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8)
2023(15097)
2022(12842)
2021(11758)
2020(10013)
2019(23306)
2018(22832)
2017(43497)
2016(23814)
2015(27313)
2014(27298)
2013(27312)
2012(26140)
2011(24129)
2010(24458)
2009(22758)
2008(22667)
2007(20273)
2006(17869)
2005(16347)
作者
(72731)
(60986)
(60635)
(57507)
(38912)
(29356)
(27719)
(23763)
(23200)
(21727)
(20791)
(20611)
(19459)
(19413)
(19125)
(18889)
(18373)
(18006)
(17666)
(17471)
(15285)
(15134)
(15025)
(13806)
(13756)
(13643)
(13502)
(13487)
(12566)
(12234)
学科
(114839)
经济(114743)
管理(62142)
(60605)
方法(51019)
(46235)
企业(46235)
数学(46126)
数学方法(45615)
中国(34793)
(29500)
地方(27274)
(23578)
业经(22072)
(22001)
贸易(21986)
(21463)
(21271)
农业(19939)
(18763)
(17279)
银行(17231)
(17210)
金融(17208)
环境(16825)
(16639)
(15668)
(15367)
理论(14758)
技术(14621)
机构
大学(355916)
学院(354240)
(152399)
经济(149306)
管理(130927)
研究(130535)
理学(112293)
理学院(110855)
管理学(108793)
管理学院(108120)
中国(98104)
科学(79983)
(77741)
(68077)
(67116)
(65304)
研究所(61822)
中心(58431)
业大(53972)
财经(53529)
(53494)
农业(51528)
北京(49874)
(48658)
(48118)
经济学(47936)
师范(47623)
(46376)
经济学院(43308)
(42749)
基金
项目(233029)
科学(183290)
基金(169572)
研究(166650)
(148980)
国家(147760)
科学基金(125441)
社会(106948)
社会科(101537)
社会科学(101505)
(90308)
基金项目(88486)
自然(80718)
自然科(78938)
自然科学(78913)
自然科学基金(77524)
教育(77144)
(77068)
资助(71461)
编号(65803)
(54485)
成果(54191)
重点(53209)
(52263)
(47668)
课题(47202)
国家社会(44892)
创新(44721)
科研(44715)
教育部(44460)
期刊
(168476)
经济(168476)
研究(108089)
中国(73049)
(59658)
学报(58753)
科学(53462)
(49580)
管理(46977)
大学(43607)
学学(40948)
农业(40849)
教育(38460)
(34270)
金融(34270)
技术(30152)
经济研究(28246)
财经(26784)
业经(26405)
问题(23809)
(23092)
(22609)
(19896)
统计(19721)
技术经济(18524)
世界(17713)
(17545)
国际(17359)
(16635)
图书(16386)
共检索到538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沈洁  张可云  
论文基于已有研究将大城市病细分为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3种典型症状,采用2013年全国204个地级市横截面数据,根据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空间分布指标,首先运用OLS回归探讨城市规模、空间失衡、建设滞后、产业转型、体制弊病等5种主要致病因素对大城市病的影响;其次,建立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不同因素与大城市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病作为一种"综合病",具体到不同层面对应的主要致病因素也大相径庭。其中,城市总体规模较大、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大城市中并不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相反地,产业结构的改善、公共服务的增加、行政权力的集中均有助于吸引和调动资源;此外,不论是城区人口总量的增加,还是分布结构的集中化,均显著不利于消除环境污染,并且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和城市道路面积的扩张也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连玉明  
大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借鉴D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earman秩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跃迁的良好势头,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及利用仍然是决定现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南平  曾伟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如  钟韵  
选取PM2.5污染较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内的9个大城市和西部第一城重庆市等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拟从影响空气中PM2.5含量的两大根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看,人为因素贡献率达到75.66%,其中工业活动更是为第一主成分,自身贡献率为36.66%。但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城市,四个因子对PM2.5的影响程度呈现一定差异性,并对此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崔小年  
猪肉是我国居民"菜篮子"中的重点产品,其市场供给与价格水平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大城市猪肉供给角度来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猪肉供给对价格稳定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大城市猪肉市场供应、稳定猪肉价格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盛逖  
本文定义并使用宽口径服务消费支出定义,利用AIDS模型对北京市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和服务消费价格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在分析现阶段北京市服务消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增加服务消费供给、多渠道稳定服务消费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城市居民服务消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文利用2003年、2009年上海就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通过对比外来人口、户籍居民的从业部门、职业流动的程度与类型、教育回报率、职业流动对收入的影响等,我们得到了一些意味深长的新事实。主要有:从业于正规部门的外来人口比率上升,外来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增大,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的教育回报率趋于相等。据此我们推论:从收入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来看,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完成了从二元分割走向一体化的结构转型。目前,在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之间存有的收入、行业分布等差异,更多地起因于两者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外来人口在择业、社保等方面存有制度性歧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文砚  王宗军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已经刻不容缓,大城市是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着力点。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的中国30个大城市的环境效率,发现南方城市的环境效率明显高于北方城市,东部城市的环境效率表现出全面领先的优势。最后,利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的调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对提高城市环境效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坤  卢新海  陈百明  
大城市郊区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典型区域之一,如何评价其整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机理,构建整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规划资料、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比研究天津市津南区、成都市双流县和上海市金山区典型项目的整理效果。结果表明:①综合评价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金山项目、津南项目和双流项目;②整理后农民居住条件均明显改善,生活成本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有所增加,对收入和就业影响不明显;③整理可有效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农村建设用地节余58%~82%,人均建设用地下降31%~84%,新增耕地超过30%;④3个项目政府的投资风险均较高,项目可持续性有待商榷;农户的拆迁补偿标准和重置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孟向京,贾绍凤  
就城市与其存在的区域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需要一定大小的区域面积作为腹地,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为条件,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必需城市的带动。本文尝试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对中国分省和经济区非农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的非农人口数与相应区域的总人口、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及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非农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区域经济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我们定义的城市综合服务对象变量与大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更好,这一良好的相关关系充分说明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区域的发展必需城市的带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郭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轴承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但2006年轴承产品贸易开始出现了逆差。文章分析了2002~2007年我国轴承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特点,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效应、商品构成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轴承产品进口波动的成因。实证结果表明,需求效应是影响进口逆差的主要因素,商品构成效应起次要作用,而竞争力不足阻碍了出口,进一步扩大了逆差。对提高我国轴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