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8)
2023(12712)
2022(11169)
2021(10893)
2020(8838)
2019(20853)
2018(20372)
2017(38780)
2016(20788)
2015(23297)
2014(22981)
2013(22837)
2012(20853)
2011(18940)
2010(18524)
2009(16891)
2008(16193)
2007(13589)
2006(11808)
2005(10302)
作者
(58200)
(48524)
(48122)
(45898)
(30866)
(23078)
(21825)
(19164)
(18409)
(17031)
(16615)
(16509)
(15230)
(15121)
(15108)
(14800)
(14325)
(14205)
(13800)
(13618)
(11871)
(11785)
(11469)
(10956)
(10770)
(10702)
(10617)
(10411)
(9586)
(9474)
学科
(84671)
经济(84575)
管理(55267)
(54093)
(42321)
企业(42321)
方法(39936)
数学(35177)
数学方法(34804)
中国(24659)
(24034)
(18971)
(18083)
业经(17686)
(17228)
贸易(17220)
(16788)
农业(16714)
地方(16481)
(13817)
环境(13453)
(13405)
理论(12579)
技术(12091)
(12011)
银行(11978)
(11874)
金融(11872)
(11510)
(11390)
机构
大学(294399)
学院(289904)
(120783)
经济(118427)
管理(116040)
研究(101733)
理学(101557)
理学院(100377)
管理学(98724)
管理学院(98222)
中国(75438)
(63223)
科学(62632)
(51637)
(50063)
研究所(46266)
中心(44735)
(44139)
业大(42544)
财经(42511)
北京(40361)
(39504)
师范(39205)
(38980)
(38309)
(37322)
经济学(37072)
农业(34517)
经济学院(33546)
师范大学(32356)
基金
项目(206458)
科学(163386)
基金(152553)
研究(151024)
(133350)
国家(132312)
科学基金(113533)
社会(96679)
社会科(91677)
社会科学(91653)
基金项目(81466)
(76891)
自然(73537)
自然科(71852)
自然科学(71837)
自然科学基金(70549)
教育(68490)
(66043)
资助(62467)
编号(60260)
成果(48735)
(46491)
重点(46010)
(43664)
(42498)
课题(41119)
国家社会(40519)
教育部(40092)
创新(39719)
科研(39247)
期刊
(125901)
经济(125901)
研究(86945)
中国(51178)
学报(45578)
科学(43781)
管理(41301)
(40238)
(35894)
大学(34717)
学学(32565)
教育(30845)
农业(28865)
技术(23275)
(22085)
金融(22085)
经济研究(21082)
财经(20158)
业经(19147)
(17231)
问题(16792)
图书(15522)
(15278)
科技(14242)
(13892)
理论(13862)
技术经济(13727)
资源(13619)
世界(13359)
现代(12887)
共检索到412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晶  高艳云  高燕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数据,进行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级递增的非平衡分布。(2)全国多维相对贫困的区域差距在波动中缩小,贫困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在不断减弱,但西部地区省份和部分中部地区省份持续处于高-高集聚区,存在较大的减贫空间。(3)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在考察期内持续下降,未来总体上会朝着更低的贫困水平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等陷阱”和“返贫”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甘晓成  蔡瑶瑶  肖鸿波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关数据,采用AF方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扶贫减贫效果显著,2019年重度多维相对贫困省份已经消除,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维度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社会发展维度次之,而生态环境维度在减贫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基尼系数跨度较大并且下降明显,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的总体发展态势与三大地区的发展态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绝对差距也在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张萌  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振  江琪  刘会敏  王晓霞  
从生活性消费视角出发,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对中国各省区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空间格局及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居民在8个消费维度上的基本需求支出存在较大差异,"生存型"需求较高,"发展型"需求较低,各消费维度实际支出均随收入正向增长。2各消费维度实际支出普遍高于相应维度的基本需求支出,相对贫困指数存在明显的维度差异与地区差异。东部省份贫困水平普遍较低,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贫困水平普遍较高。3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越低、农业经济地位越高,相应的区域贫困指数也越大;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和人均耕地的增加则会拉低贫困指数。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外出机会和非农收入,也有利于区域贫困指数的降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鑫垚  叶家硕  卓震宇  李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7—2019年数据,建立了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微观家庭层面与宏观地区层面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状况。并使用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宏微观结合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收敛性、空间相关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多维相对贫困消减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与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帮助减贫,还有助于在宏观地区层面上降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减贫的过程中对公平性问题的处理也相对较好,避免了“精英俘获”现象所导致的减贫效率低下与资源错配;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收入、就业、消费结构、主观感知与信息获取状况的改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龙莹  解浩  
利用CHNS1999—2010年调查数据,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中国多维贫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动态分解。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近年来,除就业维度和教育维度贫困发生率有所上升之外,其他维度贫困发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医疗保险和收入维度最为明显。第二,多维贫困在1999—2003年间有所恶化,此时返贫人口比重高于脱贫人口比重,2003—2010年间有所改善,此时脱贫人口比重高于返贫人口比重。长期贫困人口比重在1999—2010年间出现显著的下降。第三,早期多维贫困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返贫效应大于脱贫效应,近年来多维贫困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脱贫效应大于返贫效应,而长期贫困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较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邹薇  方迎风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调查年度的数据,基于"能力"方法的视角,选用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3个维度,对中国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动态多维度考察,结果发现:(1)相对于单一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程度更为严重、波动性更大,贫困人口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明显,其中教育贫困尤其严重。(2)尽管农村与城市之间收入贫困趋于收敛,但近年来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的贡献度高达80%以上,城乡间多维贫困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指标等权重情形下的多维贫困随时间推移呈平稳快速下降态势,其中生活质量改善对多维贫困下降的贡献度最大。(4)就影响多维贫困的外在环境因素而言,东部地区的多维贫困下降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家庭中劳动力及户主的特征也对多维贫困产生显著影响。文章探讨了多维贫困的致因和消除多维贫困的政策选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洪  张想想  
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中国反贫困的关键问题。理论层面对相对贫困的系统阐述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对贫困内涵、推动相对贫困治理、助力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在分析相对贫困内涵特征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贫困识别应重点关注城乡流动人口;一套能够反映相对贫困性质,符合地区发展实际,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是进行相对贫困测度和治理的重要前提;现有数据库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了相对贫困的测度与治理;可持续性是衡量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标准;相对贫困治理成效在关注“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质”,相对贫困人口对脱贫成效的回答更有力量。据此,本文提出了重视流动人口对城乡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结合地区特色进行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加强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量化贫困文化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有效发挥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关注三次分配对相对贫困的直接及间接作用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常江波   范冰洁   汪三贵  
缓解相对贫困是新时代的民心所向与施政所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防范化解脱贫地区返贫风险,从认知内涵、瞄准困难、推进逻辑与路径选择的总体思路出发,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提出从经济发展基础到社会要素协同、内生动力到外源动力的持续发展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迎风  
本文认为,用单一的收入标准来了解贫困会低估个体真实的贫困状况,很难全面反映个体贫困的复杂性、脆弱性和持久性。本文基于Sen的能力方法,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利用模糊集方法测度中国的多维贫困状况。结论显示,相对于收入贫困,个体的教育、健康和医疗保险等贫困状况更为严重;多维贫困关于测度方法、权重较敏感,等权重下的AF多维贫困被其它方法与权重下的多维贫困严格占优,而在Betti&Verma权重下的AF多维贫困中,则住房、卫生设施和健康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更大;多维贫困在西部、农村及女性中依然更严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承  彭新万  陈华脉  
2020年后,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反贫困事业的重点内容。基于收入维度先行剥夺的视角下依据福利维度的剥夺数量来判断相对贫困的类型,并在修正MPI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结合2018年CFPS数据运用A-F、logit方法分析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驱动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多维相对贫困问题总体上比较突出,但遭受极端剥夺的多维相对贫困情况较少,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要略高于城镇。受教育程度与医疗卫生维度为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主要贡献因子。(2)八大经济区域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各维度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经济欠发达区域更容易遭受多维度剥夺而陷入相对贫困之中。(3)我国以临界型、脆弱型与一般型多维相对贫困为主体,农村四种多维相对贫困类型家庭数量及人口占比均高于城镇家庭。黄河区域、西南区域、东北区域、西北区域与北部区域的家庭数量及人口占比较高。(4)户主、家庭、乡村(社区)与地区因素均对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四种多维相对贫困类型以及城乡家庭的驱动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我国缓解相对贫困应多维度进行政策干预,重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家庭制宜精准施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健  沈思远  李志鹏  
在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背景下,研究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6年的CLDS数据,以家庭所在城市是否试点实施农村大病保险为依据构造大病保险指标,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3个维度构造多维相对贫困指标,通过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大病保险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实施大病保险使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3.11%。设置虚假处理组、改变多维相对贫困计算阈值等检验,均表明实证结果具有可靠性。中介效应模型表明,农村大病保险主要通过改善健康水平和提高耐用品消费两个途径来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大病保险更为显著地缓解了低收入、老龄化、西部等高风险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为进一步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应拓宽大病保险的筹资来源、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大病保险政策设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