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3)
2023(11606)
2022(10132)
2021(9746)
2020(8003)
2019(18946)
2018(18712)
2017(36054)
2016(19419)
2015(22041)
2014(21923)
2013(21889)
2012(20041)
2011(18264)
2010(17896)
2009(16306)
2008(15713)
2007(13174)
2006(11486)
2005(9992)
作者
(55040)
(45616)
(45181)
(43187)
(29202)
(21667)
(20574)
(18075)
(17429)
(15991)
(15587)
(15444)
(14313)
(14257)
(14088)
(13831)
(13574)
(13346)
(13007)
(12755)
(11160)
(11089)
(10809)
(10238)
(10112)
(10057)
(9940)
(9865)
(9058)
(8948)
学科
(82139)
经济(82049)
管理(53004)
(48580)
(39382)
企业(39382)
方法(38156)
数学(33712)
数学方法(33413)
中国(25467)
(19811)
(17307)
(16563)
(16402)
贸易(16394)
地方(16375)
业经(16238)
(15965)
环境(13362)
农业(13125)
(13012)
(12740)
理论(12080)
技术(11460)
(11212)
银行(11180)
(10919)
(10743)
金融(10742)
(10724)
机构
大学(279093)
学院(274010)
(115584)
经济(113238)
管理(111403)
理学(97329)
研究(96345)
理学院(96228)
管理学(94791)
管理学院(94298)
中国(70928)
(60623)
科学(58672)
(48547)
(47278)
研究所(43599)
中心(42001)
财经(40284)
(40139)
业大(39491)
北京(38906)
(36992)
(36820)
师范(36557)
(36075)
经济学(35434)
(35224)
经济学院(32015)
农业(31543)
财经大学(30306)
基金
项目(193906)
科学(153497)
基金(143217)
研究(142110)
(124620)
国家(123668)
科学基金(106498)
社会(91123)
社会科(86430)
社会科学(86407)
基金项目(76674)
(71675)
自然(68895)
自然科(67323)
自然科学(67309)
自然科学基金(66090)
教育(64016)
(61836)
资助(58895)
编号(56542)
成果(45619)
(43883)
重点(42835)
(41125)
(39810)
课题(38548)
国家社会(38041)
教育部(37878)
创新(37201)
科研(36730)
期刊
(119965)
经济(119965)
研究(84011)
中国(47306)
学报(41433)
科学(40121)
管理(39339)
(35826)
(33476)
大学(31515)
学学(29429)
教育(28205)
农业(25848)
技术(21995)
(20295)
金融(20295)
经济研究(20016)
财经(19116)
业经(17639)
问题(17439)
(16329)
图书(14801)
(13784)
理论(13569)
(13196)
技术经济(13184)
科技(13178)
资源(12816)
世界(12697)
现代(12679)
共检索到389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家佩  涂人猛  
随着改革与对外开放,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受自然、历史、行政、经济协作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一个重新探索与重新组合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已呈现出多类型、多模式与多层次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以大城市为发展核心,具有“点——轴——圈”空间结构与多重循环机制特征的大城市圈,随着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这类经济地域单元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与活力,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点轴发展理论和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探讨了大城市旅游圈的内涵与范围,并对大城市旅游圈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构建我国八大城市旅游圈的构想。与此同时,还对我国大城市旅游圈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中  刘永刚  高鑫  柳滢  赵多平  
国外对环大城市环状空间功能地带的研究已落实到"生态项链"、"新城市圈"与"产业走廊"的规划。国内主要研究城市圈层结构方面,都还没有涉及到以提高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的商娱场所"引力(区)圈"的研究。文章借鉴国外"兴趣引力区"与"存在主义"场所等概念,首次揭示中国大城市(西安)的"项链状"现代商娱场所引力圈的结构,并探讨其商娱场所(微)区位因素与布局区位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萍  郑悦华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南北方大城市———广州市和西安市1951~ 1996年之间的逐月降雨资料及 1971~ 1996年的暴雨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方法对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年内总体分配、年内干湿季分配及暴雨状况进行分析计算 ,并对结果及原因进行总结 ,以便为城市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宏婷  张京祥  陈眉舞  
从介绍国际大城市在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方面的经验入手,对国际大城市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多中心”空间结构成长的复杂环境,提出中国大城市进行“多中心”空间重组的五大规划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涂人猛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中,张宁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城市康体保护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其核心方向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康体保护空间结构及其有关社区与场所(康体保护)布局规律上。在借鉴国外的理论框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先对西安城市的康体保护空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进而全面探讨了中国大城市(西安)康体保护空间的结构与模式,并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社会区域和场所两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用结构主义思维逻辑采用对居民认知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手段,力图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角度揭示西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凤垣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文砚  王宗军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已经刻不容缓,大城市是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着力点。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的中国30个大城市的环境效率,发现南方城市的环境效率明显高于北方城市,东部城市的环境效率表现出全面领先的优势。最后,利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的调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对提高城市环境效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随着四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而大城市地区的城市化,又以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明显的先导作用,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从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霏雰  陈宏胜  刘于琪  李志刚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居民幸福感将成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上海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城市社区因素、农村因素、制度因素等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58.4%的流动人口幸福感较低,80.0%的流动人口表示打算长期居住,形成"幸福感低但居住意愿高"的独特现象。第二,家庭因素、社区因素与制度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流动人口主动融入所在社区的程度、社区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居住形式、住房性质、是否持有暂住证、是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洁  罗翔  
以上海内城社区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我国大城市的设施共享与社区参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居民年龄和收入与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显著相关。与此同时,住房产权没有显著影响,共同利益并不必然引发集体行动。单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超过商品房社区居民,集体主义文化仍有影响。居住区内部设施通过物理使用、社会交往机会以及参与渠道,对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发挥公共设施领域化对于社区共同体发育的积极影响,为形成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及通过培育社区归属感、增加邻里社会资本等促进社区参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认为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初期集聚效应的自我增强与城市化成本的市场传导机制失灵,另一方面源于"半市民化"体制下迁移者选择机制的扭曲及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失误。因此,要实现城市化重心的下移与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与信息传导功能,探索在中小城市重点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调整不合理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政策,以及有序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宁越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 ,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 ,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 ,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合兴  唐任伍  
构建大城市危机管理软环境需要充分认识组织协调形式、组织要素及其相互内在联系,讨论协调机制的核心涵义和组织要素相容性的联系。大城市危机管理软环境的构建,其核心是依据组织要素相容性原理,根据组织行为要求、组织参与者特征等已知参数,求解未知变量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协调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