龄效应表现出非线性的、加速递增趋势,而不平等的代际效应稳定上升,1960年之后出生队列不平等程度较高。此外,居民劳动收入变动也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比较而言,城镇居民收入模式更具优势。由于代际效应和城乡差异是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促进代际公平的养老保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应受到充分重视。
关键词:
劳动收入 代际效应 年龄效应 队列分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艺容 尹有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点表现为少年人口比重下降趋势明显,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但空间有限;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负向关系,居民消费水平与少儿抚养比以及总抚养比正相关,而与老年人口抚养比负相关;储蓄率与少儿抚养比负相关,与老年抚养比也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生命周期假说"以及"家庭储蓄需求假说"相符;少儿抚养比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与技术创新呈反向关系,同时抚养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延缓退休、放开二胎等政策将有利于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以维持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萍
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在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从储蓄、就业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建立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和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探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并得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升高是居民储蓄率不断提高、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起了失业率上升的结论。本文最终提出把握新常态机遇,政府引导发展老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准备应对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