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1)
2023(11776)
2022(10289)
2021(10055)
2020(8316)
2019(19551)
2018(19291)
2017(36691)
2016(20073)
2015(23145)
2014(22895)
2013(22540)
2012(20620)
2011(18795)
2010(18372)
2009(16712)
2008(16062)
2007(13709)
2006(11839)
2005(10331)
作者
(55716)
(46237)
(45801)
(43810)
(29504)
(21969)
(20848)
(18310)
(17689)
(16383)
(15808)
(15633)
(14579)
(14430)
(14227)
(14026)
(13824)
(13597)
(13164)
(13002)
(11378)
(11357)
(10937)
(10433)
(10285)
(10227)
(10134)
(10093)
(9212)
(9105)
学科
(80538)
经济(80452)
管理(54358)
(49844)
(40944)
企业(40944)
方法(38706)
数学(34130)
数学方法(33831)
中国(24307)
(20051)
(17810)
(16748)
贸易(16740)
业经(16416)
(16354)
(16323)
地方(14301)
农业(13203)
教育(13156)
(13078)
理论(13064)
(12791)
环境(12550)
技术(11893)
(11329)
银行(11297)
(10911)
(10898)
金融(10897)
机构
大学(286924)
学院(278167)
(116236)
经济(113982)
管理(112511)
理学(98358)
理学院(97252)
研究(96554)
管理学(95702)
管理学院(95206)
中国(70715)
(61756)
科学(58326)
(49476)
(47210)
研究所(43531)
中心(42373)
财经(40997)
(40763)
业大(40193)
北京(39738)
(38597)
师范(38323)
(37687)
(37006)
经济学(35717)
(35048)
经济学院(32329)
农业(31988)
师范大学(31521)
基金
项目(195771)
科学(154885)
研究(145456)
基金(143828)
(124700)
国家(123730)
科学基金(106446)
社会(92415)
社会科(87617)
社会科学(87594)
基金项目(76657)
(73072)
自然(68530)
教育(67223)
自然科(66976)
自然科学(66961)
自然科学基金(65772)
(62894)
资助(59551)
编号(58390)
成果(48182)
(44839)
重点(43379)
(41030)
(40772)
课题(40209)
大学(39058)
教育部(38932)
国家社会(38192)
创新(37906)
期刊
(119767)
经济(119767)
研究(87032)
中国(51834)
学报(43017)
科学(40389)
管理(40005)
教育(37281)
(36639)
(34728)
大学(33749)
学学(30360)
农业(26654)
技术(22501)
(20780)
金融(20780)
经济研究(20122)
财经(19777)
业经(17688)
(16923)
图书(16545)
问题(15825)
(14299)
理论(14045)
科技(13664)
(13661)
技术经济(13339)
世界(12933)
实践(12716)
(12716)
共检索到400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树宏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之后出现的大学工资溢价和大学劳动力相对供给呈同方向变化,以及新老年龄组的大学工资溢价同上升的的演化趋势特征,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得出结构式计量经济模型,采用两阶段估计法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其成因。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相同教育组内不同年龄劳动者间的替代弹性非常强,中国大学工资溢价不受特定年龄组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影响,而只受两个教育组总相对供给的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在1995-2007年期间对大学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长强劲,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停止扩招而是产业升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道日娜  罗燕芳  
伴随奶业产业化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正在从资源富集区域向资本富集区域演化。纵观中国奶业过去20 a发展历史进程,总结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视角,构建"资源—资本—市场—政策"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呈东北、西北、大城市以及南方奶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华北奶业大幅递增的时空特征;2)资源因素中的大豆产量以及资本因素中的乳品企业年产值促进区域奶牛存栏增长;3)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奶牛存栏递增;4)资本因素中的奶牛单产水平的提升,减少区域奶牛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树宏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年和2010年数据,估计了高校扩招前后中国大学学历溢价及其变动。结果表明:虽然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劳动力的供给,但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催生出的巨大需求,足以抵消其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实质是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高校扩招让女性、非党员、中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扩招增进了社会公平;对不同学历劳动力的需求在区域和城市层面出现分化趋势,而在行业和所有制层面出现趋同趋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彭树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于阳  李怀祖  
金融理论界对规模溢价与价值溢价现象的困惑与争论由来已久,对上述现象的理论解释可以归纳为传统范式与行为范式。前者认为,溢价是对高风险的补偿;后者则认为,溢价源是对过度反应的纠正。为了弄清溢价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对1993——2003年中国深沪 A 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 A 股市场存在规模与价值溢价现象,但上述两种范式的解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借鉴展望理论的参照依赖原理,提出相对盈利的概念,并对溢价现象予以新的解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廖飞  颜敏  
本文基于CHIP2007年数据,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与不可观测的能力因素条件下,测度了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后大学工资溢价的变动。研究表明: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张及高学位人才供给增加,并未导致大学工资溢价的明显下降而是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这是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的结果。大学工资溢价的上浮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根源在于教育信号与学历信号的失灵所导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静  祝梦迪  
我国外来劳动力呈现出城—城流动占比提高和素质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的工资差异及其背后的成因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1)外来劳动力相较于本地劳动力获得了11.2%的工资溢价。不论是乡—城流动还是城—城流动,不论是跨省流动还是省内流动,与相同户口类型和相同技能的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皆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溢价。(2)高技能对于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的高技能工资溢价率为22%,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更加明显。(3)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来源于自选择效应和国有部门歧视型被选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部门分割的流动性障碍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怀祖  于阳  
理论界对股票市场溢价现象的困惑与争论由来已久,对其成因的解释可以归纳为理性定价与非理性定价理论。文章对1993~2003年中国深沪A股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上述两种对立理论均存在局限性:一方面,高账面市值率组合的资产类指标表现较好,内在风险较低;另一方面,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长期而言股市不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寻求解释溢价现象的新理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超  黄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枫  吴纯杰  
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省会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工资溢价效应进行研究。借助OLS基准模型发现,具有相似特征的工人,在省会城市工作获得的工资比在非省会城市平均高出14%。运用Mundlak-Cham-berlain随机效应模型,控制城市的生活成本,上述省会城市的工资溢价至少减少至7%,因此省会城市的工资溢价部分体现为对较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回报。余下的工资溢价随着模型加入通勤时间而消失,这一结果和城市经济学空间均衡理论的预测相一致,并确定了省会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存在。考虑到我国近年来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文章将研究扩展到工资分位数的研究,处于较高工资区间的工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潘昆峰  崔盛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高考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代理变量,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对就业薪酬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语言能力中的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对就业薪酬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汉语能力的平均影响力更强;但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子群体中,英语能力对工资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数学能力对工资的影响效应均不明显。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产生的工资溢价在学生毕业三年内具有持续效果。研究还发现,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如党员身份、实习经历与证书并不足以解释语言能力对工资溢价的效果。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柴国俊  邓国营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商晨  
一些学者发现大企业员工的工资通常比小企业员工更高,认为工资存在规模溢价。理论界对这一现象有多种解释,但没有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其中的原因在于一些实证研究事先缺乏理论分析,导致一些理论上不成立的关系被作为解释。此外,选择个体截面数据会使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文章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员工在工作选择时会考虑风险因素,工资中应当包含风险溢价,而风险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对此提出假说:其他条件相同时,当劳动者选择处于均衡时,规模越小的企业中员工面临的风险越高,工资中风险溢价就必须更多,工资应当更高。2003~2013年间,除个别具有较高就业门槛的垄断行业以外,对国内3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工资的企业规模弹性大约为-0.03,其绝对值与企业利润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的工资弹性相差不大。因此认为,国内企业的工资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不存在工资的规模溢价。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商晨  
一些学者发现大企业员工的工资通常比小企业员工更高,认为工资存在规模溢价。理论界对这一现象有多种解释,但没有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其中的原因在于一些实证研究事先缺乏理论分析,导致一些理论上不成立的关系被作为解释。此外,选择个体截面数据会使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文章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员工在工作选择时会考虑风险因素,工资中应当包含风险溢价,而风险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对此提出假说:其他条件相同时,当劳动者选择处于均衡时,规模越小的企业中员工面临的风险越高,工资中风险溢价就必须更多,工资应当更高。20032013年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申  杨红彦  李可爱  
本文分析了贸易、技术以及制度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工业部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内部对熟练劳动需求缓慢上升;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净贸易额对熟练劳动需求的影响为正,而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具有负效应;计量分析显示,国际贸易具有扩大中国工业部门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效应,技术进步具有拉大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作用,而就业保护则降低了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溢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