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6)
2023(14452)
2022(12104)
2021(11221)
2020(9359)
2019(21507)
2018(20718)
2017(37505)
2016(21351)
2015(24587)
2014(24750)
2013(23997)
2012(22304)
2011(20410)
2010(20434)
2009(18758)
2008(18827)
2007(17070)
2006(14656)
2005(13181)
作者
(64590)
(54039)
(53906)
(51408)
(34206)
(26115)
(24647)
(21277)
(20305)
(19310)
(18540)
(17965)
(17338)
(17017)
(17002)
(16898)
(16630)
(16054)
(15650)
(15597)
(13707)
(13361)
(13066)
(12257)
(12208)
(12206)
(12022)
(11957)
(10980)
(10952)
学科
(84357)
经济(84268)
管理(57685)
(53612)
(41601)
企业(41601)
方法(39432)
数学(35267)
数学方法(34939)
中国(28055)
(23847)
(22347)
(19751)
贸易(19737)
(19272)
(18525)
业经(17500)
农业(16034)
(15936)
地方(14517)
(13839)
财务(13813)
财务管理(13771)
(13513)
理论(13478)
银行(13449)
教育(13336)
企业财务(13023)
环境(12870)
(12803)
机构
大学(314604)
学院(308638)
(127592)
经济(125067)
管理(110888)
研究(110676)
理学(95811)
理学院(94587)
管理学(92808)
管理学院(92244)
中国(81743)
科学(69385)
(67421)
(60999)
(57695)
(56940)
研究所(52827)
业大(50702)
中心(49826)
农业(48708)
(46565)
财经(46096)
北京(42827)
(42366)
(42055)
师范(41831)
经济学(40569)
(39284)
经济学院(36931)
(36609)
基金
项目(206159)
科学(160420)
基金(148575)
研究(146780)
(132445)
国家(131315)
科学基金(109956)
社会(92775)
社会科(87869)
社会科学(87841)
(80029)
基金项目(78127)
自然(71464)
教育(70202)
自然科(69854)
自然科学(69826)
(68937)
自然科学基金(68650)
资助(61004)
编号(58394)
成果(48337)
重点(47666)
(46361)
(44296)
(43078)
课题(42136)
大学(40650)
科研(40222)
创新(40198)
教育部(39237)
期刊
(134732)
经济(134732)
研究(92871)
中国(66126)
学报(57729)
(54271)
科学(48721)
(44717)
教育(44037)
大学(43174)
学学(39513)
管理(37973)
农业(36938)
技术(25582)
(25101)
金融(25101)
经济研究(23420)
财经(23164)
(21247)
业经(21205)
(20078)
问题(18348)
(17564)
(16396)
图书(15529)
技术经济(15136)
国际(14971)
世界(14610)
业大(14305)
科技(14221)
共检索到460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杨伟国  
文章从就业匹配的3个角度出发,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现状,并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存在高能低配的情况。其中,教育匹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于毕业生学历水平、成绩、学校的声誉、职业类型和单位规模等;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性别、学历、社会实践、找工作渠道会影响大学生能力匹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文章从毕业生和高校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本文从就业匹配度出发,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自评估法、岗位分析法和统计测量法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进行了测量,以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结果发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高能低配,人力资本浪费、所学非所用、高能低配等情况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协作,建立高质量就业匹配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子成  杨伟国  
本文利用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探讨了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工资和就业稳定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过度教育对起薪有显著负效应,专业匹配对大学生起薪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提升大学生当前工资水平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能岗匹配者的起薪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不过能力匹配对大学生当前工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过度教育者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出现跳槽的概率较高,专业严格匹配者的跳槽率高于专业不匹配者,而高能低配者的跳槽概率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因此,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目标,需要构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等多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进  陈馥强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现状,构建两者协调统一的匹配机制,能够为缓解"供需"矛盾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斌  郑洋  何清颖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去向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民族情感、就业机会、专业成绩、家庭收入和国家政策五个方面则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代锋  吴克明  
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效率、增强职位匹配性、增加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概率和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消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易妨碍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现象和诱导大学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承  范皑皑  张恬  
利用"2012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从毕业去向、就业地点和行业三个方面定量分析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预期匹配程度并不高;女大学生和曾在重点高中就读学生的匹配度相对较低;学生干部的经历与行业匹配正相关;有着较好在校表现的学生实现三种匹配的可能性反而较低,但同时具备较好在校成绩和具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均最有可能实现就业预期的匹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克建  胡碧玉  
本文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成本日益增加谈起,分析了就业成本的内容、就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及其外部性影响,对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进行了探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根  
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在当前就业难的宏观环境下,分析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产生背景,明确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的内涵界定,探讨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的研究趋势,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蕙羽  
利用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从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个人主观态度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及何时、何处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于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偏好稳定的行业;大学生的个人、家庭特征以及对社会、个人层面的主观态度分别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且体现出对同一因素的主观态度与客观实际作用不同的特点。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玮  黄珺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法分别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失和用人单位招聘困境的根本原因。创新教育理念、采用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就业能力的跟踪测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腾讯教育频道对2307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职高专生)的专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收入"(占71.4%),排在第2位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占59.9%),第3是"行业前景"(占49.6%)。接下来是:个人兴趣(占40.7%)、稳定(占34.2%)、编制(占25.5%)、社会地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蕙羽  
利用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从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个人主观态度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及何时、何处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于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偏好稳定的行业;大学生的个人、家庭特征以及对社会、个人层面的主观态度分别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且体现出对同一因素的主观态度与客观实际作用不同的特点。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建国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但是,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面积扩招,大学生就业质量急剧下降。本文在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