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92)
2023(14023)
2022(12246)
2021(11773)
2020(9864)
2019(23168)
2018(22899)
2017(43576)
2016(23905)
2015(27140)
2014(26834)
2013(26681)
2012(24786)
2011(22495)
2010(22183)
2009(20211)
2008(19542)
2007(16673)
2006(14564)
2005(12903)
作者
(69269)
(57538)
(56854)
(54199)
(36771)
(27662)
(25936)
(22618)
(22032)
(20439)
(19761)
(19557)
(18373)
(18217)
(17963)
(17738)
(17189)
(17096)
(16475)
(16305)
(14266)
(14100)
(13768)
(13152)
(12778)
(12758)
(12668)
(12621)
(11589)
(11419)
学科
(95444)
经济(95333)
管理(63242)
(57612)
(46233)
企业(46233)
方法(42768)
数学(37305)
数学方法(36904)
中国(27222)
(25732)
(22770)
地方(21474)
(21148)
业经(19884)
(19047)
贸易(19035)
(18484)
环境(17869)
农业(17198)
(16046)
(15800)
理论(14634)
(13793)
金融(13790)
技术(13552)
(13479)
(13472)
银行(13416)
(12855)
机构
大学(336955)
学院(331282)
(133862)
经济(131064)
管理(128200)
研究(121001)
理学(111156)
理学院(109787)
管理学(107861)
管理学院(107288)
中国(89298)
科学(76964)
(76038)
(61846)
(57610)
(57565)
研究所(56982)
中心(53447)
业大(52317)
北京(49216)
财经(46700)
(46132)
(45507)
农业(45469)
师范(45025)
(44244)
(42708)
经济学(40276)
(37525)
师范大学(37053)
基金
项目(233277)
科学(182001)
基金(169306)
研究(167931)
(149754)
国家(148578)
科学基金(125595)
社会(104768)
社会科(99063)
社会科学(99036)
基金项目(90307)
(87784)
自然(82869)
自然科(80837)
自然科学(80812)
自然科学基金(79356)
(76573)
教育(75615)
资助(70278)
编号(67107)
成果(54547)
重点(52811)
(51688)
(50487)
(47869)
课题(46781)
科研(44880)
创新(44767)
教育部(43643)
大学(43284)
期刊
(144589)
经济(144589)
研究(100034)
中国(63825)
学报(57593)
科学(52677)
(51643)
管理(45758)
大学(42876)
(41325)
学学(39942)
教育(37043)
农业(36625)
技术(26705)
(25982)
金融(25982)
经济研究(23606)
财经(22028)
业经(21806)
(20064)
问题(19282)
图书(18943)
(18892)
资源(16991)
科技(16504)
(15684)
(15574)
理论(15486)
世界(15262)
技术经济(15150)
共检索到486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正李  葛建平  韩爱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正李  葛建平  韩爱萍  
生态足迹方法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大都市1997-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上,北京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减少了25.8%;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较小;天津和重庆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9.5%和71.8%。2在足迹构成中,四大都市的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控制生态足迹的增长,本文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远桂  
在对国内外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按照该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实证测量,并对国内其他有关城市信息化水平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应把人口管理与新常态下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并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管理框架,从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方式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同时,加强政府合理行政干预,打破京津冀行政分割,建立首都圈总体产业布局,促进"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变,通过就业人口、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输出改善首都圈经济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卡  
外围中心的集聚力不足是引发人口疏散乏力、空间建设无序等大都市"城市病"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探寻提升外围中心的集聚力关键路径,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围中心集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指标权重和北京市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相结合,对未来几年各区县人口集聚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前期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约束对人口集聚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政策、体制等外生集聚力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影响更大,内生集聚力最大的城区依次是朝阳、海淀、大兴、昌平和通州,内生集聚力最小的依次是门头沟、石景山、东城和西城,政府需通过政策、体制等外生力量提高城市发展新区的外生集聚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建平  林晓言  
以北京市客运交通为研究对象(含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车、小汽车四大类),利用交通生态足迹的测算方法分析了2012年北京市各种客运交通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效率,估算了北京市客运交通的生态足迹目标函数值,从降低交通生态足迹与提高客运交通总分担量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北京市客运交通结构的策略。分析结果显示,从客运交通生态足迹占用土地类型可看出,间接用地即化石能源地面积占99%以上;从不同客运交通的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可看出,小汽车的生态足迹最高,占77.45%,且小汽车生态效率最低。因此,应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限制小汽车的增加,并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娉婷  张晓平  
区域重心模型能够直观地衡量经济属性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区域差异,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1989—2009年天津市人口与工业总产值数据,引入重心测度模型,以人口重心为参照,对天津市工业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各区县工业差异变动规律,对重心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与人口重心在北辰区内缓慢移动不同,21年来天津市工业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由市中心移动到市区外围,且在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显著大于南北方向。区位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引起工业重心迁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康琪雪  刘蜜蜜  
已有文献较多研究了在聚集经济作用下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环境因素中凝练出环境容量因素,确定其既是决定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聚集经济和环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大都市就形成了同时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高关联度服务业围绕着市中心或次中心集中布局,知识密集型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区,高关联度重工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近郊区和远郊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敏燕  董锁成  高宁  李宇  马红  邵丹  徐宁  
大都市森林公园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等游憩福利机会。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大都市森林公园由于资源差异性、活动多样性和管理复杂性导致了其格局分异特征,环境解说提升公众自然、健身和游憩体验的机会产生变化,不同类型环境解说媒介的时空组合也将产生不同。借鉴国际经验,以北京大都市为例,尝试构建大都市森林公园环境解说机会谱系,通过实地踏勘、深度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一手数据,运用GIS和数理分析法分析资源、公众、管理3个约束要素特征,提出都市中心和城市郊野两种典型模式:都市中心模式服务于社区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社区关怀、健身锻炼、自然教育的环境解说机会;城市郊野模式面向北京市外和国际游客,提供当地文化、自然教育、社交休闲、养生保健的环境解说机会,两者在非人员媒介和人员媒介的规划和建设上要求不同。基于以上研究,最后总结提出了优化系统模式、形成支持体系、完善系统媒介、推进项目建设等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楼文龙  
"三农"事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大都市"三农"发展的前景,探索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大都市"三农"发展力度,促进大都市农业经济健康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政策措施,结合北京地区银行业与有关各方的联动实践,作了些粗浅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齐元静   张宝林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