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3)
- 2023(16334)
- 2022(14248)
- 2021(13397)
- 2020(11269)
- 2019(26195)
- 2018(25574)
- 2017(48837)
- 2016(26497)
- 2015(30357)
- 2014(29963)
- 2013(29279)
- 2012(26969)
- 2011(24243)
- 2010(23783)
- 2009(21717)
- 2008(20788)
- 2007(17690)
- 2006(15223)
- 2005(13035)
- 学科
- 济(108563)
- 经济(108444)
- 管理(72408)
- 业(68616)
- 企(55113)
- 企业(55113)
- 方法(53200)
- 数学(47639)
- 数学方法(47098)
- 中国(31563)
- 农(29455)
- 财(25908)
- 地方(22792)
- 业经(22437)
- 学(21284)
- 贸(20916)
- 贸易(20907)
- 易(20324)
- 农业(19903)
- 制(17443)
- 环境(16692)
- 理论(16607)
- 务(16161)
- 财务(16092)
- 财务管理(16060)
- 和(15958)
- 技术(15867)
- 企业财务(15261)
- 融(15211)
- 金融(15209)
- 机构
- 大学(372477)
- 学院(366262)
- 济(152121)
- 经济(149171)
- 管理(147265)
- 理学(129121)
- 理学院(127698)
- 管理学(125397)
- 管理学院(124746)
- 研究(123271)
- 中国(91010)
- 京(78507)
- 科学(75029)
- 财(66372)
- 所(59659)
- 农(56248)
- 中心(56111)
- 研究所(54970)
- 财经(54750)
- 业大(54137)
- 江(53662)
- 经(50237)
- 范(49747)
- 师范(49307)
- 北京(49053)
- 经济学(46888)
- 院(45193)
- 农业(43966)
- 经济学院(42523)
- 州(41175)
- 基金
- 项目(260366)
- 科学(206581)
- 研究(191231)
- 基金(191113)
- 家(165590)
- 国家(164280)
- 科学基金(142520)
- 社会(122322)
- 社会科(115948)
- 社会科学(115917)
- 基金项目(101162)
- 省(100691)
- 自然(92509)
- 自然科(90397)
- 自然科学(90373)
- 教育(88908)
- 自然科学基金(88739)
- 划(84349)
- 资助(79315)
- 编号(76894)
- 成果(61741)
- 部(58739)
- 重点(58105)
- 发(54897)
- 创(53776)
- 课题(52999)
- 教育部(50873)
- 大学(50685)
- 国家社会(50654)
- 创新(50100)
- 期刊
- 济(154878)
- 经济(154878)
- 研究(108367)
- 中国(68032)
- 学报(56621)
- 科学(52523)
- 管理(51859)
- 农(49885)
- 财(48512)
- 教育(45071)
- 大学(44784)
- 学学(41031)
- 农业(35414)
- 技术(31700)
- 融(28665)
- 金融(28665)
- 财经(26243)
- 经济研究(25705)
- 业经(24654)
- 经(22401)
- 问题(20265)
- 图书(19158)
- 业(18539)
- 资源(17560)
- 技术经济(17308)
- 理论(17088)
- 科技(17063)
- 统计(16988)
- 贸(16910)
- 版(16287)
共检索到524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周必彧 韩翼祥
文章利用2006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以及导致就业稳定性变迁的原因和问题。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在不断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改变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导致了工作转换概率的上升和就业稳定性的下降。另外,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就业政策也是引致就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追求就业率单一目标的就业政策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首份工作的"误配",频繁的工作转换可以认为是"误配"的纠正和自我价值再发现的过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冉云芳 石伟平
文章基于浙江省16所高等职业院校2011届部分高职毕业生进行实证调查获得的10746份问卷,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本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就业特征和组织特征变量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特征、就业特征和组织特征变量对就业稳定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但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基于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根源在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趋同化,且极少的社会资本并不能影响其就业稳定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柯羽
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广受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笔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设计了6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浙江省2006—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组比较分析了各学科间、各年度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变化趋势,从实证分析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理性评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红清 李荔波
本文通过对2011届浙江省6所地方高校1514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从工作收入、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程度4个方面分析了先赋性因素(性别、形象和父母收入)、后致性因素(学习成绩、担任职务、实习/竞赛),以及综合因素(寻职方式)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既非完全命中注定(解释力为23%),也非仅靠后天努力(解释力为39%),拼的是学生先天与后天综合因素与实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向东
文章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研究内容,运用网络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2011—2014届毕业1年后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调查统计。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与同期浙江省本科和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同指标数据相比各有优劣。为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政府、高职学院、毕业生需共同努力。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调查 提升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杨歌舞 谭日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汪希
就业储备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兼职情况、自我调适技能、学习成绩及人际交往能力五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是否获奖、担任学生干部的层次及认知与判断能力对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的工作前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认知与判断能力对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福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结构的优化,大学生自身必须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健康体魄的锤炼。
关键词:
就业储备 大学毕业生 就业机会 就业质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胡桂英
择业观念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呈正相关;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端正择业态度,转变择业观念,从而有利于其职业地位的获得。
关键词:
择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 就业 地位获得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谭日辉
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才能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文跃玲
运用问卷调查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曾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过的部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6家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将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欠缺与专业特点、毕业生实习期表现及彼此的认可度显著相关;毕业生对"地域""薪酬"及"目标岗位"的期望值与企业供给不相适应,是毕业生流失的主要成因;毕业生所具有的非专业素养对就业稳定性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构建高校与合作单位"二维联动"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茹华 甄月桥
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研究围绕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特征、工作匹配度、工作环境等指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衡量。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较好,但在人职匹配、就业层次、薪酬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 浙江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扬
本研究运用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工资效应等。研究发现近三成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不匹配;专业与工作匹配受专业本身的影响,即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匹配可能性有显著差异;专业与工作匹配还受到性别、学校特征以及实习经历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专业与工作不匹配会给毕业生带来工资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匹配问题为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专业 工作 匹配 影响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平 赵文元
根据研究假设,以346份问卷调查结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求职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服务满意度正向显著影响求职绩效,就业服务满意度和求职绩效现状处于中等水平。据此,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毕业生求职绩效,本文从法律法规、机构建设、经费支持、服务技术、培训等层面提出了较为翔实的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文颖 肖芳 刘珊珊
毕业生缺乏就业稳定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就业稳定性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的正常运作,也在毕业生们的职业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通过识别和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构建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七力模型,发现国家政策的导向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力、行业壁垒的排斥力、企业的招聘力、组织的和谐力、家庭背景的支持力、毕业生的就业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提高毕业生自身就业力提出了进行有效人力资本管理、积极搜索职业选择、进行动态规划、强化职业意识、调整就业观念等建议。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稳定性 七力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文颖 肖芳 刘珊珊
毕业生缺乏就业稳定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就业稳定性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的正常运作,也在毕业生们的职业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通过识别和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构建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七力模型,发现国家政策的导向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力、行业壁垒的排斥力、企业的招聘力、组织的和谐力、家庭背景的支持力、毕业生的就业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提高毕业生自身就业力提出了进行有效人力资本管理、积极搜索职业选择、进行动态规划、强化职业意识、调整就业观念等建议。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稳定性 七力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