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5)
- 2023(11596)
- 2022(9880)
- 2021(9365)
- 2020(8030)
- 2019(19207)
- 2018(19194)
- 2017(36488)
- 2016(20136)
- 2015(23478)
- 2014(23522)
- 2013(23649)
- 2012(22088)
- 2011(20112)
- 2010(20468)
- 2009(19043)
- 2008(19181)
- 2007(17179)
- 2006(14779)
- 2005(13348)
- 学科
- 济(90166)
- 经济(90076)
- 管理(57297)
- 业(53401)
- 方法(45055)
- 企(43076)
- 企业(43076)
- 数学(40421)
- 数学方法(39794)
- 中国(24573)
- 农(23173)
- 财(21423)
- 学(20185)
- 贸(19003)
- 贸易(18990)
- 易(18533)
- 业经(16749)
- 环境(16300)
- 制(15536)
- 农业(15001)
- 地方(14405)
- 和(14309)
- 银(13393)
- 银行(13353)
- 理论(13296)
- 务(13263)
- 财务(13219)
- 财务管理(13183)
- 行(12763)
- 融(12721)
- 机构
- 大学(302672)
- 学院(299380)
- 济(128727)
- 经济(126302)
- 管理(113466)
- 研究(106310)
- 理学(97820)
- 理学院(96684)
- 管理学(94709)
- 管理学院(94171)
- 中国(81233)
- 科学(65762)
- 京(65381)
- 财(57124)
- 所(55295)
- 农(52616)
- 研究所(50609)
- 中心(47610)
- 财经(45771)
- 业大(45375)
- 江(43970)
- 北京(41980)
- 经(41650)
- 农业(41598)
- 经济学(40751)
- 范(39062)
- 师范(38681)
- 院(37845)
- 经济学院(36846)
- 州(34425)
- 基金
- 项目(197780)
- 科学(155269)
- 基金(145547)
- 研究(140772)
- 家(128485)
- 国家(127563)
- 科学基金(107813)
- 社会(89158)
- 社会科(84634)
- 社会科学(84610)
- 基金项目(75773)
- 省(74801)
- 自然(70649)
- 自然科(69047)
- 自然科学(69023)
- 自然科学基金(67832)
- 教育(65437)
- 划(64808)
- 资助(61924)
- 编号(55411)
- 成果(45610)
- 重点(45489)
- 部(45131)
- 发(42361)
- 创(40314)
- 课题(38938)
- 科研(38664)
- 教育部(38363)
- 创新(37906)
- 国家社会(37687)
共检索到441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德应
在对中国森林实行永续轮伐(Perpetualrotations)的假定下,计算了通过大规模造林来减少大气中CO2积累的潜力,并进行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首先把中国分成5个区,在每个区中选择4种造林或森林经营的方式,总计20种造林或森林经营的方式。根据现有可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的资料,对这些造林成森林经营的方式进行计算。从吸收1吨碳所需的成本来看,马尾松的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云杉。疏林的木材生长率虽然很低,但由于只需要通过改善对疏林的管理就可促进森林的生长,所投入的成本很低,所以按单位碳量计算其成本也是比较低的。某些生产力比较低的树种吸收碳的净成本则比较高。大多数农用林生态系统虽然它们的初始成本很...
关键词:
中国 造林 吸收CO_2 成本效益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宇 计彤
利用技术经济学方法测算了中国核电及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电力技术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低碳电力技术的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6×108 kw,年发电量达到2.3×1012 kwh时,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30%左右,可替代煤炭6.6×108 tec,从而避免近20×108 t的CO2排放。但除水电、核电外,大部分低碳电力技术的减排成本处于200~700 CNY/t CO2的较高水平,为低碳电力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大规模应用带来经济障碍。因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电力发展政策和规划,尽快降低可再生电力技术的发电成本、解除不稳定电力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障碍,从而促进低碳电力技术的快速、健康发...
关键词:
中国 低碳电力 减排成本 减排潜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汪淅锋 沈月琴 王枫 郑旭理 胡忠明
以浙江省临安市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碳汇林基地为研究点,根据对毛竹碳汇林经营专家的访谈和对毛竹碳汇林经营者的调查,结合二手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投资回收期法分析了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和现行竹林经营模式特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目标和日常管护措施等方面。前者以竹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乔木层的固碳最大化为目标,经营措施要求一方面能够增加现有林分的固碳量,另一方面由竹林经营带来的碳泄漏和碳排放最低;成本收益方面,前者在人工除草、有机肥施用、日常管护、碳汇计量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化肥成本低。单位面积的竹材、竹笋等林产品产值也比后者高;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阿伦 史宵鸣 汪澜 赵秀生
全球水泥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人类活动排放的5%,其中中国的水泥产量就占到世界总量的50%,连续25年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到18.8亿t。水泥行业是我国排放和耗能的大户,其产业特点是总体产量高,企业平均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和产品结构落后,因而,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行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和基本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在识别了18种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典型技术基础上,以日产5 000 t的生产线作为基准,通过边际减排成本的测算,定量分析了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成本,并最终得到这些技术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按照减...
关键词:
水泥行业 节能减排 最佳可获得技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善高 薛超 徐章星 刘吉双
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为识别出在大豆产业振兴上是"效率优先"还是"面积优先",本研究基于2004—2016年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大豆种植的技术效率,并从技术效率提升视角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分别计算了大豆的增产潜力。研究发现:①中国10个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62,处在相对较低水平。②在技术效率提升视角下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下,10个样本省份大豆产量平均还可以分别增加20.53万t和12.40万t。③大豆市场价格、种植技术、种植规模、地区种植结构、灾害发生率等会显著影响大豆种植技术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提升大豆种植技术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宁攸凉 乔娟 王征兵
本文利用2002—2008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有关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数据,采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包括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的改进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实现;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都较高,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配置效率总体上低于技术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强毅 吴文斌
[目的]文章以提升耕地复种为切入点,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潜力,能为国家科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引入收获面积差的概念,在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从提升复种的角度估算我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结果]2005年左右网格尺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水资源分配情景下,中国可收获面积差在0.135亿0.363亿hm2(约合2亿5.4亿亩)之间波动;第二,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下可能获得的作物产量相结合,该收获面积差最高可转化成7.4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强毅 吴文斌
[目的]文章以提升耕地复种为切入点,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潜力,能为国家科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引入收获面积差的概念,在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从提升复种的角度估算我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结果]2005年左右网格尺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水资源分配情景下,中国可收获面积差在0.135亿~0.363亿hm~2(约合2亿~5.4亿亩)之间波动;第二,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下可能获得的作物产量相结合,该收获面积差最高可转化成7.4亿t的产量潜力;第三,最实际情况下,通过水资源、作物类型、灌溉措施3方面配置,我国拥有0.135亿hm~2(2亿亩)收获面积差,其可转化为1.17亿t的产量潜力,相对于现实产量5.97亿t,约增产19.6%。第四,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拥有好的水热条件与相对优良的灌溉设施,而该地区较大的收获面积差与产量潜力说明其水土资源利用还有较高的调整优化空间。[结论]粮食总产受作物单产、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等3个方面综合影响,但前两大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潜力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仲伟周 邢治斌
通过造林再造林工程进行固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及净现值的基本原理,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基于造林再造林工程,对我国各省区的固碳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地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且在折现率为8%的情况下,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固碳成本较低;固碳成本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北京次之,最低的省份是云南省;以国际碳交易市场321元/t碳作为市场价格时,云南省的收益最高,为适合造林固碳的最佳省份;各省固碳成本对折现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折现率越低,固碳成本越低,适合开展造林固碳的省份越多;另外,内蒙古、云南和西藏三省对折现率的变化最为敏感。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认...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光 许骞骞 羊凌玉 刘宇
准确评估中国林业增汇潜力及其经济影响是科学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本文在总结中国已有林业增汇潜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eta分析方法识别了中国林业增汇潜力评估差异的关键原因,并对中国未来林业增汇潜力进行了重新预测;进而基于改进的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林业增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1)未来中国林业增汇空间较大。综合考虑森林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库情景下,中国森林总碳储量与年均碳汇增量,将分别从2020年的177.10亿吨碳和每年9.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60年的340.91亿吨碳和每年15.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林业增汇有助于缓解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经济代价。随着林业增汇规模扩大,2060年中国GDP累计降幅从4.19%减少到2.01%,所有行业平均降幅从7.77%下降至3.94%。(3)林业增汇有助于降低边际和平均减排成本。2060年碳价格从12222元下降至863元,边际减排成本下降93%;平均减排成本从2688元下降至1882元,降幅达到30%。(4)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林业增汇存在最优空间。基于平均增汇成本分析,中国林业增汇的最优空间在25亿~30亿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应尽快将林业增汇纳入碳中和方案,重视林业增汇评估方法与相关政策研究,合理确定林业增汇发展目标以及需重点关注碳减排技术研发及其动态演变关系等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小一
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才是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发达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和实行超低利率的险峻环境下,继续积累外汇储备的边际收益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略微增加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边际成本却是资源和环境压力、央行对冲操作伴随的利息支出提高和银行、企业经营行为的扭曲等代价。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则进一步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曹国勇
在全要素生产技术框架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计算了各省份产出与二氧化碳的目标值、增进空间与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作用大于规模效率,但省份之间差距很大,半数以上的省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超过50%,中国整体的减排空间巨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非期望产出 超效率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曹国勇
在全要素生产技术框架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计算了各省份产出与二氧化碳的目标值、增进空间与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作用大于规模效率,但省份之间差距很大,半数以上的省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超过50%,中国整体的减排空间巨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非期望产出 超效率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雅楠 罗岚 陈伟 王博文
论文采用EIO-LCA模型对中国各行业部门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消费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部门、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与住宿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行业,进一步对其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通信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及煤炭采选产品3个行业部门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政府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出口的占比维持在20%左右。(4)中国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位于供应链上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