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5)
2023(6350)
2022(5367)
2021(5422)
2020(4617)
2019(11030)
2018(10956)
2017(20982)
2016(11202)
2015(13264)
2014(12918)
2013(12806)
2012(11695)
2011(10844)
2010(10790)
2009(9951)
2008(9717)
2007(8280)
2006(7210)
2005(6670)
作者
(31537)
(26344)
(26246)
(25240)
(16903)
(12517)
(12004)
(10448)
(10115)
(9321)
(9087)
(8975)
(8684)
(8436)
(8319)
(8235)
(7850)
(7568)
(7567)
(7447)
(6696)
(6465)
(6436)
(6037)
(5941)
(5907)
(5787)
(5585)
(5317)
(5302)
学科
(50902)
经济(50861)
管理(27150)
方法(26862)
(25462)
数学(25143)
数学方法(24657)
(19219)
企业(19219)
中国(16064)
(13318)
贸易(13309)
(13216)
(13109)
业经(8674)
(8657)
(8307)
(8294)
农业(7996)
(7500)
银行(7495)
(7291)
理论(6882)
(6874)
金融(6873)
环境(6743)
(6581)
(6471)
(6323)
关系(6319)
机构
大学(161533)
学院(160097)
(75555)
经济(74407)
管理(61453)
研究(60132)
理学(53231)
理学院(52671)
管理学(51582)
管理学院(51301)
中国(47287)
(35584)
科学(34844)
(30669)
(30123)
研究所(28238)
(27258)
中心(26277)
财经(24683)
经济学(24403)
北京(23365)
(22867)
业大(22767)
经济学院(21968)
农业(21566)
(21416)
(21259)
(20151)
师范(19966)
科学院(18699)
基金
项目(108024)
科学(85736)
基金(80703)
研究(78262)
(71590)
国家(71111)
科学基金(60195)
社会(50939)
社会科(48503)
社会科学(48494)
基金项目(40985)
(38797)
自然(38510)
自然科(37708)
自然科学(37700)
自然科学基金(37069)
教育(36691)
资助(35572)
(34253)
编号(30262)
(25735)
重点(24792)
成果(24402)
(23226)
中国(23054)
国家社会(22447)
(22319)
教育部(22072)
课题(21410)
创新(21049)
期刊
(76678)
经济(76678)
研究(48549)
中国(32248)
(24573)
学报(23686)
科学(23439)
管理(23149)
(21011)
大学(18353)
农业(17874)
教育(17184)
学学(17118)
技术(15079)
经济研究(14146)
(13813)
金融(13813)
财经(12376)
(11283)
(11101)
世界(11010)
业经(10812)
(10793)
统计(10537)
问题(10301)
国际(10087)
(9035)
技术经济(8777)
决策(8305)
资源(7235)
共检索到237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毛学峰  刘冬梅  刘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学术界有诸多研究指出中国会进口大量玉米,但是事实上中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却是大豆。近些年,诸多研究再次纷纷指出中国未来会进口大量玉米。显然,科学分析玉米进口对判断未来农产品进口形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计算大陆目前肉、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通过与发达经济体作对比,试图匡算植物油和肉类消费缺口。研究发现,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植物油和肉类均存在消费缺口,然而中国未来需要大量进口的仍是大豆而非玉米,大规模进口大豆既能满足植物油需求,还能为国内畜牧业提供丰富的饲料,而基于目前超过1亿多吨玉米库存,2020年之前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进口玉米的情况。即使不考虑玉米产量提高,到2030年饲料粮缺口不会超过1800万吨。1800万吨玉米对于国际市场而言占比仅20%左右,而且2014年已经进口了超过2000万吨玉米及相关替代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启泉  
中国现行粮食进口量的统计是不完整的。文章区分了粮食显性贸易和粮食隐性贸易,进而构造了粮食真实进口量的测算方法,并基于对粮食隐性进口量的估计,构建了中国粮食贸易平衡表,获得了中国粮食真实进口量及进口结构数据。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中国粮食真实进口规模为153412万吨,其中,粮食显性净进口126463万吨,占82.43%,粮食隐性净进口26949万吨,占17.57%。近年来,中国粮食真实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呈明显的隐性化趋势。中国粮食进口隐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内粮食自给率下降和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从口粮看,当前中国人的饭碗仍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我国国内粮食市场紧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亟需切实可行之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长云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吕新业  
本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我国之所以能够养活 1 2亿人口的成功经验 ,针对我国现阶段粮食生产和消费现状 ,提出了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旭芸  庄丽娟  
为研究进口规模与国际粮食价格传导效应关系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选取200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国内外玉米价格周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模型分析不同进口规模下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的差异,并实证检验政策干预对上述传导效应差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均值层面还是波动层面,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小的时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均强于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大的时期。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降低了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力。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后,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玉米总供给比重相对较低,中国玉米价格更多是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样本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仍较弱。在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及国内粮食市场化定价改革深化过程中,中国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风险防控体系,规避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旭芸  庄丽娟  
为研究进口规模与国际粮食价格传导效应关系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选取200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国内外玉米价格周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模型分析不同进口规模下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的差异,并实证检验政策干预对上述传导效应差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均值层面还是波动层面,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小的时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均强于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大的时期。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降低了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力。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后,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玉米总供给比重相对较低,中国玉米价格更多是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样本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仍较弱。在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及国内粮食市场化定价改革深化过程中,中国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风险防控体系,规避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傅龙波  钟甫宁  徐志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玉娟  孙浩然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卜伟  曲彤  朱晨萌  
2010年我国实现了粮食和谷物的七连增,但依然没有实现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而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设定的2010年粮食和谷物自给率目标。综合考虑我国要素禀赋特点、粮食安全风险、一些保障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措施的影响,本文认为调整目标及相应政策措施可以使我国避免付出不必要的高昂代价,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亮  
世界现在仍有约1/8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和南亚地区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要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世界饥饿人群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营养不足并存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营养失调,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令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优先事项。未来10年,国际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率增速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颖  许为  樊刚  
粮食储备规模过小可能导致粮食不安全,粮食储备规模过大会增加仓容压力和财政负担。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应当找出成本效率最佳的储备方式。本研究根据粮食储备的安全均衡模型和成本效率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剩余法测度了粮食生产波动,在此基础上运用差额模型推算了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志华  施国庆  胡荣华  
本文阐述了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概念及其演变 ,并依据比格曼成本效率模型的基本  思想 ,运用 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可供量资料 ,对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规模进行了测算。  作者分析认为 ,按照社会可承受 2 %的粮食可供量波动 (价格波动约 8% )和控制粮食储备  成本的标准计算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适度规模为 48872千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秧分  钟钰  刘玉  王国刚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粮食问题的统筹考虑有助于得到更为科学的政策启示。本文从"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分"等方面述评了粮食安全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包括生产、消费、分配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等途径仍可实现进一步的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但受粮食属于"准公共产品"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种植区域不稳定、种粮主体积极性不高、种植结构调整滞后、经营方式有待完善、粮食市场配置效率尚需提高等诸多问题。未来的政策调控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积极引导并促成各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与政府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仁健  吴越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目标与思路唐仁健吴越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一)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逐步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同时,适当缩小统派购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超过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