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80)
- 2023(14794)
- 2022(12463)
- 2021(11620)
- 2020(9790)
- 2019(22594)
- 2018(21964)
- 2017(41391)
- 2016(22924)
- 2015(25816)
- 2014(25642)
- 2013(25425)
- 2012(24065)
- 2011(22045)
- 2010(22151)
- 2009(20796)
- 2008(20913)
- 2007(18865)
- 2006(16739)
- 2005(15146)
- 学科
- 济(94579)
- 经济(94476)
- 管理(63363)
- 业(60712)
- 企(47307)
- 企业(47307)
- 方法(42541)
- 数学(37669)
- 数学方法(37290)
- 中国(28554)
- 农(27948)
- 贸(27409)
- 贸易(27395)
- 易(26658)
- 财(25115)
- 学(20109)
- 业经(19596)
- 制(19467)
- 农业(18158)
- 地方(18021)
- 银(16534)
- 银行(16473)
- 行(15788)
- 融(14944)
- 金融(14942)
- 务(14435)
- 财务(14403)
- 财务管理(14369)
- 策(14360)
- 环境(14266)
- 机构
- 大学(336390)
- 学院(334265)
- 济(145815)
- 经济(143035)
- 管理(123404)
- 研究(122129)
- 理学(105790)
- 理学院(104558)
- 管理学(102829)
- 管理学院(102221)
- 中国(93043)
- 科学(74445)
- 京(71333)
- 财(66283)
- 农(65635)
- 所(63503)
- 研究所(57841)
- 中心(55605)
- 业大(52835)
- 财经(52276)
- 农业(52249)
- 江(51337)
- 经(47538)
- 经济学(45732)
- 北京(45197)
- 院(43199)
- 范(43150)
- 师范(42630)
- 经济学院(41467)
- 州(40064)
- 基金
- 项目(219493)
- 科学(171694)
- 基金(160628)
- 研究(155691)
- 家(142714)
- 国家(141535)
- 科学基金(118778)
- 社会(100101)
- 社会科(95022)
- 社会科学(94994)
- 省(83768)
- 基金项目(83653)
- 自然(77088)
- 自然科(75353)
- 自然科学(75323)
- 自然科学基金(74055)
- 划(72325)
- 教育(71489)
- 资助(66674)
- 编号(61091)
- 成果(50721)
- 重点(50316)
- 部(49559)
- 发(47908)
- 创(45426)
- 课题(43256)
- 科研(42770)
- 创新(42664)
- 国家社会(42280)
- 教育部(41957)
- 期刊
- 济(158279)
- 经济(158279)
- 研究(101635)
- 中国(65617)
- 农(59450)
- 学报(59263)
- 科学(51785)
- 财(50140)
- 大学(43656)
- 管理(43578)
- 学学(41119)
- 农业(39882)
- 融(33944)
- 金融(33944)
- 教育(33519)
- 经济研究(27540)
- 财经(26117)
- 技术(25845)
- 业经(25090)
- 贸(23762)
- 经(22567)
- 问题(22136)
- 业(21978)
- 国际(20989)
- 世界(17203)
- 版(17055)
- 技术经济(16587)
- 图书(15382)
- 统计(15345)
- 商业(15286)
共检索到507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崔春晓 宣亚南
大豆贸易直接影响了豆农、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大豆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内供给的严重不足、国内外大豆价格与品质差异以及包括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在内的相关政策等。本文结合相关因素分析对振兴中国大豆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颖 田维明
1995年以来,中国进口的大豆、豆油和豆粕数量急剧增加,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情况受到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随之采取多种措施对本国大豆产业进行扶持。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定量评价影响中国大豆贸易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大豆进口价格、贸易伙伴国的产业政策、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程度对中国的大豆贸易格局变化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大豆贸易 引力模型 进口需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彦坤 武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宣亚南 崔春晓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鉴别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数据,就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经验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最主要因素是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出现的国内需求增长,其次是进口大豆(含转基因成分)所具有的价格低廉的优势,而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口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 大豆 进口 实证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邹於娟 武拉平 谭霖
本文利用年度数据,测算了1988—2007年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并对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实证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大豆压榨需求和大豆关税税率的变化对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具有显著影响;而国内外大豆价格差、外汇储备以及实施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等因素对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外贸依存度 大豆压榨需求 外汇储备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天宝 郝庆升 于洁
2012年,中国大豆的国内产量为1290万吨,大豆进口为5838万吨,进口量超过了国内需求的80%,且均为转基因大豆。与1996年的111万吨的进口量相比,16年增长了50倍。2012年中国仅从美国就进口了130亿美元的大豆,成为中国从美国进出价值最大的单向商品。中国大豆的出口量基本维持在1996年的19万吨左右,变化并不明显。中国大豆的进口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勇 刘晓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需求国之一,国内大豆贸易企业在运用CBOT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时,面临较大的基差风险。而现有套期保值模型多将基差作为不可预测变量,这与贸易商现实需求不符。为此,为基差影响因素中可解释部分引进套期保值模型,得到基差调整后的套期保值比率和套期保值有效性模型。文章运用COpula-GaRCH研究方法,得出三个主要结论:一是基差一阶滞后项、升贴水、海运费、美豆盘面压榨利润、港口大豆库存和美豆基金净持仓均对基差影响显著;二是经基差影响因素调整的最优动态套期保值比率低于未经基差影响因素调整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稳定性也略好;三是经基差影响因素调整的套期保值有效性高于未经基差影响因素...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黄天柱 李颖
通过对中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大豆高达80%的进口依存度背后,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因素的分析,指出我国大豆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内豆业不成熟的产业结构、国外市场有目的的渗入式垄断、政府缺乏对国内豆业的扶持和对国外豆源流入的控制等。改善我国大豆贸易逆差的最终出路在于实行大豆产业的链式管理、优化大豆种植业的产业结构、增加政府介入力度以及加强对转基因大豆的监管力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现伟 席增雷 张媛
文章认为,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大豆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大豆进口量的逐年增长已经对我国大豆的本地种植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有关大豆上下游产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从长远看,这些影响会对我国大豆的相关产业安全带来威胁。为此,文章呼吁我国应从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针对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相应对策,以有效保护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豆贸易 国内产量 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沛雨 佟光霁
“适度进口”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经济成本是经贸关系达成并保持稳定的基础。本文在选择有典型代表性样本大豆后,辨识了中国和世界大豆产品贸易总体状况,对中国大豆产品贸易成本当量进行了测算分解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豆贸易成本当量在分析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区域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豆贸易成本当量呈下降趋势;自2018年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中国与美洲五国大豆贸易成本上升;多边协定对中国大豆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说明中国大豆贸易增长主要是依靠收入增长的贡献。因此,应加强对外合作、遵守贸易规则,促进大豆产品的多元化拓展和替代,并实现进口多元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於娟 程杰 谭霖 武拉平
利用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大豆贸易月度数据,采用季节调整、单位根检验等方法,研究美国大豆加工量(主要指压榨量)、出口量及其库存量与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当月净出口量与我国大豆当月进口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主要因为美国大豆净出口行为与我国大豆进口行为存在一定的时滞,滞后2期的美国大豆净出口量增加1 t,可导致2个月后我国大豆进口量增加0.24 t;美国大豆压榨量与我国大豆进口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因为各国大豆压榨需求存在一定的同步性,且其对我国大豆进口也存在一定时滞性。美国大豆及其豆制品的库存量会限制美国大豆出口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大豆进口。
关键词:
大豆贸易 压榨 时滞性 同步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天宝 王云凤 郝庆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大豆产能有限但国内大豆需求剧增,我国需要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大豆以满足国内需求,大量的进口使得国内的豆农、豆制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影响。本文基于1991—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国的贸易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大豆进口态势短期内不会得到扭转,为了缓解进口继续激增的态势,本文从中国大豆供给和需求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豆贸易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佳佳 高强
依据2003—2011年各月的国内、国际大豆现货价格数据,在分析价格波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供求定量,选取大豆进口量、国际大豆现货价格、国内豆油现货价格,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构建与国内大豆现货价格间的协整方程。结果表明:大豆进口量增长1%,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增长0.231%;国际大豆现货价格增长1%,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增长0.462%;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增长1%,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增长3.077%。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魏培梅
当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呈大幅增长趋势,进口规模的增长相对较高,使得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豆进口量最多的国家,而国内大豆的自给率却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中国大豆市场的发展,给大豆出口贸易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严重影响。从国际大豆供求背景出发,对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世界大豆贸易发展形势和全球贸易环境,分析中国大豆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期望促进中国大豆出口贸易更好国际化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大豆出口 国际贸易 产业升级 粮食安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中叶 李玉莹 李治
大豆进口贸易对保障中国大豆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20年9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传导效应显著,其正向冲击会造成大豆进口量上升,对大豆进口量的贡献率约为14.65%左右;(2)基于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其中,国际大豆价格的中介效应存在遮掩效应,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9.91%,国内大豆价格的中介效应占比为52.3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