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6)
2023(9558)
2022(7951)
2021(7395)
2020(5801)
2019(13202)
2018(12784)
2017(23931)
2016(12736)
2015(14518)
2014(14455)
2013(14598)
2012(14165)
2011(13416)
2010(13451)
2009(12082)
2008(12043)
2007(10466)
2006(9681)
2005(9158)
作者
(37786)
(31484)
(31360)
(29710)
(20215)
(15181)
(14256)
(12327)
(12160)
(11140)
(11083)
(10531)
(10334)
(10239)
(9997)
(9814)
(9423)
(9063)
(9058)
(8817)
(8151)
(7786)
(7611)
(7285)
(7091)
(7086)
(6938)
(6860)
(6385)
(6314)
学科
(68275)
经济(68218)
管理(29689)
(28294)
中国(25012)
地方(22019)
方法(21187)
数学(18997)
(18989)
企业(18989)
数学方法(18916)
(18362)
(14472)
贸易(14458)
(14002)
业经(13852)
地方经济(12979)
农业(12493)
(12199)
(12115)
金融(12114)
(11931)
银行(11919)
(11760)
(11375)
环境(11354)
(11101)
(10493)
发展(9078)
(9049)
机构
大学(189030)
学院(188798)
(89865)
经济(88320)
研究(78712)
管理(65874)
中国(61286)
理学(55134)
理学院(54329)
管理学(53648)
管理学院(53267)
科学(45053)
(42965)
(40464)
(38232)
研究所(36579)
中心(33909)
(30759)
财经(29768)
经济学(29264)
北京(28544)
(28519)
(28321)
(28085)
师范(27863)
(27237)
经济学院(26288)
科学院(24663)
业大(23856)
农业(23800)
基金
项目(120931)
科学(96643)
研究(91375)
基金(88431)
(77319)
国家(76707)
科学基金(64538)
社会(60993)
社会科(57995)
社会科学(57986)
基金项目(45520)
(44897)
教育(40301)
(39133)
自然(37864)
自然科(36957)
自然科学(36947)
自然科学基金(36287)
资助(36101)
编号(35390)
(33472)
成果(29560)
重点(28266)
(27898)
发展(27842)
(27391)
国家社会(26541)
课题(26231)
中国(25896)
(24946)
期刊
(107376)
经济(107376)
研究(65788)
中国(44925)
(30054)
科学(27537)
学报(26895)
(26167)
管理(26140)
教育(22594)
(22371)
金融(22371)
农业(21110)
大学(20650)
学学(19084)
经济研究(18478)
业经(16695)
技术(15636)
财经(15288)
问题(14380)
(13702)
(13437)
世界(13007)
国际(12866)
(11875)
资源(10375)
技术经济(9498)
(9150)
论坛(9150)
经济问题(9005)
共检索到309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我国超大城市的空间拓展已进入都市区阶段,出行时耗明显延长,利用常规地铁制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市域快轨的诞生有一定的实际需求,但最高运行速度为140-160公里/小时的轨道制式在实践中却鲜有应用。对其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国内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深入。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市域快轨发展现状、制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及市域快轨发展的制约因素。认为主要滞因包括发展政策和建设机制不明晰、地方政府缺少建设动机、都市区土地开发模式及规划设计理论不完善、客流风险大等诸多不利条件;市域快轨是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对我国大都市区而言有着更强的建设必要性,在法定规划和轨网规划中应预留建设空间以降低建设成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我国超大城市的空间拓展已进入都市区阶段,出行时耗明显延长,利用常规地铁制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市域快轨的诞生有一定的实际需求,但最高运行速度为140-160公里/小时的轨道制式在实践中却鲜有应用。对其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国内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深入。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市域快轨发展现状、制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及市域快轨发展的制约因素。认为主要滞因包括发展政策和建设机制不明晰、地方政府缺少建设动机、都市区土地开发模式及规划设计理论不完善、客流风险大等诸多不利条件;市域快轨是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唐燕  
首先简要界定了多中心都市区的概念。从国家层面分析了德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阐述了联邦政府引导大都市区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建议,并以莱茵鲁尔和柏林为例,从城市区域层面具体说明了德国大都市区的特点、问题和发展战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艳红  
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大道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宁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丽霞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伴生的,工业化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也不一样,城乡关系也会因为工业化的演进而演变。随着城市的扩张,城乡之间的关系将从二元结构向城乡转型直至城乡融合阶段演变。在不同的阶段,要素流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的流向,对城乡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产业的地域分布。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宁波市特殊的区位和区域环境出发,分析了宁波市的城乡发展格局,指出宁波市城乡之间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产业竞争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平面化的城镇体系严重影响其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宁波市建设成为长三角最大的后勤中心、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农村城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毛广雄  
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在与市场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传统城市化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历史考察和现实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也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转型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运迎霞  董艳霞  
新城是大都市区多中心、高密度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促进城乡空间紧凑布局、集约一体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轨道交通则因其快速、准时、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升新城的通达性而成为区域客流空间联系的首选。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征,对其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希东  
交通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更是影响不同区域政府间关系的助推力。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我们迎来了一个高铁化的城市区域时代跨界大都市圈将纷纷崛起,同城化将成为某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现象,在大大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也将对区域跨界治理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应对高铁时代的大都市圈跨界治理、战略重建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安树伟  
管治对象、管治动机(目标)、管治主体、管治体系、管治过程等组成了大都市区的管治结构。大都市区管治的对象是面向大都市区公共物品和公共事务;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都市区管治中必须协调政府与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以及市民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要构建完善的垂直管治体系和水平管治体系,实现由"后果导向"式管治向"原因导向"式管治的转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菲  
1970年代以后,美国大都市区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即分散、多中心模式大都市区的增加。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对大都市区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二战以来美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的理论、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其中利弊。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震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并已转变为人口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由众多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集聚的发展新阶段。大都市带建设成为中国向内需主导发展模式转变,发挥大国优势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聚焦点。该文认为,国内在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标准上应首先取得共识,这是国内都市带发展规划的前提,针对国内都市连绵区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在梳理并借鉴国际成熟都市带的相关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华杰媛  孙斌栋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与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新城或新区的规模集聚效应有限,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格局依旧。利用2010年我国大都市区的横截面数据,分别运用四种方法测度了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对提高大都市区的经济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对于东部地区或人口规模大于100万的大都市区尤为明显,但并不适用于中西部地区和人口规模小于100万的大都市区。因此,建议大都市区政府部门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规模,科学地制定城市空间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