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4)
- 2023(10499)
- 2022(8762)
- 2021(8103)
- 2020(6453)
- 2019(14914)
- 2018(14395)
- 2017(26639)
- 2016(14358)
- 2015(16424)
- 2014(16045)
- 2013(16086)
- 2012(15746)
- 2011(14839)
- 2010(14920)
- 2009(13550)
- 2008(13606)
- 2007(11862)
- 2006(10960)
- 2005(10276)
- 学科
- 济(72156)
- 经济(72089)
- 业(35203)
- 管理(34230)
- 中国(25239)
- 方法(24492)
- 企(24458)
- 企业(24458)
- 数学(21412)
- 数学方法(21227)
- 农(20997)
- 地方(19659)
- 业经(15859)
- 贸(14984)
- 贸易(14969)
- 学(14810)
- 易(14528)
- 农业(14398)
- 发(12678)
- 银(12106)
- 银行(12081)
- 融(12071)
- 金融(12070)
- 行(11883)
- 环境(11845)
- 制(11819)
- 财(11560)
- 地方经济(11129)
- 技术(10494)
- 和(9682)
- 机构
- 大学(216631)
- 学院(215798)
- 济(98565)
- 经济(96895)
- 研究(89200)
- 管理(76046)
- 中国(68410)
- 理学(64151)
- 理学院(63257)
- 管理学(62253)
- 管理学院(61854)
- 科学(53427)
- 京(49003)
- 所(46710)
- 研究所(42628)
- 财(41964)
- 农(41151)
- 中心(37908)
- 财经(33004)
- 江(32749)
- 院(32284)
- 北京(32221)
- 农业(32057)
- 业大(31765)
- 经济学(31752)
- 范(31446)
- 师范(31142)
- 经(30172)
- 经济学院(28540)
- 科学院(27916)
- 基金
- 项目(141517)
- 科学(112186)
- 研究(103882)
- 基金(103534)
- 家(92738)
- 国家(92014)
- 科学基金(76420)
- 社会(67893)
- 社会科(64468)
- 社会科学(64458)
- 基金项目(53347)
- 省(52585)
- 自然(47047)
- 教育(46250)
- 划(46149)
- 自然科(45970)
- 自然科学(45956)
- 自然科学基金(45159)
- 资助(42569)
- 编号(39662)
- 发(37381)
- 重点(33388)
- 成果(32929)
- 部(32430)
- 发展(30298)
- 展(29797)
- 国家社会(29767)
- 创(29522)
- 课题(29510)
- 中国(29189)
- 期刊
- 济(114972)
- 经济(114972)
- 研究(71773)
- 中国(50882)
- 农(39072)
- 科学(35540)
- 学报(35466)
- 管理(29688)
- 财(28698)
- 农业(27333)
- 大学(27026)
- 教育(25601)
- 学学(25355)
- 融(22689)
- 金融(22689)
- 经济研究(19585)
- 技术(18151)
- 业经(18078)
- 财经(16816)
- 业(15715)
- 问题(15432)
- 经(14786)
- 贸(14195)
- 世界(14162)
- 国际(13194)
- 资源(11750)
- 技术经济(11291)
- 科技(10304)
- 版(10062)
- 经济问题(9740)
共检索到345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占池
采用以能量和营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对我国天然牧地与人工牧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人工牧地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天然牧地 ,但目前的生产量却显著低于天然牧地。从不同自然区域比较看 ,无论天然牧地还是人工牧地 ,生产力均为南方区 >北方区 >青藏区 ;生产量均为北方区 >南方区 >青藏区。目前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是天然牧地利用强度远大于其生产能力 ,总体超载严重 ;人工牧地和复合兼用牧地面积过小 ,提供的饲草总量太低。据此提出了提高我国牧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如下 : ①把牧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 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进行牧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③...
关键词:
天然牧地 人工牧地 生产能力 开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志强 来俊斌
边牧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短板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难达银行贷款门槛。小微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此外,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风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小萍 陈百明 张添丁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关键词:
“藏粮于地”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爱民 封志明 阎丽珍 于格
论文首先在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为重点,对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大豆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大豆主产区未来大豆最大可能生产规模进行了预测;在分析大豆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潜力基础上,研究提出了2020年之前中国大豆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在2800×104~3400×104t左右。但由于中国大豆生产和大豆加工存在严重的空间布局错位,应实施“南进北出”的大豆贸易战略;东北平原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大豆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但该地区也是玉米主产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必然带来玉米种植面积的下降,也将影...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农产品 大豆 生产能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雅娴 樊江文 张海燕 王穗子
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一帆
<正>主持人的话: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发展之路,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至此,我国正式开启了大规模、系统化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新征程。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农牧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用体系发展。然而,完善的信用体系更是做好农牧区金融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农牧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行长刘镭、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分行行长于建新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副院长莫秀根,探讨农牧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经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百明 周小萍
该文在分析1996年~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认为,我国耕地的流失呈加剧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强,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单产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分析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原因,认为造...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长辉 莫业勇 刘锐金
基于1977年至2018年种植面积数据,依据不同品种的生命周期产量分布并结合中国天然橡胶生产实际情况设置相关假设条件,对天然橡胶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天然橡胶生产能力测算值与实际产量的拟合效果很好,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是造成实际产量和生产能力差距的主要因素;从2014年开始,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2014年生产能力超过实际产量约0.96万t,到201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1.46万t;2014年以来,橡胶林受低价影响,更新面积下降,可能对未来生产能力造成冲击,但由于2012年以前大规模种植的橡胶树将逐渐进入旺产期,短期内生产能力还会继续增大,预计2024年橡胶产量将到达峰值(116.70万t),然后进入下降阶段。因此,橡胶产业主管部门需要对未来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变化有充分的估计,加大对胶园更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胶农橡胶收入,稳定种植规模和降低闲置产能。
关键词:
天然橡胶 生产能力 产量 预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文杰 冯中朝
采用C-D生产函数,测度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其实质就表现在耕地流失上: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降低。详细剖析了耕地流失的途径,鉴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开发的难度极大,得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途径,只能是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最后提出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流失 C-D函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李志斌 万利
随着中国人口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农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侵吞耕地,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其在1993年~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高产田的空间关系及由耕地非农化所导致的粮食减产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耕地非农化面积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辽宁省和吉林省耕地非农化区域分别呈"云片状"集团式和平行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粮食 生产能力 变化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