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22)
2023(14146)
2022(11842)
2021(10813)
2020(8947)
2019(20953)
2018(20496)
2017(39381)
2016(21315)
2015(24404)
2014(24550)
2013(24858)
2012(23836)
2011(22114)
2010(22225)
2009(20482)
2008(20422)
2007(18246)
2006(16118)
2005(14818)
作者
(63962)
(53533)
(53355)
(50772)
(34348)
(25739)
(24406)
(20798)
(20508)
(18948)
(18377)
(17996)
(17191)
(17009)
(16837)
(16735)
(15979)
(15830)
(15507)
(15507)
(13466)
(13195)
(13105)
(12178)
(12177)
(12152)
(11844)
(11836)
(10811)
(10748)
学科
(106671)
经济(106576)
管理(57657)
(54683)
方法(44624)
(40943)
企业(40943)
数学(40246)
数学方法(39979)
中国(33509)
(27623)
地方(26367)
(22595)
(20920)
贸易(20904)
业经(20323)
(20227)
(19946)
环境(18718)
农业(18708)
(17702)
(16492)
金融(16490)
(16488)
银行(16457)
(15892)
(15349)
(14620)
地方经济(14152)
技术(13123)
机构
大学(319947)
学院(317516)
(142378)
经济(139577)
研究(118399)
管理(117865)
理学(100521)
理学院(99263)
管理学(97730)
管理学院(97111)
中国(90673)
科学(70058)
(69801)
(63510)
(60630)
研究所(54780)
(54540)
中心(53233)
财经(50447)
(47851)
(45837)
经济学(45537)
北京(45154)
业大(45145)
(43208)
师范(42805)
农业(42782)
(42762)
经济学院(41220)
(38088)
基金
项目(206250)
科学(163012)
基金(151161)
研究(150442)
(131824)
国家(130768)
科学基金(111174)
社会(97944)
社会科(93068)
社会科学(93044)
基金项目(79051)
(78413)
自然(69771)
教育(68168)
自然科(68142)
自然科学(68123)
(67349)
自然科学基金(66902)
资助(63005)
编号(58954)
(49765)
成果(48323)
重点(47106)
(47026)
课题(42030)
(41874)
国家社会(41569)
发展(40427)
教育部(40230)
(39800)
期刊
(158863)
经济(158863)
研究(100699)
中国(65579)
(49569)
学报(48110)
(47093)
科学(45997)
管理(41932)
大学(36279)
学学(33924)
农业(33897)
(32846)
金融(32846)
教育(32390)
经济研究(26695)
技术(26336)
财经(25276)
业经(24892)
问题(22719)
(21817)
(19188)
(19083)
统计(16833)
世界(16815)
技术经济(16789)
国际(16697)
资源(14884)
(14714)
商业(14697)
共检索到489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连玉明  
大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借鉴D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earman秩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跃迁的良好势头,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及利用仍然是决定现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南平  曾伟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沈洁  张可云  
论文基于已有研究将大城市病细分为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3种典型症状,采用2013年全国204个地级市横截面数据,根据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空间分布指标,首先运用OLS回归探讨城市规模、空间失衡、建设滞后、产业转型、体制弊病等5种主要致病因素对大城市病的影响;其次,建立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不同因素与大城市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病作为一种"综合病",具体到不同层面对应的主要致病因素也大相径庭。其中,城市总体规模较大、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大城市中并不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相反地,产业结构的改善、公共服务的增加、行政权力的集中均有助于吸引和调动资源;此外,不论是城区人口总量的增加,还是分布结构的集中化,均显著不利于消除环境污染,并且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和城市道路面积的扩张也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孟向京,贾绍凤  
就城市与其存在的区域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需要一定大小的区域面积作为腹地,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为条件,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必需城市的带动。本文尝试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对中国分省和经济区非农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的非农人口数与相应区域的总人口、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及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非农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区域经济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我们定义的城市综合服务对象变量与大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更好,这一良好的相关关系充分说明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区域的发展必需城市的带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朱守先  
城市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空间集聚过程。与之相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则具有明显的面状和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资源环境保障就成为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而决定这一基础保障的关键则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和合理组织,低碳发展是解决城市资源环境保障问题的重要理念。本文比较分析若干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选择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和能源碳排放系数作为量化指标,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以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燕磊  盛广耀  
区域协调是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通过评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发展指数以及综合发展指数,进而计算各指数的差异度,对不同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好,各项发展指数均好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在分项发展指数上,三大城市群均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最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度次之,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度最低;从发展趋势上看,珠江三角洲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趋于好转,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仍在上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下降,三大城市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度均有升高趋势,三大城市群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度变动幅度不大。结合对三大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齐晶晶  
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分析对象,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发展水平与评价指标间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十大城市群2008~2012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并且评估了城市群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度,明确了各个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促进每个阶段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估和调控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文新  田辉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飞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一些大城市一部分工业尤其是污染扰民工业开始从中心区向郊区搬迁 ,大城市工业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 ,大城市中许多工薪阶层开始住进郊区的单位分房或自购房 ,人口郊区化及随之而来的商业郊区化也开始显现。我国大城市郊区化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为例 ,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现状特点 ,指出了郊区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姜明君  
特大城市是减排的重要领域。中国特大城市低碳发展中存在消费碳排放量被低估、建筑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低碳出行难、"低碳城市"还处于摸索阶段等困境。因此,亟需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城市之间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特大城市的低碳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点轴发展理论和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探讨了大城市旅游圈的内涵与范围,并对大城市旅游圈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构建我国八大城市旅游圈的构想。与此同时,还对我国大城市旅游圈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宁越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 ,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 ,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 ,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敏杰  赵春晓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选取代表城市规模、服务水平和经济活动32个指标研究中国279个地级市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结果发现:全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城市和省会城市,最差的大多是西部普通地级市。从省会发展水平来看,广东、江苏、湖北、浙江、辽宁、陕西、四川、黑龙江、山东和吉林排名前10位。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排全国第一,显示出雄厚的城市实力,中西部差距也比较大,东中西城市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格局非常明显。因此认为,只有政策在关注城市硬件的同时,注重软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尤其是私营部门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均衡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妍妮  魏守华  郑建锋  
本文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并利用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资源配置对城市群集中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集中度整体上呈现出依次上升的趋势,即东部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群集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资源配置的大城市偏向与城市群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促进城市群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各城市群顺应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变资源分配向大城市集中的现状,促进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合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