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9)
- 2023(5546)
- 2022(4544)
- 2021(4372)
- 2020(3469)
- 2019(8255)
- 2018(7703)
- 2017(14384)
- 2016(7376)
- 2015(8495)
- 2014(8140)
- 2013(8253)
- 2012(7751)
- 2011(7280)
- 2010(7173)
- 2009(6553)
- 2008(6331)
- 2007(5170)
- 2006(4693)
- 2005(4226)
- 学科
- 济(39550)
- 经济(39518)
- 中国(16843)
- 管理(16381)
- 方法(15795)
- 数学(14978)
- 数学方法(14899)
- 业(13415)
- 贸(9211)
- 贸易(9206)
- 易(8979)
- 企(8738)
- 企业(8738)
- 地方(8502)
- 农(7838)
- 环境(6791)
- 城市(6508)
- 发(6263)
- 制(6064)
- 学(5893)
- 财(5702)
- 业经(5654)
- 关系(5513)
- 融(5494)
- 金融(5492)
- 银(5317)
- 银行(5316)
- 出(5289)
- 行(5239)
- 农业(5033)
- 机构
- 大学(113701)
- 学院(108953)
- 济(56802)
- 经济(55860)
- 研究(46705)
- 管理(39359)
- 中国(35495)
- 理学(33929)
- 理学院(33391)
- 管理学(33002)
- 管理学院(32785)
- 京(25963)
- 科学(25772)
- 所(22383)
- 财(22226)
- 研究所(20564)
- 经济学(19932)
- 中心(19635)
- 财经(18574)
- 经济学院(18000)
- 经(17360)
- 院(17326)
- 北京(17015)
- 范(15689)
- 师范(15610)
- 科学院(14582)
- 财经大学(14166)
- 农(14160)
- 研究中心(13875)
- 师范大学(13556)
- 基金
- 项目(76217)
- 科学(62556)
- 基金(60611)
- 研究(54179)
- 家(53752)
- 国家(53459)
- 科学基金(46017)
- 社会(39338)
- 社会科(37620)
- 社会科学(37614)
- 基金项目(32032)
- 自然(28453)
- 自然科(27896)
- 自然科学(27890)
- 自然科学基金(27387)
- 资助(24428)
- 省(24193)
- 教育(23552)
- 划(22838)
- 中国(18784)
- 部(18680)
- 国家社会(18565)
- 编号(18044)
- 重点(17429)
- 发(16910)
- 教育部(16295)
- 创(15242)
- 人文(14970)
- 大学(14586)
- 创新(14584)
共检索到163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宏婷 张京祥 陈眉舞
从介绍国际大城市在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方面的经验入手,对国际大城市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多中心”空间结构成长的复杂环境,提出中国大城市进行“多中心”空间重组的五大规划策略。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多中心 重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魏守华 黄和 吴海峰
以开通地铁的城市为样本,探讨地铁建设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建设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提升。进一步,基于城市内部圈层划分,设计两个城市多中心结构指标,并分别将其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地铁建设会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进,进而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
关键词:
地铁建设 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家佩 涂人猛
随着改革与对外开放,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受自然、历史、行政、经济协作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一个重新探索与重新组合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已呈现出多类型、多模式与多层次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以大城市为发展核心,具有“点——轴——圈”空间结构与多重循环机制特征的大城市圈,随着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这类经济地域单元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与活力,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雷玉桃 朱鹤政 彭文祥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中,张宁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城市康体保护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其核心方向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康体保护空间结构及其有关社区与场所(康体保护)布局规律上。在借鉴国外的理论框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先对西安城市的康体保护空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进而全面探讨了中国大城市(西安)康体保护空间的结构与模式,并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社会区域和场所两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用结构主义思维逻辑采用对居民认知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手段,力图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角度揭示西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彪 杨山
随着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大城市通过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在多中心作用下城市空间,尤其是房价空间的变化表现出异质性与复杂性。以快速发展的合肥市为例,从不同空间尺度利用地统计法研究城市房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构建特征价格模型分析房价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与房价空间分异的逻辑关联。结果表明:(1)在主城区尺度上,房价空间分布与多中心结构相符,在各中心范围内形成了3个高房价区;(2)在中心区尺度上,各中心区房价呈现出圈层与扇形相混合的分布特征,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对其周边房价影响范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变异模式;(3)影响房价空间分异的三类特征中,结构特征与邻里特征在主城区尺度上对房价空间分异产生了较大的作用;(4)不同功能的中心区房价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异,区位特征对旧城中心的影响最大,结构特征与区位特征均对行政中心有较大影响,结构特征是新区中心影响房价最主要的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轩 罗震东 何鹤鸣
目前,对城市多中心的认知主要是将其理解为功能集聚的"点",而特大城市的空间尺度较大,功能集聚点无法描述出其结构性特征。本文假设特大城市的多中心具备"独立成市"的特征,即多个中心可分别为相应的城市次区域提供完备的中心职能,中心内部由复合功能片区集聚成为"中心区域"。基于上述假设,设立了判别多中心的3个条件,并运用出租车客流对苏州市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苏州城区范围内存在4个中心区域的结论。这4个中心区域具有紧密联系,并承担着其腹地的中心职能。未来,苏州应基于该4个中心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的布局和功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士谋,陈振光,陈彩虹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的空间区域不断扩大、城镇连绵迭加、资源要素的集聚、产业集群转型与重组及其交通信息网络化等等因素的汇合与相互依存,给我国许多大城市地区带来新的问题与新的现象。如何规划与建设这些大城市的区域空间是21世纪"城市时代"越来越突出的大问题。文章就我国大城市区域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形势、有关理论与创新理念及其策略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有益的探索,期望相关的学术争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祝俊明
一、概述 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在这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部分的人口增长相对地或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程晗蓓
城市公园绿地(UPGS)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UPGS可达性可促进城市宜居、提高居民福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关注中国大城市UPGS可达性的公平性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综合测度可达性,从局部、整体角度评估了UPGS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此探讨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1)区域型、全市型和综合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优于社区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2) UPGS的总体可达性在中心城区呈现“核心—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形态,UPGS数量多、密度大的区域的社区具有更高的可达性水平;(3) UPGS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房价较高的社区,居民的UPGS可达性也较高,UPGS可达性反映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建议未来应重视更加精细化的UPGS布局优化和调控,不同区域和社会群体需求采取选择性策略,落实精准施策。论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优化指标数据源,采用UPGS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设施和安全条件等指标精细化测度公园品质,并考虑了多种交通模式、实时路况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偏好等因素,综合测度可达性,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结构视角出发,从房价入手探讨UPGS的公平性问题,拓展了已有分析框架,为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认为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初期集聚效应的自我增强与城市化成本的市场传导机制失灵,另一方面源于"半市民化"体制下迁移者选择机制的扭曲及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失误。因此,要实现城市化重心的下移与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与信息传导功能,探索在中小城市重点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调整不合理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政策,以及有序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等。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病 市民化 郊区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萍 郑悦华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南北方大城市———广州市和西安市1951~ 1996年之间的逐月降雨资料及 1971~ 1996年的暴雨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方法对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年内总体分配、年内干湿季分配及暴雨状况进行分析计算 ,并对结果及原因进行总结 ,以便为城市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降雨特征 城市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点轴发展理论和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探讨了大城市旅游圈的内涵与范围,并对大城市旅游圈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构建我国八大城市旅游圈的构想。与此同时,还对我国大城市旅游圈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大城市 旅游圈 构建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