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9)
- 2023(12522)
- 2022(10307)
- 2021(9685)
- 2020(8141)
- 2019(19479)
- 2018(18825)
- 2017(36478)
- 2016(19911)
- 2015(23010)
- 2014(22994)
- 2013(23130)
- 2012(22000)
- 2011(20017)
- 2010(20106)
- 2009(19052)
- 2008(18920)
- 2007(16730)
- 2006(14575)
- 2005(13493)
- 学科
- 济(96315)
- 经济(96233)
- 业(52274)
- 管理(52206)
- 方法(44665)
- 数学(40650)
- 数学方法(40413)
- 企(39525)
- 企业(39525)
- 中国(31086)
- 农(24912)
- 财(22272)
- 贸(19819)
- 贸易(19809)
- 易(19227)
- 地方(18911)
- 制(17982)
- 业经(17515)
- 学(16988)
- 农业(16424)
- 融(15453)
- 金融(15450)
- 银(14809)
- 银行(14783)
- 行(14173)
- 务(13275)
- 财务(13258)
- 财务管理(13227)
- 环境(12653)
- 企业财务(12626)
- 机构
- 大学(297249)
- 学院(291977)
- 济(136208)
- 经济(133643)
- 管理(110916)
- 研究(107652)
- 理学(95088)
- 理学院(93952)
- 管理学(92681)
- 管理学院(92087)
- 中国(83683)
- 京(63523)
- 科学(60860)
- 财(60641)
- 所(54218)
- 财经(48977)
- 研究所(48942)
- 中心(48808)
- 农(47664)
- 经(44840)
- 经济学(44819)
- 江(42790)
- 北京(40888)
- 经济学院(40570)
- 业大(40051)
- 范(38604)
- 院(38440)
- 师范(38280)
- 农业(37353)
- 财经大学(36667)
- 基金
- 项目(190569)
- 科学(151851)
- 基金(142856)
- 研究(138926)
- 家(123904)
- 国家(122936)
- 科学基金(105371)
- 社会(92480)
- 社会科(87815)
- 社会科学(87788)
- 基金项目(74733)
- 省(69540)
- 自然(66025)
- 自然科(64563)
- 自然科学(64543)
- 教育(63768)
- 自然科学基金(63474)
- 划(60673)
- 资助(59528)
- 编号(53842)
- 部(44960)
- 成果(44348)
- 重点(43270)
- 发(41590)
- 国家社会(39846)
- 教育部(39086)
- 创(38806)
- 课题(37736)
- 人文(36997)
- 中国(36842)
- 期刊
- 济(146449)
- 经济(146449)
- 研究(94364)
- 中国(58941)
- 财(46301)
- 学报(43444)
- 科学(41818)
- 农(41694)
- 管理(38901)
- 大学(33243)
- 融(32311)
- 金融(32311)
- 学学(31102)
- 农业(27665)
- 教育(27254)
- 财经(25806)
- 经济研究(25322)
- 技术(23261)
- 经(22350)
- 问题(21531)
- 业经(20765)
- 贸(19079)
- 国际(16690)
- 世界(16478)
- 业(15941)
- 技术经济(15477)
- 统计(15416)
- 理论(13917)
- 策(13320)
- 商业(13296)
共检索到448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文利用2003年、2009年上海就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通过对比外来人口、户籍居民的从业部门、职业流动的程度与类型、教育回报率、职业流动对收入的影响等,我们得到了一些意味深长的新事实。主要有:从业于正规部门的外来人口比率上升,外来人口的教育回报率增大,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的教育回报率趋于相等。据此我们推论:从收入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来看,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完成了从二元分割走向一体化的结构转型。目前,在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之间存有的收入、行业分布等差异,更多地起因于两者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外来人口在择业、社保等方面存有制度性歧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文利用上海市外劳及本地居民就业调查的有关数据,计量分析了外劳和本地居民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结构,以阐明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本文的构成如下:首先,概要说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和计量分析的框架;其次,简要说明本文使用的调查数据,定量描述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再次,援用Mincer的工资函数理论,计量分析人力资本、户口制度等因素与工资的关系,旨在说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质,即外劳与本地居民的市场分割性和各阶层内部的竞争性;最后,总结实证分析的要点,指出近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主要起因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尤其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和工资歧视。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户籍 工资差 二元劳动力市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凤垣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胜利 高向东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宁光杰
运用2008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收入数据(RUMiCI),本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升水是否存在,并探讨其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控制住劳动者的可观测能力特征,城市规模的工资升水并不大,而进一步考虑劳动者的不可观测能力特征和选择偏差问题,大城市劳动者的收入优势不再存在,甚至可能出现收入劣势。大城市的互动效应和学习效应只部分地得到证明。论文为城市聚集的劳动力市场影响、劳动力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合理配置以及城市间劳动者收入差距的缩小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工资升水 选择偏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研究借用了劳动力市场阶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及其决定机制。本文的理论假说如下:第一,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第二,从非正规部门流向正规部门的上升移动会带来工资收入的增加,但本地居民和外劳,以及外劳中的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流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第三,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什么性质的部门、以何种方式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主要取决于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而不是个人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等人力资本。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人力资本的利用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 张平 袁富华
居于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就业系统的形成、演进和调整,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受到经济追赶所必须的高强度资本积累的制约,中低层次人力资本主导的中国就业系统,源于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且被低价工业化模式强化。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城市化转型,中国的这种工业化就业系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大量劳动力漂移于低端部门,低端锁定现象明显。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漂移将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明显的负反馈效应,特别是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群体表现尤甚。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形成于大规模工业化时期边疆开拓式发展环境下的维持型就业系统,在向城市化和高质量转型中导致大量劳动力就业漂移,人力资本在漂移中不断耗散,形成中国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跨越的极大障碍。在中国发展逐步触及创新与福利这些最本质的现代化理念时,就业的制度组织应从维持型就业系统转型并逐步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持续积累激励的分享型就业系统。
关键词:
维持型就业系统 分享型就业系统 负反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学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地区竞争 结构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农业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钱芳
The float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not only in increasing peasants' income,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but also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asket carry” is the typical form of the float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 weak group, their state of life evokes so much concern. The thesis studies on the state of consumption of Guizhou “Basket carry” with the data of survey and different methods comprehensively.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背篼军 流动 消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晓军
运用中国123个大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吸引劳动力流入,反而促使劳动力流出,这与现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较小有关;从城市规模层面看,2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会促使劳动力流出,而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这说明规模越大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越具有吸引力;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劳动力流出,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入,这与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大城市 劳动力流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晓军
运用中国123个大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吸引劳动力流入,反而促使劳动力流出,这与现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较小有关;从城市规模层面看,2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会促使劳动力流出,而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这说明规模越大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越具有吸引力;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劳动力流出,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入,这与东部地区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与户籍管制较高和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大城市 劳动力流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